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请不要忽视自己的家访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anffv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化通讯工具发达的今天,“家访”一词对许多家长来说已经有些陌生了,甚至已成为一种奢望,家访的老师也越来越少了。我们做老师的,往往一个电话、一个短信就把学生好的或不好的情况通过这根电线进行了交流。面对表现特别欠佳的,通常是一个“紧急电话”把家长召唤过来,家长面对班主任老师的“紧急召见”,又岂敢有不来之理?
  也许我们的工作繁重又忙碌,好像真的抽不出时间去学生家中走一趟。但是,也许我们的一次家访,将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将成为学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老师来我家,老师关心我。因为到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有哪些老师曾经到过我家进行走访,也许就是因为这几次家访,让我也走上了这条从事教育的道路。不管是今天,还是在未来,我都会时时提醒、告诫自己:“请不要忽视自己的家访。”
  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已十二年了,我一直担任班主任,教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然而,家访次数寥寥无几,但偶尔几次的家访让我受益匪浅。
  启发一:纯真的心灵原来一直在期盼
  我依稀地记得,有一个暑假,我无意识地对学生们说:“老师这几天之内一定到每个同学家中去走一走。”然而,由于忙于家事,一直到第三天才记起此事,我急匆匆地来到了一个叫紫筠同学的家中,她妈妈第一句话就说:“袁老师,你终于来了,你可知道,我孩子已经整整三天没出家门一步了,她怕老师来了她不在家……”在与她妈妈交流的过程中,我知道她为了等我家访,放弃了跟同伴一起玩耍的机会,放弃了去亲戚家喝喜酒的机会。一席话,说得我心里酸酸的又甜甜的。假如老师真的有事来不了,她又会怎么做呢?想到学生原来一直在期盼我的到来,我决心从此以后每次家访,我一定履行诺言并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什么时候去,免得学生苦等一场。
  启发二:神秘的心理问题撩开面纱
  在一次家访中,我得到另一个收获——家访撩开了神秘的心理面纱,成为破解心理难题的突破口。
  在一次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上,我班一个叫刘志成的家长气冲冲地跑到我跟前说;“老师,我的孩子想自杀!……”当时我惊呆了,不知所谓何故。当天下午我走访了他家,摸摸学生的头,亲切地和他交谈,孩子终于把心里话告诉了我。原来班上的同学总叫他的绰号“牛屎虫”,他备受委屈,几次忍无可忍,破口大骂,但同学们视若无睹。心里压抑的他说:“我真想拿一把刀把说我绰号的同学都砍死……”面对这种情况,我耐心地教导他、说服他。第二天上午,我把那些说他绰号的同学好好教育了一番,终于使这场风波平息了。我为以前的疏忽而感到后悔,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幸亏这次家访,才使他神秘的心理问题撩开面纱并得以破解,让其身心健康发展。
  启发三:和谐的双方关系悄然形成
  调查表明,教师和家长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可能会导致一方面教师会因为学生出现的行为偏差而不解或误解,另一方面许多父母会因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不去而埋怨孩子,两者之间的抱怨与指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班上有位叫罗哲的同学,他活泼机灵,爱说爱笑,称为“小一休”,他的一个堂弟也在我班上。为此,他们双方父母经常拿对方的学习成绩衡量自己的孩子。期中考试不久,我发现罗哲每天上课都萎靡不振、精神恍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都心不在焉,甚至哑口无言,更可气的是他竟然动手打他的堂弟,与以前的表现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为了了解原因,我私下去他家调查研究情况,明白了这是期中考试比其堂弟少考了几分所致。他父母十分恼火,痛打了他一顿,还逼他每天不准看电视、打电脑,也不准去找堂弟玩,只能待在家里做作业,晚上甚至把他锁在房内,不准出门。这样,活泼可爱的小罗哲像掉进了深渊,心理压力越来越重,每天愁眉苦脸,对学习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其父母进行了深刻的教育,并邀其堂弟的父母也一同前来。双方的父母经过的一番苦心劝说,最终他们明白因为成绩而压抑自己的孩子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并当众向孩子承认错误,孩子们也会心地笑了。此后,双方父母在孩子做每一件事后,总不忘夸孩子一句:“你真行!”他俩也成了一对好朋友,在学习上一直互帮互助,不断努力,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好兄弟。
  可见,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家庭教育。只有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是完美和成功的教育,而能够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和谐,家访是重要的桥梁之一。
  面对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家庭,我感慨万千,如果不是有机会走进每个家庭中,我就不能了解这么多孩子背后的环境和家长的想法,通过逐一的走访,家长们了解了我的想法,肯定了我的工作,也包容了我在工作中的种种问题。我和家长彼此的面对面的沟通,不仅使我们互相了解,而且使我们有了充分的情感上的交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了很多的共识。而我觉得自己成熟了很多,因为我开始学会理解,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很多以前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迎刃而解。在此,我真诚地对各位同仁道一句:“请不要忽视自己的家访。”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教师不仅懂理论,而且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在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上,赴企业锻炼被认为是最直接、最高效的手段。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而赴企业实践锻炼是培养教师“双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
摘 要: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参与美术活动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审美情操,使其在生活中感受美、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  关键字: 想象 美术教育 小学生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美术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且把这些想象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呢?如果在美术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无论是在课程性质、理念还是设计思路、内容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教材由原来的通史变成了古今中外合编的专题史。跳跃性、理论性较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较弱,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不完整、不连贯、没有逻辑性。学生学完后,头脑里的历史知识是一盘散沙、一团乱麻,对历史知识的宏观把握和整体认知很差。每到考试前,学生都眼巴巴地望着老师,期盼着老师给他们画重点,而老师也很无奈,抓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多渠道整合资源建设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等生产经营过程,使基地实现经济效益,并通过该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具备两个目标:经营目标和实训目标。经营目标是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优化组织结构、实现最优成本控制、保证服务质量、实现利润最大化。实训目标是提供具有真实而综合的职业环境,按照专业岗位对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
摘要: 跟读训练能强化语音,选择合适的跟读材料,分阶段运用正确的跟读方法,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听说水平,成功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关键词: 高职学生跟读训练操作方法    一、引言  跟读是大家熟知的英语学习方法,近年来被广泛使用,例如英语幼儿启蒙、各学校英语听力教学,甚至在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都用到这个方法。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口语和听力水平不高。本文根据高职学生英语存在的问题,试图分
摘要: 开放型阅读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文本材料,主动参与学习的可能。而多媒体素材又以其强大的信息功能给学生创设语言文字所无法准确表达的意境,恰当合理地使用这些资源可以为开放的课堂注入源头活水,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回避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的一些误区,让新的教学模式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相得益彰,服务每一个学生。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开放阅读教学多媒体素材    开放性阅读教学要求营造开放性的氛围,
摘 要: 在新课堂改革的实践中,教师要力争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协调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 新课改 化学课堂 学生的问题 应对措施  随着杜郎口中学的崛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备受关注,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改革犹如雨后之春
本文涉及的关于澳大利亚移民政策和语言规划的问题在澳大利亚国内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由于近年来澳大利亚不断提高新移民的英语能力门槛,这个话题就不免被澳大利亚的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热烈讨论。  何谓“语言规划”?Kaplan(1997:3)将其定义为:“为了在一个或多个社群中实现有计划的改变或阻止某种改变而制定的一整套思想、信念、法律、法规、政策、规则和所实施的一系列行为。”[7]按照这个定义,中国内地的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绝唱,也是广为流传的词作,学生、老师都很熟悉,在备课时我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如果不调整平常的教学思路就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已知疲惫。学会诵读古诗是学生必备能力之一。张定远先生在《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要大声读,反复读!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读!读才能让学生学到情操,把语言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获得知识,进行积淀,形成语感。”  一  在备课之初,我就确定了以诵读促
摘要: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也是中考物理试题考查的目标。中考物理实验题包括说理型、测量型和探究型三种类型,全面考查了学生学好物理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策略上紧扣物理课程标准,密切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过程和方法,做足情境训练。  关键词: 中考物理实验题型复习策略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科的根本属性,物理学中每一个概念的建立、每一个规律的发现,都有其坚实的实验基础和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