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搞 要】课程资源包罗万象,但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空内,阅读文本应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因为文本就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只有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有效使用和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学才有“语文味”,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落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立足文本 课程资源 有效
自从实行新课标以来,“课程资源”一词无处不见,绝大多数教师的资源意识也增强了。但能真正领会“课程资源”的内涵,并能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语文教师却并不多。在他们看来,所谓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就是上课件,动用多媒体教学,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共识”:没有多媒体的语文教学就是传统教学。于是,公开教学的语文教学,动不动就上课件,从而造成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泛滥,形成了当前所谓的“多媒体语文观”。
一、 触摸文本,领会教材编写意图
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在选文时特别注重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且强调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教师在上课前,就得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准确分析和定位,分清重点、难点,以及分析它们的文化内涵,从而确定文本价值取向。
二、 细读文本,体会文本的内在意蕴
说到细读文本,我不禁想起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他那“咬文嚼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功夫,真是让人刻骨铭心。如果于老师课前不细读文本,不对文本语言进行一番咀嚼,又何能达到这“披文入情入境,语语悟其神”的高境界呢?
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学会“煮书”的功夫。每一堂课前,都要与文本潜心对话,细读文本语言,反复咀嚼,悉心体味,这才能发掘文本的内在意蕴。例如:《别饿坏了那匹马》文中有一句话: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我们在教学这篇课文过程中,如能抓住里面的“一愣”和“一亮”引领学生进行揣摩品味,人物的内心活动就自然而然地跃然纸上,从而让学生挖掘了其谎言之“美”,真正体现了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理念。
教师细读文本,关键在于“细”。在细节处仔细揣摩,体味文本的精髓,但要注意千万不能把文章肢解,而是要从细节入手,完整解读文本。
其次,要抓住文章的内在结构细读,要将文本的内在结构转化为课堂教学结构。只有浸入文本,涵泳体悟,对文本的词语乃至细小的标点进行细细咀嚼,品出字里行间包孕的丰富的情味与理趣,才能读出文本的核心价值。
三、 立足文本,适时、适度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使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我想这种情趣会更浓,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言而喻。多媒体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语文课堂确实带来了无限生机,但我们一定要牢记,它只是辅助资源,千万不能喧宾夺主。记得一位教师教学《花钟》,上课伊始,执教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片花的世界,五彩斑斓,令人眩目。同学们见后不时发出“啊,啊”的赞叹,真乃兴趣盎然。可是,待学生欣赏完画面后,再引領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时,同学们竟全未回过神来,都还沉浸在那片花海之中。就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吗?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很好,但一定要立足文本,适时、适度使用。
四、立足文本,让语文教学与生活对接,有效拓展语文课外资源
课堂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相反,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文本与生活联系的节点。如教学《柳树醒了》第一节,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小节后,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生活中看到和想到的东西,把学生引入画面,引入一个生活的春天。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人文与自然等多种课程资源,随时随地都有待我们去有效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对有些文章的教学,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课外资料进行补白教学或是互文解读,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更显丰盈。
如执教《怀念母亲》时,如能适时适度地补充一些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力求在课内外联系中促进学生与文本、作者情意相通,从而在学生内心深处生发出对祖国的崇敬和爱慕之情。课后再布置学生去阅读季羡林的相关文章,这种情感会再次得到升华。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是一个开放而又富有创造力的课堂。我们只有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和拓展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构建课内外紧密联系,学科间相互交融的语文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引领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立足文本 课程资源 有效
自从实行新课标以来,“课程资源”一词无处不见,绝大多数教师的资源意识也增强了。但能真正领会“课程资源”的内涵,并能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语文教师却并不多。在他们看来,所谓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就是上课件,动用多媒体教学,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共识”:没有多媒体的语文教学就是传统教学。于是,公开教学的语文教学,动不动就上课件,从而造成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泛滥,形成了当前所谓的“多媒体语文观”。
一、 触摸文本,领会教材编写意图
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在选文时特别注重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且强调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教师在上课前,就得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准确分析和定位,分清重点、难点,以及分析它们的文化内涵,从而确定文本价值取向。
二、 细读文本,体会文本的内在意蕴
说到细读文本,我不禁想起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他那“咬文嚼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功夫,真是让人刻骨铭心。如果于老师课前不细读文本,不对文本语言进行一番咀嚼,又何能达到这“披文入情入境,语语悟其神”的高境界呢?
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学会“煮书”的功夫。每一堂课前,都要与文本潜心对话,细读文本语言,反复咀嚼,悉心体味,这才能发掘文本的内在意蕴。例如:《别饿坏了那匹马》文中有一句话: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我们在教学这篇课文过程中,如能抓住里面的“一愣”和“一亮”引领学生进行揣摩品味,人物的内心活动就自然而然地跃然纸上,从而让学生挖掘了其谎言之“美”,真正体现了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理念。
教师细读文本,关键在于“细”。在细节处仔细揣摩,体味文本的精髓,但要注意千万不能把文章肢解,而是要从细节入手,完整解读文本。
其次,要抓住文章的内在结构细读,要将文本的内在结构转化为课堂教学结构。只有浸入文本,涵泳体悟,对文本的词语乃至细小的标点进行细细咀嚼,品出字里行间包孕的丰富的情味与理趣,才能读出文本的核心价值。
三、 立足文本,适时、适度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使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我想这种情趣会更浓,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言而喻。多媒体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给语文课堂确实带来了无限生机,但我们一定要牢记,它只是辅助资源,千万不能喧宾夺主。记得一位教师教学《花钟》,上课伊始,执教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片花的世界,五彩斑斓,令人眩目。同学们见后不时发出“啊,啊”的赞叹,真乃兴趣盎然。可是,待学生欣赏完画面后,再引領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时,同学们竟全未回过神来,都还沉浸在那片花海之中。就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吗?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很好,但一定要立足文本,适时、适度使用。
四、立足文本,让语文教学与生活对接,有效拓展语文课外资源
课堂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相反,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文本与生活联系的节点。如教学《柳树醒了》第一节,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小节后,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生活中看到和想到的东西,把学生引入画面,引入一个生活的春天。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社会、人文与自然等多种课程资源,随时随地都有待我们去有效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对有些文章的教学,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课外资料进行补白教学或是互文解读,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更显丰盈。
如执教《怀念母亲》时,如能适时适度地补充一些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魅力,力求在课内外联系中促进学生与文本、作者情意相通,从而在学生内心深处生发出对祖国的崇敬和爱慕之情。课后再布置学生去阅读季羡林的相关文章,这种情感会再次得到升华。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是一个开放而又富有创造力的课堂。我们只有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和拓展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构建课内外紧密联系,学科间相互交融的语文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引领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