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漫长、最神秘的通道,它联结着东西。随着丝绸西去,佛教东渐、佛法东传也在这条道路上完成。
我迷恋丝绸之路,热衷这个题材的绘画创作。十余年来,先后完成了《极边天高》、《西出长安三千里》、《凉州西望》、《西出阳关》、《古道长风》等一系列作品,一看这些作品的名称,便知主题鲜明,内容统一。为了寻找感受,我多次赴西安、天水、临洮(古陇西)、武威、张掖、酒泉、嘉玉关、敦煌、吐鲁番、善鄯、库尔勒、轮台、库车、伊犁,直至祖国西大门——召苏考察采风,在这条路上我东进西出,乐此不疲。今年,随甘肃画院美术创作工程“朝圣·敦煌”——2013“丝绸之路·佛教东渐”考察团,与同事画友们一起赴宝鸡、西安、洛阳等地考察,先后参观考察了宝鸡博物馆、法门寺、龙门石窑、白马寺、洛门博物馆及山西永乐宫等名胜古迹及文化机构,正好填补了以前考察的空白。这次东行,一个明显的感觉是越向东,丝路的痕迹越模糊。但到了几大博物馆,看到那么多的历史文物,丝路的感觉才又复苏起来,汉唐雄风所激荡起的久远回声忽然清晰:张骞凿通西域、霍去病西击匈奴、商旅云屯都城、驿马星奔古道、使节逶迤于途、僧侣诵经巡游,一幅繁忙、盛大的画卷浮现在眼前。特别是那些鲜活的三彩陶人、陶马、陶驼,让人叫绝,激动不已,它们再现了那段历史的辉煌和那个林立于世界的国度的强大。
当我们进入这次考察的最东头洛阳古城时,一个我们熟知的形象,一个令无数中国人骄傲的形象——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马踏飞燕(或叫铜奔马)映入眼帘,它作为中国旅游标志高高地矗立于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以无与伦比的完美展现了马的神彩与俊美,虽然经过2000年的沉睡与时光的侵蚀,但依然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让多少现代人仰慕不已。
马在古代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各种各样的传说给它笼罩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赋予它奇异的品性。我们常说“龙马精神”,就源自于一个神话传说——马是龙的近亲,所有的名驹都被视为龙的化身。唐玄奘骑过的骏马,本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因故变为白马,被菩萨点化变成白龙马,皈依佛门,载乘唐僧西天取经并驮回了真经。这个故事所呈现的画面,我们早已在榆林窟、张掖大佛寺见过了。
在唐玄奘出生的洛阳,有一座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13公里处,这里是中国佛门弟子公认的“祖庭”和“释源”。佛教传到中国,由于东汉明帝派遣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迦叶摩腾和竺法到洛阳,旺帝为他们修建了供佛修道之所,命名为“寺”,因二位高僧用白马驮载经像而来,故取名“白马寺”,它虽与唐玄奘无多大关系,却与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现白马寺大门前两侧所立宋雕石马,形象质朴,神态可掬,已没有汉代的神性和唐朝的高贵与华丽,倒顯出马的忠诚与任劳任怨的秉性。作为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然那被神化的白马也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洛阳、西安等地博物馆参观,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三彩马、驼、各种不同身份不同种族的人物。唐三彩马匹可谓千姿百态,造型矫健,头小、臀圆、体态均匀,膘肥体壮,多置马鞍和革带饰件,与秦汉平稳、古朴、过于神化的风格大不相同,特别是众多的骑马仪仗队伍、奏乐队伍(包括驼上乐舞三彩俑),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唐盛世的富足、安定、繁化与强盛。仕女俑多悠闲自得,其场景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张萱的名作《虢国妇人游春图》和诗圣杜甫笔下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景象。最让我们感受到丝路气息的莫过于驮着沉重物品对天嘶鸣的骆驼以及牵引它们的胡人或黑人形象,让人联想到华嵒的名作《天山积雪图》,再次体会到丝路的艰辛与漫长。
在中国美术史上,唐三彩以其造型、色彩和施釉工艺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同时,马、驼这些牲灵也承载了一个时代的强盛与繁华、文明与富足,拓展了丝绸之路的宽阔与绵延,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兴盛与衰败。同样,它们也成全了很多艺术家的创作与成就。
我迷恋丝绸之路,热衷这个题材的绘画创作。十余年来,先后完成了《极边天高》、《西出长安三千里》、《凉州西望》、《西出阳关》、《古道长风》等一系列作品,一看这些作品的名称,便知主题鲜明,内容统一。为了寻找感受,我多次赴西安、天水、临洮(古陇西)、武威、张掖、酒泉、嘉玉关、敦煌、吐鲁番、善鄯、库尔勒、轮台、库车、伊犁,直至祖国西大门——召苏考察采风,在这条路上我东进西出,乐此不疲。今年,随甘肃画院美术创作工程“朝圣·敦煌”——2013“丝绸之路·佛教东渐”考察团,与同事画友们一起赴宝鸡、西安、洛阳等地考察,先后参观考察了宝鸡博物馆、法门寺、龙门石窑、白马寺、洛门博物馆及山西永乐宫等名胜古迹及文化机构,正好填补了以前考察的空白。这次东行,一个明显的感觉是越向东,丝路的痕迹越模糊。但到了几大博物馆,看到那么多的历史文物,丝路的感觉才又复苏起来,汉唐雄风所激荡起的久远回声忽然清晰:张骞凿通西域、霍去病西击匈奴、商旅云屯都城、驿马星奔古道、使节逶迤于途、僧侣诵经巡游,一幅繁忙、盛大的画卷浮现在眼前。特别是那些鲜活的三彩陶人、陶马、陶驼,让人叫绝,激动不已,它们再现了那段历史的辉煌和那个林立于世界的国度的强大。
当我们进入这次考察的最东头洛阳古城时,一个我们熟知的形象,一个令无数中国人骄傲的形象——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马踏飞燕(或叫铜奔马)映入眼帘,它作为中国旅游标志高高地矗立于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以无与伦比的完美展现了马的神彩与俊美,虽然经过2000年的沉睡与时光的侵蚀,但依然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让多少现代人仰慕不已。
马在古代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各种各样的传说给它笼罩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赋予它奇异的品性。我们常说“龙马精神”,就源自于一个神话传说——马是龙的近亲,所有的名驹都被视为龙的化身。唐玄奘骑过的骏马,本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因故变为白马,被菩萨点化变成白龙马,皈依佛门,载乘唐僧西天取经并驮回了真经。这个故事所呈现的画面,我们早已在榆林窟、张掖大佛寺见过了。
在唐玄奘出生的洛阳,有一座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13公里处,这里是中国佛门弟子公认的“祖庭”和“释源”。佛教传到中国,由于东汉明帝派遣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迦叶摩腾和竺法到洛阳,旺帝为他们修建了供佛修道之所,命名为“寺”,因二位高僧用白马驮载经像而来,故取名“白马寺”,它虽与唐玄奘无多大关系,却与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现白马寺大门前两侧所立宋雕石马,形象质朴,神态可掬,已没有汉代的神性和唐朝的高贵与华丽,倒顯出马的忠诚与任劳任怨的秉性。作为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然那被神化的白马也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洛阳、西安等地博物馆参观,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三彩马、驼、各种不同身份不同种族的人物。唐三彩马匹可谓千姿百态,造型矫健,头小、臀圆、体态均匀,膘肥体壮,多置马鞍和革带饰件,与秦汉平稳、古朴、过于神化的风格大不相同,特别是众多的骑马仪仗队伍、奏乐队伍(包括驼上乐舞三彩俑),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唐盛世的富足、安定、繁化与强盛。仕女俑多悠闲自得,其场景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张萱的名作《虢国妇人游春图》和诗圣杜甫笔下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景象。最让我们感受到丝路气息的莫过于驮着沉重物品对天嘶鸣的骆驼以及牵引它们的胡人或黑人形象,让人联想到华嵒的名作《天山积雪图》,再次体会到丝路的艰辛与漫长。
在中国美术史上,唐三彩以其造型、色彩和施釉工艺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同时,马、驼这些牲灵也承载了一个时代的强盛与繁华、文明与富足,拓展了丝绸之路的宽阔与绵延,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兴盛与衰败。同样,它们也成全了很多艺术家的创作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