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吻蛭类大鱼蛭在大菱鲆鱼体上的感染

来源 :海洋水产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113106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东省威海崮山育苗场发现大菱鲆成鱼及幼鱼鱼体感染寄生虫,受感染的鱼由于处于感染初期,并经过及时的处理,所占比例较低.病鱼症状为鱼体体色变黑、瘦弱、离群、不摄食甚至死亡.寄生虫寄生于大菱鲆的体表及鳃部,虫体黑褐色,全长40~50 mm.经鉴定,该寄生虫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蛭纲(Hirudinea),吻蛭目(Rhynochobdellida Blanchard),鱼蛭科(Piscicolidae Johnson),鱼蛭属(Piscicola Blainville),大鱼蛭(Pisciola
其他文献
以海带为材料,选用5株感染能力较强的褐藻酸降解菌作为致病菌,研究了活性氧(ROS)在海带抗褐藻酸降解菌感染中的产生及其作用.结果表明:(1)海带在褐藻酸降解菌感染下活性氧的
分别于水温26 ℃、盐度32的条件下和水温24 ℃、盐度32以及产卵后用0.002%的氨水刺激卵子的条件下,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九孔鲍排出体外的成熟未受精卵的形态,并研究了形态与
2001年3月,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小麦岛实验基地,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进行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海带(Laminaria japonica)3种配比模式(栉孔扇贝密度分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梭鱼(Liza haematochelia)自然群体(29尾)与养殖群体(31尾)10种酶22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酶遗传变异情况.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P95)
报告了对虾养殖池中可以作为对虾优质饵料生物的一种小型底栖多毛类生物——短鳃伪稚虫及其幼体的生物学习性。内容包括春、夏期间丁字湾沿岸与牟平沿岸海域幼体密度的季节变
1998年自山东威海外海123°E,37°N附近海域采捕中国对虾230尾,经过生产规模的苗种培育繁殖下代.连续3年从染病存活的对虾养殖池中选留亲虾.结果表明,经过选种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