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设计应处理好四种关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o120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反过来,高效的探究学习也离不开有效的问题设计。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有效突破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但是,在阅读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并不是随意的,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关注质疑发现,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是高效阅读的基础。发现的起点是质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质疑的时候,教师既要关注点,又要关注面,只有根据学生质疑的情况把握好点与面之间的关系,才能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内容,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
  如在教学《师恩难忘》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以后大胆质疑,说说自己的阅读发现。有学生提出:“课文为什么以‘师恩难忘’为题,而不是以‘我的老师’为题呢?”有学生提出:“田老师为什么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以后,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情况,教师就可以以“田老师讲课有哪些特点”作为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课文。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在阅读中明白了文本的主要内容:从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到这些故事引人入胜,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再到这些故事在“我”的心中扎下文学的种子,最后作者走上了文学道路,成为了有名的作家,而这一切都是拜田老师所赐。因此,作者将《师恩难忘》作为题目最为合适。这样的问题设计“由点到面,由浅入深”,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问题设计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敢于大胆质疑,再由学生对问题把握的情况,以恰当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领学生展开阅读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而且还可以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着力提炼甄别,处理好“浅”与“深”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为促进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服务的。需要指出的是,在问题设计上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指向明确:这些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还是为了让学生深层理解?处理好问题的“深”与“浅”的关系,才能真正让问题引领学生去发现,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效果。
  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对文本内容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与把握后,教师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在这篇课文中有一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你能把这个句子找出来吗?”学生在一阵沉默之后,饶有兴趣地投入到了对文本语言的寻找与发现之中,找到了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然后,教师再引领学生就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探讨、赏析。经过赏析、品味以后,学生发现这个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其中前两个句子看似是一样的,但是在情感上却逐渐变强烈,而在后两个句子中则是多了“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痛快了得”的句子,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已经由对安塞腰鼓的情感逐渐转向了对黄土高原以及黄土高原上人们的赞美,将写作的主题由鼓逐步迁移到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这样教学,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由浅入深。
  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要认真甄选,以小见大,避免学生的思维总是游离于浅层现象的发生,帮助他们挖掘出文本隐含的教学意图,从而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真正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全面而且深刻。
  三、注重监控优化,处理好“导”与“答”的关系
  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教师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才能使阅读课堂更具魅力。因此,在课堂问题设计上,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引导”与学生“回答”之间的关系,教师的“导”应少而精,要为学生的“答”留足时间与空间,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知识的快乐。
  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霍金有真正的了解与认识,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自由读课文第5~7自然段,想一想霍金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霍金成功的秘诀?”结合文本内容,学生很快找到了“比起整天被人众星捧月般的顶礼膜拜……主人正在睡觉”等句子,并从中体会到霍金不愿被外人打扰,他喜欢清静。在学生回答之后,为了使学生对霍金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生活中一些明星,如歌星、影星……出了名以后,常会干什么?”学生回答:“他们会做各种广告,扩大自己的利益;会巡回演出,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他们会不断出席各种首映式、开幕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而霍金呢?(师引读文中的句子)比起整天被人众星捧月般的顶礼膜拜,他宁愿……”生读:“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宇宙的命运。”教师接着引导:“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体会到了霍金淡泊名利以及愿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科学研究上,在科学研究上执着追求。”就这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随时调整优化问题,使学生获得了对文本的深刻感悟体验,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比较苍白的时候,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恰当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拨开重重迷雾,处理好教师引导与学生回答之间的关系,层层剥茧,引领学生体验感悟文本,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更深一层。
  四、善于借势变通,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课堂问题设计方面,教师要善于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进行预设,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发现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新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使预设的问题与生成的问题相辅相成,共同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服务。
  在《珍珠鸟》一文结尾写道:“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可以把“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作为结尾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难點,但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教师看到一个学生在认真地看课文的插图,于是顺势提出:“你们瞧,在作者的眼里,珍珠鸟是那么调皮可爱,它们一家是那么幸福,作者也因此感到很幸福,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啊!那么,你能给课文中的插图起个合适的名字吗?”听了教师的话,学生说可以叫“幸福的一家”“友谊天长地久”“让世界充满爱”。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问学生:“你们能换一个更简洁的名字吗?”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信赖”这个词语。顺着学生的思维,教师接着启发:“看到人与鸟竟然能够达到如此境界,那么,我们人与人之间也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友好相处,你能用上‘信赖’这个词语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个关于‘信赖’的格言吗?”学生答道:“信赖是搭建友谊的桥梁!信赖是友谊地久天长的标志!”就这样,教师的预设与课堂的精彩生成融为了一体,课堂教学也达到了高潮。
  一节精彩的课堂,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按部就班地围绕着教学预设进行,只有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让整个课堂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不应只是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应从基于文本、关爱学生、善待差异、宽容失误等出发,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以设计出能够真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发展学生潜能的问题,为学生的高效阅读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1 起因  我的女儿花出生并生活在美国,4岁多的她喜欢“乱涂乱画”。最近,她居然拿着小石子在车子上“画”起来,结果当然是划坏了车子。我严肃地跟她说明不能这么做。花表示明白了,并向我道歉。但我没有因此而“放过”她,跟她商量起善后处理事宜。  花:我已经很努力地擦了,但划痕擦不掉。  我:那我们得花钱修车,谁应该为这事负责?  花:我。  我:谁应该去赚修车的钱?  花:我,可是我不会赚钱,你能教我吗
【教学目标】  1.想象文中描写的场景和细节,感受慈母情深。  2.体会“反复”的表达效果。  3.能联系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内容,梳理故事场景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慈母情深》,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场景吗?  师:这一个一个的场景,感人至深。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梁晓声的笔触,走进那些感人的细节和场景,去体会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
回顾近期我校开展的“中青年语文教师优质课例的展示活动”,电影般一幕一幕地回放着每一堂课,有一个问题令我陷入深思:怎样让“优质课”更“优质”?怎样让语文课堂更具实效性?我不知不觉地想着最新的教学理念,不知不觉地反思着每一节“优质课”。下面我谈几点最深的感受。  一、课堂应突出学生“自主”的“学”  1.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
伴随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如虚语文、伪语文、假语文等学习现象,课堂教学也常常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要么是教师的越位,要么是教师的缺失,学生在课堂上无所适从。课程与教学改革呼唤学生的“真学”,吁求建立学生的“真学”课堂,让课堂教学显现出本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经验为原料,通过创设文本解读的“真情境”,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真探究”,助推学生对文本进行“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实践也表明:语感强的学生,说话、作文有条理,读课文不仅通顺、畅达,而且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作者的情感,能迅速、准确地理解文意;语感弱的学生,读课文有时会添字、漏字,句子读不连贯、读不通顺,阻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从朗读入手,具
课标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崔恋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的讨论交流。”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等实际出发,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发挥导向作用,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教学目标”,让课堂绽放活力。  一、导出兴趣,激发主体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興趣决定的,因
《小壁虎借尾巴》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科普童话,作者主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情形。文中不仅介绍了各种动物尾巴的用处,还把小壁虎的有礼貌等行为展现在学生面前,能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拓展一些其他小动物尾巴作用的资料,再让学生借助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仿照着文本的样式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一、找准切入时机,适时拓展资料  在
同事的儿子——志浩,从小就在这座校园里长大。幼时呆萌可爱,灵气逼人,同事们都喜欢他。久而久之,大家都成了他的“玩伴儿”,校园就是他的“游乐园”。  皆因熟之,何来怕之?转眼间志浩已是二年级的学生了,校规于他就是虚设,纪律在他眼里就是浮云。为这事儿,他没少挨妈妈的“竹板加肉”,可三天两头又故态萌发。今年我接任他们班的班级工作,同事们跟我开玩笑:“糙皮蛋”得小心“对付”!  开学头一天大扫除。可能许久
阅读指向习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围绕语文核心任务,从教学角度加以选择,以便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遗憾的是当前教学,不少教师就教材教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升,这是本末倒置的。笔者以《莫泊桑拜师》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浅析如何通过语用教学来聚焦表达技巧,渗透语文“茶香”。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研读课文后你们就會发现,福楼拜与莫泊桑之间的对话是贯串文本始
《山中访友》一文文质兼美,其作者著名的作家李汉荣先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自己诉说心声的朋友,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特点,教学这篇经典佳作,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作者描绘的意境,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达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下面,就是笔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