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资源库,引导孩子去关心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去关心祖祖辈辈耕耘于这块土地上的普通人民、父老乡亲,还要和他们一起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痛苦,从中领悟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并将这一切融进课堂教学,以优化国家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就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乡土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此,教师应摈弃学科本位、课程本位、课堂本位的传统意识,努力开发和利用乡土语文资源,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的天地,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利用身边生成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来学习的意识,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丰富他们的习作题材资源,提高他们习作能力。
一、从乡村的自然景观中发掘
我们乡村虽然没有高山流水的大家闺秀之美,也没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小家碧玉之态,但是隆化的水稻、油菜、荞面……各具特色,小河、池塘、沟渠……风韵各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去仔细观察平平常常的自然景物,从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这种亲身亲近自然的方式比起关在教室里纸上谈兵,舍近求远谈异地风貌,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同学们的青睐,也能使这种乡土课程资源更加得到有效利用。其间,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也會得到了有效地锻炼。
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气候特征使得许多农作物在隆化大地得以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油菜、萝卜、玉米、小麦、水稻、蚕桑、荞麦……任何一样,经过仔细观察,皆可入文。隆化又是全国有名的长寿之乡、盆景之都,各式各样的长寿食品,姿态各异的花木盆景,更是吸引了全国、全世界的眼球。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循季节之更迭,采四季之精华,弘乡土之文化,扬家乡之美名,这些日记便是学生以后习作的宝贵资源。
以往的农村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局面,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家乡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大道,昔日杂草丛生的荒野如今成了一片片丰沃的良田,昔日低矮的瓦房草棚如今变成了一幢幢高楼别墅……这一切,足以让学生感慨和自豪。这一切,也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一契机,从培养乡土情感入手,激发学生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笔去描绘。这样写出的作文内容具体,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二、从乡村的社会实践中积累
我们家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底蕴,挖掘这种底蕴,可以起到习作、育人的双重作用。教师可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将与家乡有关的中国历史故事、传闻轶事及街谈巷议,简要地记在日记本中。学生耳听八方,搜集到了不少有趣的材料,如:隆化皇姑屯的传说、存瑞陵园的来历、隆化优质的大米……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出击,大胆去访问村上的老人,了解更多的奇闻轶事,真人真事,激发他们去探索家乡的奥秘,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历过辛酸的往昔。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打倒土豪劣绅、修路造桥、开河平地、重建家园……一个个凄惨的故事,一幕幕苦难的历史,催人泪下,促人奋进。让学生去问问前人的创业史和光荣史,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稼穑之艰难,懂得祖辈“背灼炎天光,足蒸土暑热”的劳作之艰辛,激发对创业者感激之情,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对于许多成人来说,,与百年不遇洪水斗争的杭育之声常常声声在耳,对工业园区如火如荼的施工场面往往历历在目。在学生的采访下,他们是怀着无比真诚、激动的心情娓娓倾诉的。
家乡历史传闻实际上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夏日傍晚,暑气渐消,清风徐来,许多老人都能手摇蒲扇讲上一两个传闻故事。通过访问,学生受益匪浅。一个平淡无奇的村庄、一座老态龙钟的古桥、一棵枝叶扶疏的百年银杏、一间残垣断壁的老屋,都深藏着一个个动人的传奇故事,让学生们欣喜无比。于是,在他们眼中,普通的家乡景观有了丰富的历史底蕴,熠熠生辉。把传闻插入习作,习作为之增色,或干脆根据传闻梗概再创作一番,也是别有风趣。如《隆化烈士陵园的修建》、《隆化苔山》……这些故事生动有趣,正是学生通过访问才将它们轻松诉诸笔端的。学生的习作热情和创作欲望极为高涨,写作就成了一件乐事。
三、从乡情感悟的体验中丰富
生在农村的学生往往对眼前的事物充耳不闻,视若无睹。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走进乡村、走进生活、体味生活,让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捕捉文学、捕捉语文的心灵,让他们用心去体会风俗之变化、劳动之苦乐以及至爱亲情,亲自捕捉和体味那些常人未见的,或者见而未抓的事物,从普通的微小的事情中去感受生活、去体味其中的真情。
家乡有农民勤劳俭朴,一辈子以劳动为生。对于农民的后代来说,劳动的机会唾手可得,可是许多学生写劳动,只言片语,写得不生动、不实在,推本究源,是因为他们只是劳动的旁观者。翻地、浇水、插秧、收割、种桑、养蚕等等农活,蕴含着许多农艺农技。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身体力行,去领悟劳动之苦、收获之乐。除参与农活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去尽情体验乡间“闲趣”:捕蝴蝶、捅马蜂窝、钓鱼虾、捕泥鳅、挖黄鳝等等,然后把这些当作素材来写成习作。
家庭生活、日常生活等也是乡土习作题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些学生埋怨学习生活紧张,没有时间关注生活,教师可启发学生:学习生活虽然是紧张的、单调的,但如果你稍稍留心,就会深深体会到家庭生活、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着至爱亲情。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观察、剖析家庭,可以窥见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全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体会家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与外界发生的联系。
富庶的家乡大地,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底蕴丰厚。步入新世纪,家乡更是日新月异。踏遍家乡这方热土,把美景看了,把村史明了,把农家之苦乐尝了,农村学生习作的水龙头活水便汩汩而流了,学生的习作也不再难了。这难道不是“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最有效途径吗?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乡土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此,教师应摈弃学科本位、课程本位、课堂本位的传统意识,努力开发和利用乡土语文资源,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的天地,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利用身边生成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来学习的意识,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丰富他们的习作题材资源,提高他们习作能力。
一、从乡村的自然景观中发掘
我们乡村虽然没有高山流水的大家闺秀之美,也没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小家碧玉之态,但是隆化的水稻、油菜、荞面……各具特色,小河、池塘、沟渠……风韵各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去仔细观察平平常常的自然景物,从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这种亲身亲近自然的方式比起关在教室里纸上谈兵,舍近求远谈异地风貌,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同学们的青睐,也能使这种乡土课程资源更加得到有效利用。其间,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也會得到了有效地锻炼。
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气候特征使得许多农作物在隆化大地得以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油菜、萝卜、玉米、小麦、水稻、蚕桑、荞麦……任何一样,经过仔细观察,皆可入文。隆化又是全国有名的长寿之乡、盆景之都,各式各样的长寿食品,姿态各异的花木盆景,更是吸引了全国、全世界的眼球。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循季节之更迭,采四季之精华,弘乡土之文化,扬家乡之美名,这些日记便是学生以后习作的宝贵资源。
以往的农村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局面,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家乡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大道,昔日杂草丛生的荒野如今成了一片片丰沃的良田,昔日低矮的瓦房草棚如今变成了一幢幢高楼别墅……这一切,足以让学生感慨和自豪。这一切,也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一契机,从培养乡土情感入手,激发学生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笔去描绘。这样写出的作文内容具体,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二、从乡村的社会实践中积累
我们家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底蕴,挖掘这种底蕴,可以起到习作、育人的双重作用。教师可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将与家乡有关的中国历史故事、传闻轶事及街谈巷议,简要地记在日记本中。学生耳听八方,搜集到了不少有趣的材料,如:隆化皇姑屯的传说、存瑞陵园的来历、隆化优质的大米……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出击,大胆去访问村上的老人,了解更多的奇闻轶事,真人真事,激发他们去探索家乡的奥秘,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历过辛酸的往昔。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打倒土豪劣绅、修路造桥、开河平地、重建家园……一个个凄惨的故事,一幕幕苦难的历史,催人泪下,促人奋进。让学生去问问前人的创业史和光荣史,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稼穑之艰难,懂得祖辈“背灼炎天光,足蒸土暑热”的劳作之艰辛,激发对创业者感激之情,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对于许多成人来说,,与百年不遇洪水斗争的杭育之声常常声声在耳,对工业园区如火如荼的施工场面往往历历在目。在学生的采访下,他们是怀着无比真诚、激动的心情娓娓倾诉的。
家乡历史传闻实际上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夏日傍晚,暑气渐消,清风徐来,许多老人都能手摇蒲扇讲上一两个传闻故事。通过访问,学生受益匪浅。一个平淡无奇的村庄、一座老态龙钟的古桥、一棵枝叶扶疏的百年银杏、一间残垣断壁的老屋,都深藏着一个个动人的传奇故事,让学生们欣喜无比。于是,在他们眼中,普通的家乡景观有了丰富的历史底蕴,熠熠生辉。把传闻插入习作,习作为之增色,或干脆根据传闻梗概再创作一番,也是别有风趣。如《隆化烈士陵园的修建》、《隆化苔山》……这些故事生动有趣,正是学生通过访问才将它们轻松诉诸笔端的。学生的习作热情和创作欲望极为高涨,写作就成了一件乐事。
三、从乡情感悟的体验中丰富
生在农村的学生往往对眼前的事物充耳不闻,视若无睹。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们走进乡村、走进生活、体味生活,让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捕捉文学、捕捉语文的心灵,让他们用心去体会风俗之变化、劳动之苦乐以及至爱亲情,亲自捕捉和体味那些常人未见的,或者见而未抓的事物,从普通的微小的事情中去感受生活、去体味其中的真情。
家乡有农民勤劳俭朴,一辈子以劳动为生。对于农民的后代来说,劳动的机会唾手可得,可是许多学生写劳动,只言片语,写得不生动、不实在,推本究源,是因为他们只是劳动的旁观者。翻地、浇水、插秧、收割、种桑、养蚕等等农活,蕴含着许多农艺农技。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身体力行,去领悟劳动之苦、收获之乐。除参与农活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去尽情体验乡间“闲趣”:捕蝴蝶、捅马蜂窝、钓鱼虾、捕泥鳅、挖黄鳝等等,然后把这些当作素材来写成习作。
家庭生活、日常生活等也是乡土习作题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些学生埋怨学习生活紧张,没有时间关注生活,教师可启发学生:学习生活虽然是紧张的、单调的,但如果你稍稍留心,就会深深体会到家庭生活、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着至爱亲情。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观察、剖析家庭,可以窥见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全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体会家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与外界发生的联系。
富庶的家乡大地,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底蕴丰厚。步入新世纪,家乡更是日新月异。踏遍家乡这方热土,把美景看了,把村史明了,把农家之苦乐尝了,农村学生习作的水龙头活水便汩汩而流了,学生的习作也不再难了。这难道不是“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最有效途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