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生,做个留住同里的潘木匠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b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苏州市同里古镇上有个潘木匠,当地无人不知晓。同里最有名的“退思园”微缩景观木雕,就出自他手。潘木匠原名潘爱国,年近六旬,是华东建筑设计院的教授。除了木艺出众,潘爱国还有一个爱好,用他的话说就是“留住同里”。
① ② 现在,同里最有名的就是“退思园”微缩景观木雕。园中所有的窗子都是活动的,可以随意开启和关闭。每一个空间都是等比例缩小,假山人物一应俱全。

  同里的后现代生活
  潘爱国本以为自己对同里的喜欢,来得快也去得快。但没想到当初这份随性的热忱,延续了17年都还没有消散的迹象。在同里每天都会发生新的故事。
  潘爱国的老宅里放满了各种杂物:墙角的一堆旧门板,是邻居家丢弃的垃圾,潘爱国推着板车从垃圾堆里捡出来,还在上面刻满了古文;仓库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窗,都是附近村庄淘汰的,潘爱国骑着三轮车从各家各户收回来,把每一扇窗都编好号,再把窗户上的图案都画下来;还有拆下来的破砖烂瓦、废弃的桌椅板凳、不用的锅碗瓢盆……
  “这里每一件藏品都是我在同里镇上淘回来的,它们都是同里历史的见证,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我收了一辈子的老货。其他地方跑不动了,现在就驻扎在同里,当高级搬运工、仓库保管员。我把它们收集到一起,只想让游客看看原汁原味的同里。”潘爱国指着老宅门边上的另一块老木板说,现在有很多人到同里古镇租老宅,花几个月时间整改,有的改成民宿,有的做成茶楼。但他用了十几年时间,才慢慢将这破败的古宅逐步拓展成一座小小的博物馆,无偿对外开放。潘爱国给这个私人博物馆取了个名字——古建筑遗珍馆。这些老物件,在别人眼中都是破烂,但在潘爱国眼中却是遗珍。在馆内的墙壁上,挂着用古旧雕花大床上散落下来的部件拼成的小品,像一只展翅的蝴蝶。还有很多从旧木箱上拆下的箱板,这些都是他创作的“宣纸”。他有一套5 000余字的《金刚经》刻板,被一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出价25万元带回去珍藏了。
  为了收集这些遗珍,潘爱国特地购置了一辆自行车、一辆板车和一辆三轮车。自行车走街串巷,收集古镇中的遗珍情报;板车拉近处的物件;三轮车收稍远处的“破烂”。三辆车潘爱国只花了70元钱,但它们却替潘爱国收回了满满的珍宝。

  多重艺术人格的新同里人
  潘爱国对同里的生活分外珍惜。
  年轻时云游四海,年老时找一处安静的地方修身养性。就像退思园主人任兰生,归隐后在同里对自己的人生退而思之。潘爱国在同里,也一直在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同里之后,潘爱国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起,写300个蝇头小楷。古有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今有老潘,日书小楷三百字,不辞长作同里漢。写小楷确是一件修身养性的事情,他用毛笔书写,还以刀代笔,以木代纸做木工。   如果说写小楷让自己获得了内心的宁静,那么做木工,却意外让他博得了巨大的荣誉——潘爱国用3年时间,雕刻了一个微缩的退思园,如今已经成为了他的标签。
  “来同里定居后,就一直想为同里做点事情。就像是追求心仪的女孩,想做件让她心动的礼物。但怎么样才能让同里心动呢?不可能拿芡实糕、袜底酥、猪蹄膀代表同里。因为这些东西世界其他地方也有。那什么东西才能代表同里,是同里独有的世界呢?退思园!”潘爱国站在错落有致的木雕前展示他的代表作,这是一个以退思园为模板,以1:1000等比例雕刻的微缩景观。园中的亭台、阁楼、假山、人物一应俱全,连地砖都是用红木片镂空而成,甚至每一扇门窗都可以自由开关。
① 他从事微雕的收入,除了生活必需的开支,绝大部分都花销在购买藏品上。② 迈入小小的院门,天井中杂而不乱地堆放着各个年代的石板、石缸、石狮子。潘爱国还在后花园种了一些花花草草,让老宅更有生机与情趣。

  因为那些虚掩的门、半开的窗,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为了探寻门里的历史,窗里的故事,上海建筑设计师潘老师最终变成了同里的潘木匠。成为潘木匠后,他把做微缩模型时用的红木边角料收集起来,按同里的门窗样式做成书签。每个收到这礼物的人,拿起这书签,就像推开了一扇同里的窗,不用去到同里就能感受到那里静谧而曼妙的好时光。
  他是专注的手艺人,“把树变成艺术品,把泥土变成建筑”,从古代木雕、绘画中汲取营养,自己亲手制作模型。他也是任性的服装设计师,每天留着一头长发,穿一袭百年前的长袍青衫,闲暇之余,只给自己觉得有气质的女人设计旗袍;他还是业余的弹琴演奏者,六台旧钢琴都是他“收破烂”收回来的。每天收完“破烂”,在破钢琴上弹一曲,便觉得生活有了“笑傲江湖”的味道。终日与古物、音乐、绘画、刺绣、烧制瓷器为伴,沉浸在传统文化中的他,笑称自己是个贪婪的人。“我贪的是祖国的文化,别人不要的东西我要,不但要,还得把它保护起来,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潘爱国,人如其名。
③ 迈入小小的院门,天井中杂而不乱地堆放着各个年代的石板、石缸、石狮子。潘爱国还在后花园种了一些花花草草,让老宅更有生机与情趣。
其他文献
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长江和嘉陵江穿越万水千山交汇在西南,重庆这座城,就在这奇妙的北纬30度经纬线上。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有着豪迈的吸纳吞吐能力,也形成了重庆特有的文化与气质。她独立,云集的学府让重庆人才辈出;她开放,外来的文化在这里也能占据一席之地;她包容,重庆城就像一座熔炉,火热的温度不仅炙热了城市,更熔炼了城里的各种文化。  最年轻的老城  自古,城市的发展靠交通,两江环绕的重庆,水路无
早期,邬建安通过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对中西方神话和哲学进行阐释。这次新作展,他综合了绘画、雕塑、剪纸、装置等艺术形式,还引入声音和演出,让人们随他的创作驰骋于古今之间。有“与天地争神”的无头巨人刑天,有《山海经》的奇形动物,有“眉间尺”传说的惨烈结局,也有由汉代“摇钱树”化出的“白日梦树林”……  邬建安新作展  策展|巫鸿  2016.11.4-12.11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慕儿出生半个月了,新妈妈庞湾湾依然有些手忙脚乱,全然不如做漆器时的游刃有余。因为生产,湾湾有些时日没进家里的漆艺工作室转悠了,但心里还一直惦记着规划未来:工作室应该搬到北京郊区还是老公的老家山东?未来做的漆艺艺术品应是怎样的风格……  3年前,庞湾湾从天津美术学院漆艺专业毕业,因为毕业作品受到藏家的喜欢,签约做了北京798里一个艺术空间的艺术家,专做漆艺首饰。后来因为希望有更大的自由度来做展览,便
展览时间:2013.12.12~2014.1.6  展览地点: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等联合主办的“凿枘工巧·中国古坐具艺术展”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开幕。  展览以中国古代坐具为展示主题,荟萃了来自海内外藏家手中真品珍藏,展品时间跨度自辽金至民国近千年,展品近百件,将传统文化精髓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传达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意境。  
国货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情结。国货的回归,是怀旧的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它们走过一年又一年,跨过一山又一山,每一步的坚守与转身,都值得人们亲历见证。  就像这片复古生活空间,装的是满满的回忆。印着国货图案的网眼布,从高处自然垂下,四方围合,在这自成一片的天地里:台式缝纫机、山城手表、红岩墨水、回力鞋、玖申搪瓷……在墨丽仓库提供的老桌子上,错落展示。许多进入这片天地的人都感叹不已,拿起这个,又舍
宋池位于昆明老街正义坊的“梵草”专卖店,店面装潢化繁为简,产品的包装也选用黑白两色,显得简单素净。一切都是为了使店铺的气质和产品的陈列符合“梵草”这个品牌所蕴含的魅力。宋池说,这是一个“小而美”的品牌,而他将用心至每一处细节,呵护好这一株“清净之草”。  以手代心 由手造物  42岁的宋池自称为香士,最初从楚雄来到昆明创业,他选择了佛教用品行业。那时的宋池在昆明市中心的景星街花鸟市场摆香摊,卖一些
在距离诏安县城约15千米的地方,有一處被河流冲刷出来的三角洲,[龟山]这座小村就在那里。村里与外界的连通,就靠着一座桥,颇有些遗世独立的味道。村子里的30多户村民以及十几头牛,每天都要经过这座侨,不管天晴还是下雨。2016年,陈茹萍和丈夫黑土选择离开厦门,回到黑土的老家漳州诏安,在村子里过起了自在的生活。  离城市远一点  陈茹萍在厦门与黑土相识,3个月后,两人就决定结婚了。也许是价值观相似,也许
荆江热水瓶,因为好用又好看,在1973年的广交会上被誉为『荆江之花』,并在港澳和东南亚广为流传。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衰败,现在荆州市联丰日用制品有限公司继承了沙市热水瓶厂的衣钵,让『荆江之花』继续开放。  铁铝外壳、老式印花图样、纤细的提梁、熟悉的商标……曾经家喻户晓的荆江热水瓶,如今在国内市场已销声匿迹多年。殊不知,在不少人感慨“荆江之花”悄然凋谢之时,湖北荆州开发区,坐落着一家生产和销售保
杂志签样前夕,两会召开,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这个词。因为一个“匠”字,手工艺圈沸腾了,微信朋友圈处处可见含有“工匠精神”关键词的文章。  匠,指有手艺的人,形容从事木工、泥水、石雕等行业的人。这个专属于手工又久违的词,在过去的一年里频繁出现,匠人、匠心、匠魂……它们被不断地提
金工,意为金属加工工艺,所制的金属器皿不及陶瓷温润、木头柔和,但足够灵动。一场集合金工中热锻、冷锻、錾刻、木纹金的工艺作品展,落脚杭州设计师产品集成店——SENSO艺术生活馆。  策展人丁亚洁为其起名“金属问题”。她说:“金属工艺是中国近代工艺里难度最大、最为独特的存在。金属,在于成器的困难。制作的所有技艺都是成器的手段,而手段,则来源于薪火相传。只有解决了困难,技艺没落的问题才不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