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保华:改善教育生态,建构道德课堂
田保华在《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3期撰文指出,推进道德课堂建设,就是要改善教师的教学生态,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享受到幸福和快乐,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道德课堂不仅仅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的育德问题及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问题,更要解决课堂教学的德性问题、人性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的目的、行为和结果的一致性问题。在构建道德课堂中,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都应该回答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问题,即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二是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三是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即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
道德课堂要求教师具备三能力、三前提、三读懂、六转变。首先,教师应具备三种基本的教学能力,即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和评价教学的能力。第二,教师要把握三个前提,即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第三,教师要做到三个“读懂”,即读懂课程标准和教材(学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第四,教师要完成六个转变,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
王俏华:以民主的方式养成道德
王俏华在《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有道德的人,道德的特性与民主的特性有很多相通之处,因而以民主的方式来养成道德不仅将是可能,而且有效。
在关于我国学校道德如何通过这种民主的方式来养成道德的问题上,王俏华认为首先可以采用协商讨论的方法。坚持儿童只有自己去参与,在协调各种共同活动、互相协议并讨论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明确道德的内涵和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实践的愿望。而自由选择、自愿践行正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所在。其次还可采用试验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知识和经验,形成品德,并促进各方面的发展。此外,联合社会生活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将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积极指向社会生活,是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如在我国榜样教育中榜样的选择可以多关注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物,而非那些被符号化了的崇高人物。
张艳红:教师要开发和利用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张艳红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撰文指出,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按照课程的类别,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类。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三类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资源和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等德育因素,充分发挥其巨大的德育价值。
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教师要把握好“德育是首位,教学是中心”这一目标,处理好知识点与教育点的关系,做到在教学中以教育点统率知识点,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要澄清一种错误认识,“德育首位”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学均片面“德育化”,也不意味着把德育和文化知识教学对立起来,而是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意渗透,或在教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实施“不经意”的思想道德教育,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田保华在《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3期撰文指出,推进道德课堂建设,就是要改善教师的教学生态,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享受到幸福和快乐,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道德课堂不仅仅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的育德问题及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问题,更要解决课堂教学的德性问题、人性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的目的、行为和结果的一致性问题。在构建道德课堂中,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都应该回答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问题,即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二是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三是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即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
道德课堂要求教师具备三能力、三前提、三读懂、六转变。首先,教师应具备三种基本的教学能力,即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和评价教学的能力。第二,教师要把握三个前提,即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第三,教师要做到三个“读懂”,即读懂课程标准和教材(学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第四,教师要完成六个转变,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
王俏华:以民主的方式养成道德
王俏华在《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有道德的人,道德的特性与民主的特性有很多相通之处,因而以民主的方式来养成道德不仅将是可能,而且有效。
在关于我国学校道德如何通过这种民主的方式来养成道德的问题上,王俏华认为首先可以采用协商讨论的方法。坚持儿童只有自己去参与,在协调各种共同活动、互相协议并讨论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明确道德的内涵和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实践的愿望。而自由选择、自愿践行正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所在。其次还可采用试验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知识和经验,形成品德,并促进各方面的发展。此外,联合社会生活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将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积极指向社会生活,是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如在我国榜样教育中榜样的选择可以多关注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物,而非那些被符号化了的崇高人物。
张艳红:教师要开发和利用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张艳红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撰文指出,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按照课程的类别,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类。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三类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资源和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等德育因素,充分发挥其巨大的德育价值。
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教师要把握好“德育是首位,教学是中心”这一目标,处理好知识点与教育点的关系,做到在教学中以教育点统率知识点,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要澄清一种错误认识,“德育首位”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学均片面“德育化”,也不意味着把德育和文化知识教学对立起来,而是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意渗透,或在教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实施“不经意”的思想道德教育,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