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苏州市同里古镇上有个潘木匠,当地无人不知晓。同里最有名的“退思园”微缩景观木雕,就出自他手。潘木匠原名潘爱国,年近六旬,是华东建筑设计院的教授。除了木艺出众,潘爱国还有一个爱好,用他的话说就是“留住同里”。
① ② 现在,同里最有名的就是“退思园”微缩景观木雕。园中所有的窗子都是活动的,可以随意开启和关闭。每一个空间都是等比例缩小,假山人物一应俱全。
同里的后现代生活
潘爱国本以为自己对同里的喜欢,来得快也去得快。但没想到当初这份随性的热忱,延续了17年都还没有消散的迹象。在同里每天都会发生新的故事。
潘爱国的老宅里放满了各种杂物:墙角的一堆旧门板,是邻居家丢弃的垃圾,潘爱国推着板车从垃圾堆里捡出来,还在上面刻满了古文;仓库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窗,都是附近村庄淘汰的,潘爱国骑着三轮车从各家各户收回来,把每一扇窗都编好号,再把窗户上的图案都画下来;还有拆下来的破砖烂瓦、废弃的桌椅板凳、不用的锅碗瓢盆……
“这里每一件藏品都是我在同里镇上淘回来的,它们都是同里历史的见证,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我收了一辈子的老货。其他地方跑不动了,现在就驻扎在同里,当高级搬运工、仓库保管员。我把它们收集到一起,只想让游客看看原汁原味的同里。”潘爱国指着老宅门边上的另一块老木板说,现在有很多人到同里古镇租老宅,花几个月时间整改,有的改成民宿,有的做成茶楼。但他用了十几年时间,才慢慢将这破败的古宅逐步拓展成一座小小的博物馆,无偿对外开放。潘爱国给这个私人博物馆取了个名字——古建筑遗珍馆。这些老物件,在别人眼中都是破烂,但在潘爱国眼中却是遗珍。在馆内的墙壁上,挂着用古旧雕花大床上散落下来的部件拼成的小品,像一只展翅的蝴蝶。还有很多从旧木箱上拆下的箱板,这些都是他创作的“宣纸”。他有一套5 000余字的《金刚经》刻板,被一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出价25万元带回去珍藏了。
为了收集这些遗珍,潘爱国特地购置了一辆自行车、一辆板车和一辆三轮车。自行车走街串巷,收集古镇中的遗珍情报;板车拉近处的物件;三轮车收稍远处的“破烂”。三辆车潘爱国只花了70元钱,但它们却替潘爱国收回了满满的珍宝。
多重艺术人格的新同里人
潘爱国对同里的生活分外珍惜。
年轻时云游四海,年老时找一处安静的地方修身养性。就像退思园主人任兰生,归隐后在同里对自己的人生退而思之。潘爱国在同里,也一直在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同里之后,潘爱国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起,写300个蝇头小楷。古有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今有老潘,日书小楷三百字,不辞长作同里漢。写小楷确是一件修身养性的事情,他用毛笔书写,还以刀代笔,以木代纸做木工。 如果说写小楷让自己获得了内心的宁静,那么做木工,却意外让他博得了巨大的荣誉——潘爱国用3年时间,雕刻了一个微缩的退思园,如今已经成为了他的标签。
“来同里定居后,就一直想为同里做点事情。就像是追求心仪的女孩,想做件让她心动的礼物。但怎么样才能让同里心动呢?不可能拿芡实糕、袜底酥、猪蹄膀代表同里。因为这些东西世界其他地方也有。那什么东西才能代表同里,是同里独有的世界呢?退思园!”潘爱国站在错落有致的木雕前展示他的代表作,这是一个以退思园为模板,以1:1000等比例雕刻的微缩景观。园中的亭台、阁楼、假山、人物一应俱全,连地砖都是用红木片镂空而成,甚至每一扇门窗都可以自由开关。
① 他从事微雕的收入,除了生活必需的开支,绝大部分都花销在购买藏品上。② 迈入小小的院门,天井中杂而不乱地堆放着各个年代的石板、石缸、石狮子。潘爱国还在后花园种了一些花花草草,让老宅更有生机与情趣。
因为那些虚掩的门、半开的窗,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为了探寻门里的历史,窗里的故事,上海建筑设计师潘老师最终变成了同里的潘木匠。成为潘木匠后,他把做微缩模型时用的红木边角料收集起来,按同里的门窗样式做成书签。每个收到这礼物的人,拿起这书签,就像推开了一扇同里的窗,不用去到同里就能感受到那里静谧而曼妙的好时光。
他是专注的手艺人,“把树变成艺术品,把泥土变成建筑”,从古代木雕、绘画中汲取营养,自己亲手制作模型。他也是任性的服装设计师,每天留着一头长发,穿一袭百年前的长袍青衫,闲暇之余,只给自己觉得有气质的女人设计旗袍;他还是业余的弹琴演奏者,六台旧钢琴都是他“收破烂”收回来的。每天收完“破烂”,在破钢琴上弹一曲,便觉得生活有了“笑傲江湖”的味道。终日与古物、音乐、绘画、刺绣、烧制瓷器为伴,沉浸在传统文化中的他,笑称自己是个贪婪的人。“我贪的是祖国的文化,别人不要的东西我要,不但要,还得把它保护起来,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潘爱国,人如其名。
③ 迈入小小的院门,天井中杂而不乱地堆放着各个年代的石板、石缸、石狮子。潘爱国还在后花园种了一些花花草草,让老宅更有生机与情趣。
同里的后现代生活
潘爱国本以为自己对同里的喜欢,来得快也去得快。但没想到当初这份随性的热忱,延续了17年都还没有消散的迹象。在同里每天都会发生新的故事。
潘爱国的老宅里放满了各种杂物:墙角的一堆旧门板,是邻居家丢弃的垃圾,潘爱国推着板车从垃圾堆里捡出来,还在上面刻满了古文;仓库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窗,都是附近村庄淘汰的,潘爱国骑着三轮车从各家各户收回来,把每一扇窗都编好号,再把窗户上的图案都画下来;还有拆下来的破砖烂瓦、废弃的桌椅板凳、不用的锅碗瓢盆……
“这里每一件藏品都是我在同里镇上淘回来的,它们都是同里历史的见证,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我收了一辈子的老货。其他地方跑不动了,现在就驻扎在同里,当高级搬运工、仓库保管员。我把它们收集到一起,只想让游客看看原汁原味的同里。”潘爱国指着老宅门边上的另一块老木板说,现在有很多人到同里古镇租老宅,花几个月时间整改,有的改成民宿,有的做成茶楼。但他用了十几年时间,才慢慢将这破败的古宅逐步拓展成一座小小的博物馆,无偿对外开放。潘爱国给这个私人博物馆取了个名字——古建筑遗珍馆。这些老物件,在别人眼中都是破烂,但在潘爱国眼中却是遗珍。在馆内的墙壁上,挂着用古旧雕花大床上散落下来的部件拼成的小品,像一只展翅的蝴蝶。还有很多从旧木箱上拆下的箱板,这些都是他创作的“宣纸”。他有一套5 000余字的《金刚经》刻板,被一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出价25万元带回去珍藏了。
为了收集这些遗珍,潘爱国特地购置了一辆自行车、一辆板车和一辆三轮车。自行车走街串巷,收集古镇中的遗珍情报;板车拉近处的物件;三轮车收稍远处的“破烂”。三辆车潘爱国只花了70元钱,但它们却替潘爱国收回了满满的珍宝。
多重艺术人格的新同里人
潘爱国对同里的生活分外珍惜。
年轻时云游四海,年老时找一处安静的地方修身养性。就像退思园主人任兰生,归隐后在同里对自己的人生退而思之。潘爱国在同里,也一直在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同里之后,潘爱国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起,写300个蝇头小楷。古有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今有老潘,日书小楷三百字,不辞长作同里漢。写小楷确是一件修身养性的事情,他用毛笔书写,还以刀代笔,以木代纸做木工。 如果说写小楷让自己获得了内心的宁静,那么做木工,却意外让他博得了巨大的荣誉——潘爱国用3年时间,雕刻了一个微缩的退思园,如今已经成为了他的标签。
“来同里定居后,就一直想为同里做点事情。就像是追求心仪的女孩,想做件让她心动的礼物。但怎么样才能让同里心动呢?不可能拿芡实糕、袜底酥、猪蹄膀代表同里。因为这些东西世界其他地方也有。那什么东西才能代表同里,是同里独有的世界呢?退思园!”潘爱国站在错落有致的木雕前展示他的代表作,这是一个以退思园为模板,以1:1000等比例雕刻的微缩景观。园中的亭台、阁楼、假山、人物一应俱全,连地砖都是用红木片镂空而成,甚至每一扇门窗都可以自由开关。
因为那些虚掩的门、半开的窗,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为了探寻门里的历史,窗里的故事,上海建筑设计师潘老师最终变成了同里的潘木匠。成为潘木匠后,他把做微缩模型时用的红木边角料收集起来,按同里的门窗样式做成书签。每个收到这礼物的人,拿起这书签,就像推开了一扇同里的窗,不用去到同里就能感受到那里静谧而曼妙的好时光。
他是专注的手艺人,“把树变成艺术品,把泥土变成建筑”,从古代木雕、绘画中汲取营养,自己亲手制作模型。他也是任性的服装设计师,每天留着一头长发,穿一袭百年前的长袍青衫,闲暇之余,只给自己觉得有气质的女人设计旗袍;他还是业余的弹琴演奏者,六台旧钢琴都是他“收破烂”收回来的。每天收完“破烂”,在破钢琴上弹一曲,便觉得生活有了“笑傲江湖”的味道。终日与古物、音乐、绘画、刺绣、烧制瓷器为伴,沉浸在传统文化中的他,笑称自己是个贪婪的人。“我贪的是祖国的文化,别人不要的东西我要,不但要,还得把它保护起来,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潘爱国,人如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