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在转型升级中谋发展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54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边是巨大的用奶需求,一边是奶业发展跟不上时代,其中的矛盾体现为企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奶牛的养殖效益降低,一些企业效益下滑。而解开这些症结的最好方式或许只能是乳企加快转型升级
  3月17日上午,波兰前总统科莫罗夫斯基一行考察某国产乳业,并与该乳业高管进行交流座谈。科莫罗夫斯基先生表示,“该乳业公司先进的牧场运营模式及品质管控理念非常值得借鉴,中国奶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让人震撼”。
  诚然国际友人的话让人振奋,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乳业经历了从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冲击,到2014年婴儿奶粉行业重新洗牌和液态奶的价格大战,中国乳业转型升级的大幕已经拉开。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接近半数企业上半年同期都呈现增速放缓趋势,连蒙牛、贝因美、三元都未能幸免。一个业内普遍的认同点是,中国现代奶业发展滞后。一边是巨大的用奶需求,一边是奶业发展跟不上时代,这其中的矛盾体现为企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奶牛的养殖效益降低,一些企业效益下滑。而解开这些症结的最好方式或许只能是乳企加快转型升级。
  中国乳业发展增速放缓
  我国的乳业市场一直有着激烈的竞争,竞争必然导致企业利润格局的变化。截至2015年9月1日,在已经公布半年报的14家乳企中,接近8家乳业的营收及净利润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据贝因美上半年报公告显示,其净利润亏损达1.02亿元。去年贝因美的业绩同样出现下滑,而2015年的形势更加明显,同比下滑高达195.51%。澳优乳业的半年报同样显示,公司上半年业绩出现下滑。虽然2015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9.12亿元,但同比下降达2.6%;净利润为4050万元,同比下滑24.3%。合生元的半年报也显示,营收同比减少达10.3%;净利润约为2.05亿元,同比下滑34.4%。
  三元乳业的业绩下滑,或许是在众多乳企中最超出市场想象的。据三元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22.3亿元,同比下降0.85%;净利润为4957.75万元,同比下降达72.31%。而在这些业绩增速下降的氛围中,蒙牛、光明的业绩却显得较为“诡异”。上半年蒙牛乳业营业额255.64亿元,同比下降1.1%;但净利润达13.39亿元,同比增长27.7%。光明乳业营收100亿元,同比增幅接近2%;净利润达2亿元,但净利润同比却下降接近4%。
  在艾格农业奶业分析师刘志刚看来,或许国内乳企增速放缓的时代来了。三元的下滑部分因素源于北京市场的变化。如上半年北京市场营收同比下降7.96%。这源于宏观消费环境低迷,这也使得从2014年开始,国内原奶的价格持续下滑。同时,北京液态奶市场竞争格局空前激烈,在各大奶企角逐北京这个大市场的同时,现代牧业也将工厂放在了三元的重要领带内张家口。此后,北京地区重要的常温奶和低温巴氏奶的竞争异常激烈。虽然三元不断加大推广力度,但其面临的压力一直未减轻。
  刘志刚说,2015年奶粉企业的业绩都在下滑。据了解,只有蒙牛在2015年上半年自身本部营业额达244.03亿元,同比增长0.5%。这一业绩增长主要来自特仑苏、优益C、冠益乳及纯甄等品牌的增长拉动。而销售额的下滑则主要受雅士利拖累,据业绩报表显示,雅士利销售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4.86%。在乳企超过半数下降的格局下,业内人士分析,或许乳业增速放缓的时代来了。
  多方面因素导致奶业大环境堪忧
  纵观2015年乳企的走势,在激烈竞争的背后则是企业格局重构的迫切发展诉求。事实上,在去年乳企的发展结构中可以看出,虽然常规奶的利润已较薄,但仍然是企业业务格局中的主力。虽然放缓各有各的问题,但行业大背景仍然是影响的主动力。
  据艾格农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奶牛达1400万头,牛奶产量在3500万~3800万吨的水平上,位居世界第三。人均奶类占有量,从1978年不足1公斤,提高到2014年的33.8公斤。虽然乳品消费人均上升到了33公斤,但只是发展中国家人平均乳品的二分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品的需求仍有较大空间。
  刘志刚告诉笔者,目前中国奶业大环境的现状之所以会成为现在的情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国内消费者对乳品的信心不足。刘志刚说,或许这是三聚氰胺事件的后遗症,自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严重超标事件发生后,虽然农业部连续多年不断提高质量要求,但这一隐忧仍存在于老百姓心中。据了解,农业部已连续七年实施生鲜乳质量监测计划,均大幅高于国家药准,三聚氰氨等违禁添加素保持在百分之百监控范围内。虽然近年来,国内多个乳品企业的多款产品在国际乳制品质量评比中获奖,或者通过国际权威机构的认证,但国产乳品的质量问题依旧让老百姓怀疑。
  其次,乳企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奶牛养殖效益低,效益下滑。眼下市场上原奶价格浮动频繁,奶牛的养殖效益逐渐降低,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倒奶和杀奶牛的现象。在这些矛盾的背后,隐藏的促导因素则是奶业发展中面临的转型升级之痛。据了解,2014年全国100头以上奶牛规模达到了45%,机械化达到90%,分别比2008年提高了25%和35%,年产9吨以上的高产奶牛超过130万头,养殖小、散、低的局面得到改变。全国有1.3万个奶牛专业合作社,乳品企业自建和奶源基地超过20%。
  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在这个国内竞争惨烈的情况下,获得了国际友人认可的中国乳业无疑为中国现代乳业发展打了一记强心针。或许,在国内竞争惨烈的背景下,国际化不失为一条出路。国际化就是中国乳企直接采用国外纯天然的优质乳品,并在当地落地深加工,随后乳企即可在当地直接销售,也可以引入国内市场。据了解,伊利、蒙牛、光明企业率先带头,已经开始在大洋洲、欧洲、美洲布局奶源基地。
  虽然大环境有了较大改变,但在质量安全和生产水平上距离国外的先进奶业还有不小的差距。战胜这些困难和挑战,首先要把好质量关,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和谐奶业,企业应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引领行业发展,积极创建一流品牌,带动奶农共同致富。特别是当前卖奶难,希望乳品企业按照合同,保证收购,善待奶农,不再发生企业拒收鲜奶,奶农倒奶杀牛的事件。
  事实上,在乳企市场竞争格局重构的同时,乳企、奶农等链条中的参与者们也同样进行着利益的博弈。对于乳企、奶农这对利益体,宋亮建议形成利益风险共同体。养殖与加工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合作模式,将是实现农业与食品加工业利益有效分配的基础,从而推动种植、养殖、加工互补发展,一个包含种植、养殖、加工的全产业链良性运行的产业组织模式将极大提升中国农牧业的质量水平,极大降低生产、运行成本。
  据了解,对于质量国际化的道路,已经有一些企业走在了前面。据刘志刚介绍,有国内的知名乳企已经建设了国际化示范牧场,引进新西兰乳业公司把牧场的管理当作制造工厂的管理,进行质量的审核,对上游牧场按照制造业的体系来进行整个质量审核。与此同时,不少建设在国外的奶源基地也已经开始逐步成型。更多的乳企应该走出国门向国外企业学习,只有加速转型升级才能增强竞争力。而中国乳企在国际上的历练或许有助于提升其在整个乳品市场的竞争力。
其他文献
一边收购激增,一边销售不畅。而中储粮目前的仓容十分有限,远远达不到政策性粮食的收购规模。前两年,人们称中储粮是“小马拉大车”,现在堪称“小马拉火车”了,严重超负荷运行  当前,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与此同时,出现粮食产量、库存量以及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粮食收储“小马拉大车”困局凸显。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供求拼图”错位:托市量激增凸显收储之困?  从2013年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拥有一件格纹图案的衣服,就像每个人都一定会穿衣服一样。  这是一个很有趣却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据专栏作家林剑说,曾有位英国诗人为格纹写了首诗:市集为它而旺,勇者为它而死,敌人为它而来,英雄为它而战,因它之名而心生崇拜,因它之荣而举杯共饮。  这我是相信的,事实上,世界上再没一个国度能如英国一般热爱格纹,也再没一个民族如此竭尽全力地在全世界推广自己的传统图纹。  有次,我和一位
原本是人类祖先表达情感之一的"手舞之,足蹈之"原生状态,现如今演变成艺术门类中的一朵奇葩: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并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日新月异。而少年儿童更是祖国舞蹈界
5月13日,时值太平洋保险2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太平洋产险河南分公司副总经理刘敏、郑州中心支公司总经理邓俊英、分公司办公室主任杨鲁予一行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
德国能在战后崛起为欧洲最大经济体,恐怕离不开实干和传承精神。这在德国工商业中最显而易见。众多家族企业构筑起“德国制造”的品质和形象,成为全球探究中小企业成长路径的样本。  相对而言,德国农业规模较小,从业人口约100万,年产值500亿欧元左右,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但这并不影响一批“农二代”从父辈手中接过人类“最接地气”的职业,把父辈的经验与高新科技结合起来,在广袤的土地上挥洒热情与汗水,书
莲花健康产业集团是世界上唯一用小麥做原料的味精生产企业,公司主导产品“莲花”牌味精,在中国味精行业率先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首家通过HACCP体系认证。  2016年正式更名为“莲花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转型为以氨基酸及生物基因技术为优势,延伸发展创新调味品业务,打造以“健康产品源、食品安全和营养检测管理体系、土地植物营养生态体系、综合智慧农业生产体系、创新农业金融、营养健康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