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帮助子女早日完成结婚这件人生大事,父母们可谓想尽了各种办法,代替子女相亲就是其中一种。
2016年6月3日,来自《北京青年报》的一条新闻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标题为“父亲代替儿子相亲 见10个对象花掉13万”。文中讲述了安徽人王先生代替大儿子到广西相亲,一星期见了10个相亲对象,前后花费13万元,而被王先生看中的那名女子,却涉嫌骗婚,让王先生欲哭无泪。之所以会去代替儿子相亲,是因为王先生的儿子交友圈子窄,两个儿子都没对象,王先生心里特别着急,于是南下去相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婚嫁都被当作一件大事。而相亲,是婚嫁之前作为男女双方了解对方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亲礼俗由来已久。在我国古代,男女结婚要经媒人说合,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男方在媒人的带领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相亲”。
相亲礼俗起源于择婿。父亲看到某个青年男子各方面条件不错,有意将女儿许配给他,便主动谈及婚事。春秋战国时,史书开始载有择婿之事。到了汉魏六朝,择婿礼俗十分盛行。汉高祖刘邦即是吕后父亲吕公亲自挑选的女婿。到了明清,相亲变为专门相看当事人。
1919年五四运动后,城镇进步青年受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婚姻,出现以感情为基础的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新中国建立以后,年轻人的婚姻自由更是受到法律保护。人们不再要求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不再提倡包办婚姻。按说在这样轻松的氛围里,无论男女,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应该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大龄适婚男女的婚姻问题成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男性占大龄未婚群体的55%,未婚男性更多集中在农村。而大龄未婚女性有92.5%集中在城镇。不仅在我国,其他国家的大龄青年也在为婚姻问题发愁。2014年,新加坡男性首次结婚的年龄中位数从2005年的29.7岁推延至30.2岁,女性从26.8岁推迟至28.2岁;而韩国2014年的数据显示,当地男女分别在32.4岁和29.8岁结婚,结婚年龄较10年前推迟约2年。在这样的背景下,相亲又流行了起来。
对于相亲这种行为,不少人表示理解,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牵线搭桥的方式。在他们看来,相亲就是“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甚至你所认识的人里没有出现合适的人的时候,别人从另一个圈子给你拉一个人进来而已”。
在这个层面上,相亲是必要的。男女双方面对面相亲无可厚非,因为相亲可以让两个人都能认识对方,给双方提供一个了解的机会。喜欢就继续发展,不喜欢的就不再联系。
然而,另一种方式——父母代替子女相亲,就显得不那么受子女欢迎了。近几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汉以及其他大中城市里,每到周末,在一些人气很旺的公园里就会看到许多父母聚集在那里,代替子女相亲。这些父母以“50后”“60后”为主体,他们的子女则主要集中在“70后”“80后”和“90后”这几个年龄段。
为了帮助子女早日完成结婚这件人生大事,父母们可谓想尽了各种办法,代替子女相亲就是其中一种。在诸如周末、节假日这样固定的日子里,父母们会在公园里占据一个位置,每个位置前面,摆放的是一张张展示单身青年男女信息的资料,详尽交代了年龄、身高、学历、工作、月薪、房产以及择偶要求,有的还写明了父母的联系方式,甚至附上了孩子的照片。通过筛选辨别其他人的信息和与其父母交谈的方法,父母们会帮儿女们找到他们比较满意的对象。
谈起代替子女相亲的原因时,这些父母的回答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现代社会中,子女忙于打拼事业,工作压力太大,周末加班的大有人在,经常出差的也不在少数,没时间自己去相亲。第二,子女的社交面窄,没有机会接触异性。
同时,当下择偶的结构性失衡,也使人们感觉社会上“剩男剩女”越来越多。而上述这些原因,使得一部分父母越来越焦虑,为了子女的幸福考虑,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代替子女相亲。
相亲过程中,父母遇到自己心仪的对象后,就会相互交换手机号、QQ、微信等联系方式,通过网络让彼此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由子女们决定是否见面,继而进一步发展。
只是,不少父母都是背着子女来的,孩子因为种种原因还没对象或者不想结婚,而当父母的却在背后着急,于是就利用周末的时间,亲自上阵,为子女挑选对象。如果遇上不错的适婚对象,他们会对子女说是通过朋友介绍的。因为对这种相亲方式,很多子女们并不赞成甚至激烈反对。
父母的苦心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样的相亲方式真的有效吗,能为子女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吗?由于初次见面,且当事人缺席,父母们无法对对方子女的性格、品行等方面进行判断,只好从一些硬件上进行匹配,包括学历、工作、收入等方面,婚姻变成了双方父母的选择和博弈,成了赤裸裸的“拼条件”。在和对方父母的交流中,父母们更看重对方的家庭条件,其中子女的外貌、年龄、职业、收入、户口、住房、婚史、属相等以及父母自身的形象资本、社会地位、经济资本、家庭支持网络成为了重要的考察内容,而人品、性格、兴趣爱好、共同的价值观等原本应该更加重视的问题反倒被忽视了。
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毕竟逼着子女去相亲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也正因如此,父母充当孩子的“代理人”,帮儿女物色合适的对象便成为父母关爱子女的一种方式。
但问题在于,父母即便找到了他们觉得合适的人选,但对儿女的婚姻究竟有没有帮助,帮助有多少呢?就算父母对自己看中的人选特别满意,但如果当事人自己不满意,父母的心血就白费了。更重要的是,当许多父母对儿女的婚事大包大揽时,并没有考虑到子女真正的需求,强行匹配甚至会引起儿女的反感。
而且,美满的婚姻是建立在双方的感情基础上的,而对于这一点,“代替相亲”的父母却无法帮子女抉择。父母的焦虑和心急想必子女们都明白,但感情这件事却不是旁人可以感受或者代劳的,以自己的幸福标准去帮子女匹配另一半这种做法显然有失稳妥。 因此,在婚姻大事上,父母代替子女相亲这种择偶模式,究竟合不合适,还要打上个问号。
专家观点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孙沛东:“白发相亲”,一方面的确扩大了可选择的范围;另一方面,也使父母们容易产生“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心理。他们的行动看似积极,心态上却是只求最好,这反而降低了成功率。经常有父母抱怨子女眼光太高,其实是他们自己有时太过理想化。对儿女的感情投射使他们就像拿着一面放大镜,不自觉地放大自己子女的优点、优势。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谢雨锋:相亲这种方式是比较传统的择偶模式,给适婚年龄的青年们提供了一个相识的机会,本身这种方式并没有问题。之所以现在一些条件不错的女性难找对象,主要还是“定位”不清。
南昌市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戴庆锋:父母代相亲是一种无奈但现实的行为。一方面父母对子女婚恋的急切,使得他们不得不越俎代庖式地代子女相亲;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中国婚龄青年因各种原因无暇顾及婚姻的无奈。婚姻对象还是婚龄青年亲身经历之后,才能有最佳的衡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秦国伟:对于现在各种相亲活动,如非诚勿扰,如富豪相亲,如公园相亲,要区别对待。对于公园相亲,反映了我们当前婚姻选择的艰难,父母上阵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青年人的婚姻自主权,是不值得提倡的。但对于已经被险峻的生活逼得没有出路的青年人来说,这不失为不得已的选择。说到底,我们现在讲中国梦,找到一个对的人结婚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梦,但这个梦现在却难圆,电视相亲、富豪相亲和公园相亲对圆这个梦都收效甚微。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周伟文:“白发相亲族”现象并不存在于短期,而是长期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出现的社会现象。而这一现象正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下沉,队伍不断扩大。这与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70后、80后”成长的特殊经历有关。从青年人角度而言,“70后、80后”长期处于“被选择、被安排、被人生”的成长环境中,存在心理与生理年龄不符的现象。他们面对压力难以做出正确选择,对父母产生“选择性依赖”。这与“50后、60后”父母“包揽式”教育有直接关系。
大龄青年心声
赵先生:我今年29岁,在一家媒体从事设计工作。我感觉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不热衷通过相亲寻找另一半,也不同意“父母代相亲”。我能理解那些代子女去相亲的父母,但我认为这种方式带给年轻人的压力会更大。我的父母就很好,在感情上一直尊重我的选择。今后我即使尝试相亲也会自己亲自去,因为两人之间的感觉最重要。
张小姐:我今年29岁,在私企工作,月薪3000元,我比较赞成父母代相亲。我26岁研究生毕业之后,来到这家私企工作,总觉得找个离家或离单位比较近的男朋友才现实。可我平时工作忙压力又大,每天晚上到家都七八点钟了,好不容易有个周末也只想在家休息。就这样,我迈进了大龄青年的门槛。我觉得父母阅人无数,经验丰富,由他们帮忙找女婿,不仅能为我提供更多的异性信息,还可以减少今后的家庭矛盾。
何先生:参加相亲活动,就应该是以诚相待,男女双方相互见面,大家第一印象感觉合适了,就继续交往,尝试着往深一步发展。如果连相互见个面都要由家长代劳,这个诚字又从何谈起呢?
2016年6月3日,来自《北京青年报》的一条新闻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标题为“父亲代替儿子相亲 见10个对象花掉13万”。文中讲述了安徽人王先生代替大儿子到广西相亲,一星期见了10个相亲对象,前后花费13万元,而被王先生看中的那名女子,却涉嫌骗婚,让王先生欲哭无泪。之所以会去代替儿子相亲,是因为王先生的儿子交友圈子窄,两个儿子都没对象,王先生心里特别着急,于是南下去相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婚嫁都被当作一件大事。而相亲,是婚嫁之前作为男女双方了解对方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亲礼俗由来已久。在我国古代,男女结婚要经媒人说合,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男方在媒人的带领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相亲”。
相亲礼俗起源于择婿。父亲看到某个青年男子各方面条件不错,有意将女儿许配给他,便主动谈及婚事。春秋战国时,史书开始载有择婿之事。到了汉魏六朝,择婿礼俗十分盛行。汉高祖刘邦即是吕后父亲吕公亲自挑选的女婿。到了明清,相亲变为专门相看当事人。
1919年五四运动后,城镇进步青年受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婚姻,出现以感情为基础的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新中国建立以后,年轻人的婚姻自由更是受到法律保护。人们不再要求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不再提倡包办婚姻。按说在这样轻松的氛围里,无论男女,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应该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大龄适婚男女的婚姻问题成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男性占大龄未婚群体的55%,未婚男性更多集中在农村。而大龄未婚女性有92.5%集中在城镇。不仅在我国,其他国家的大龄青年也在为婚姻问题发愁。2014年,新加坡男性首次结婚的年龄中位数从2005年的29.7岁推延至30.2岁,女性从26.8岁推迟至28.2岁;而韩国2014年的数据显示,当地男女分别在32.4岁和29.8岁结婚,结婚年龄较10年前推迟约2年。在这样的背景下,相亲又流行了起来。
对于相亲这种行为,不少人表示理解,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牵线搭桥的方式。在他们看来,相亲就是“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甚至你所认识的人里没有出现合适的人的时候,别人从另一个圈子给你拉一个人进来而已”。
在这个层面上,相亲是必要的。男女双方面对面相亲无可厚非,因为相亲可以让两个人都能认识对方,给双方提供一个了解的机会。喜欢就继续发展,不喜欢的就不再联系。
然而,另一种方式——父母代替子女相亲,就显得不那么受子女欢迎了。近几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汉以及其他大中城市里,每到周末,在一些人气很旺的公园里就会看到许多父母聚集在那里,代替子女相亲。这些父母以“50后”“60后”为主体,他们的子女则主要集中在“70后”“80后”和“90后”这几个年龄段。
为了帮助子女早日完成结婚这件人生大事,父母们可谓想尽了各种办法,代替子女相亲就是其中一种。在诸如周末、节假日这样固定的日子里,父母们会在公园里占据一个位置,每个位置前面,摆放的是一张张展示单身青年男女信息的资料,详尽交代了年龄、身高、学历、工作、月薪、房产以及择偶要求,有的还写明了父母的联系方式,甚至附上了孩子的照片。通过筛选辨别其他人的信息和与其父母交谈的方法,父母们会帮儿女们找到他们比较满意的对象。
谈起代替子女相亲的原因时,这些父母的回答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现代社会中,子女忙于打拼事业,工作压力太大,周末加班的大有人在,经常出差的也不在少数,没时间自己去相亲。第二,子女的社交面窄,没有机会接触异性。
同时,当下择偶的结构性失衡,也使人们感觉社会上“剩男剩女”越来越多。而上述这些原因,使得一部分父母越来越焦虑,为了子女的幸福考虑,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代替子女相亲。
相亲过程中,父母遇到自己心仪的对象后,就会相互交换手机号、QQ、微信等联系方式,通过网络让彼此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由子女们决定是否见面,继而进一步发展。
只是,不少父母都是背着子女来的,孩子因为种种原因还没对象或者不想结婚,而当父母的却在背后着急,于是就利用周末的时间,亲自上阵,为子女挑选对象。如果遇上不错的适婚对象,他们会对子女说是通过朋友介绍的。因为对这种相亲方式,很多子女们并不赞成甚至激烈反对。
父母的苦心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这样的相亲方式真的有效吗,能为子女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吗?由于初次见面,且当事人缺席,父母们无法对对方子女的性格、品行等方面进行判断,只好从一些硬件上进行匹配,包括学历、工作、收入等方面,婚姻变成了双方父母的选择和博弈,成了赤裸裸的“拼条件”。在和对方父母的交流中,父母们更看重对方的家庭条件,其中子女的外貌、年龄、职业、收入、户口、住房、婚史、属相等以及父母自身的形象资本、社会地位、经济资本、家庭支持网络成为了重要的考察内容,而人品、性格、兴趣爱好、共同的价值观等原本应该更加重视的问题反倒被忽视了。
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毕竟逼着子女去相亲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也正因如此,父母充当孩子的“代理人”,帮儿女物色合适的对象便成为父母关爱子女的一种方式。
但问题在于,父母即便找到了他们觉得合适的人选,但对儿女的婚姻究竟有没有帮助,帮助有多少呢?就算父母对自己看中的人选特别满意,但如果当事人自己不满意,父母的心血就白费了。更重要的是,当许多父母对儿女的婚事大包大揽时,并没有考虑到子女真正的需求,强行匹配甚至会引起儿女的反感。
而且,美满的婚姻是建立在双方的感情基础上的,而对于这一点,“代替相亲”的父母却无法帮子女抉择。父母的焦虑和心急想必子女们都明白,但感情这件事却不是旁人可以感受或者代劳的,以自己的幸福标准去帮子女匹配另一半这种做法显然有失稳妥。 因此,在婚姻大事上,父母代替子女相亲这种择偶模式,究竟合不合适,还要打上个问号。
专家观点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孙沛东:“白发相亲”,一方面的确扩大了可选择的范围;另一方面,也使父母们容易产生“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心理。他们的行动看似积极,心态上却是只求最好,这反而降低了成功率。经常有父母抱怨子女眼光太高,其实是他们自己有时太过理想化。对儿女的感情投射使他们就像拿着一面放大镜,不自觉地放大自己子女的优点、优势。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谢雨锋:相亲这种方式是比较传统的择偶模式,给适婚年龄的青年们提供了一个相识的机会,本身这种方式并没有问题。之所以现在一些条件不错的女性难找对象,主要还是“定位”不清。
南昌市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戴庆锋:父母代相亲是一种无奈但现实的行为。一方面父母对子女婚恋的急切,使得他们不得不越俎代庖式地代子女相亲;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中国婚龄青年因各种原因无暇顾及婚姻的无奈。婚姻对象还是婚龄青年亲身经历之后,才能有最佳的衡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秦国伟:对于现在各种相亲活动,如非诚勿扰,如富豪相亲,如公园相亲,要区别对待。对于公园相亲,反映了我们当前婚姻选择的艰难,父母上阵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青年人的婚姻自主权,是不值得提倡的。但对于已经被险峻的生活逼得没有出路的青年人来说,这不失为不得已的选择。说到底,我们现在讲中国梦,找到一个对的人结婚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梦,但这个梦现在却难圆,电视相亲、富豪相亲和公园相亲对圆这个梦都收效甚微。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周伟文:“白发相亲族”现象并不存在于短期,而是长期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出现的社会现象。而这一现象正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下沉,队伍不断扩大。这与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70后、80后”成长的特殊经历有关。从青年人角度而言,“70后、80后”长期处于“被选择、被安排、被人生”的成长环境中,存在心理与生理年龄不符的现象。他们面对压力难以做出正确选择,对父母产生“选择性依赖”。这与“50后、60后”父母“包揽式”教育有直接关系。
大龄青年心声
赵先生:我今年29岁,在一家媒体从事设计工作。我感觉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不热衷通过相亲寻找另一半,也不同意“父母代相亲”。我能理解那些代子女去相亲的父母,但我认为这种方式带给年轻人的压力会更大。我的父母就很好,在感情上一直尊重我的选择。今后我即使尝试相亲也会自己亲自去,因为两人之间的感觉最重要。
张小姐:我今年29岁,在私企工作,月薪3000元,我比较赞成父母代相亲。我26岁研究生毕业之后,来到这家私企工作,总觉得找个离家或离单位比较近的男朋友才现实。可我平时工作忙压力又大,每天晚上到家都七八点钟了,好不容易有个周末也只想在家休息。就这样,我迈进了大龄青年的门槛。我觉得父母阅人无数,经验丰富,由他们帮忙找女婿,不仅能为我提供更多的异性信息,还可以减少今后的家庭矛盾。
何先生:参加相亲活动,就应该是以诚相待,男女双方相互见面,大家第一印象感觉合适了,就继续交往,尝试着往深一步发展。如果连相互见个面都要由家长代劳,这个诚字又从何谈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