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新课程评价理念的探究与实践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agr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政课新课程“05方案”的实施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评价理念和考核评价方法体系。文章从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统一、单一化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量性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等角度阐述新课程评价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构建立体、综合、多层面的新考核评价法,使教学实效性更突出。
  [关键词]思政新课程 过程性评价 全程优化评价法
  [作者简介]董永哲(1969- ),男,陕西凤翔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师范分院文综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陕西 宝鸡 7214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5-0145-02
  随着高校思政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和深化,一场前所未有的教学理念、方法和评价大变革正冲击着我们。为了更好地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体现高职素质教育和工学结合的精神,本文试图结合新课程方案中有关评价的说明,着重探讨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理念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更好地落实和实践新课程评价理念。
  一、新课程方案背景下课程评价理念的转变
  与传统的课程评价相比,新课程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否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解决,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业评价,更加关注思想政治理论指导作用的充分体现,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还关注学生“知情意信行”的细微变化。它要求我们既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又要着眼于学生的特长,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潜力和效能。这使学生的学业评价必将发生诸多变化:
  1.从侧重知识本位向强调学生本位转变。新课程方案要求改革完善考评办法,力求综合、客观、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表现。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服务。这必然要弱化以往课程评价的甄别功能,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克服机械化、模式化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全面性和优化性特点。
  发展的全面性既突出了学生本位的特点,又扩展了教学目标的内容。以往过多地强调知识本位,事实上,系统知识的学习、认知能力的发展仅仅是人的智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非全部。同样,学生的发展也并不仅仅意味着智力的发展,还需要有一定情感、态度、意志、价值观、人生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以最终实现“知情意信行”的统一,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应由知识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变。这要求思政课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创新思维,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方案提出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目标的设定扩展为“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调动师生‘双主’积极性,构建高效课堂,不断丰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善考核方法”五项教学目标任务,突出了对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培养,试图通过情感交流和内心体验,强化自我意识,以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发展的优化性强调每个人实际上都有多种不同的潜能,最重要的是多元智能将会在何种情境中,以何种程度显现、激发出来,其本质就是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既肯定了多元智能会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进行交互影响,使每位学生都能展示其优势以培养其自尊和自信。同时,也为学生选择了适合其发展的最佳学习方案,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最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因此,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发展和多元的学习潜能。
  2.以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相统一转变。终结性评价是在学完一门课后,为了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这门课的知识和技能而做的评价,它具有综合性评价的性质,以判断课程设计的成效。而形成性评价的结果能够反馈启示、指导教学。由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相统一转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为其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而传统的静态教学评价模式频繁地使用纸笔测验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效,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学期或学年为阶段的一次性考试无法有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展情况和发展程度,终结性评价最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发展程度。既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发展潜力,也不能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做出有效的预测。
  这种转变的实质就是突出过程性评价原则,既注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发展,又注重教学过程是否合理优化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协调、个性和终生发展。新课程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评、促都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这实质上是由评价“教”向 “学”为中心的转移。
  3.从单一化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教学评价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积极创造机会以充分展示他们各自的能力和优势。因此,在评估学生的进展程度时,单一化的评价模式无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真实、公正的评定,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新课程评价理念倡导在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和评价尺度上要实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一种价值的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评价模式,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的评价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评价体系,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学、学生评教、专家评教、家长辅评、社区参评的多主体新评价体系。形成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多层面立体评价模式,增强评价信息的过滤和筛选,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有利于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通过评价主体间的相互沟通和协商,使学生能体验评价的乐趣,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评价方法多元化要求用多元的方法来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貌,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提倡真实性评价,即以学生真实生活情境为背景,建立在学习训练与评价反馈的基础上,反映学习过程中有意义、有价值的重要经历和实际表现,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活用知识的能力,更有利于家长、同学、学生本人参与到评价中来。常用的方法包括观察记录、访问、问卷调查、作品分析、个案分析、专题作业、小论文等。新课程提倡表现性评价,它要求定期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实际表现,并允许学生了解评价的标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描述性评语、成长记录袋评价、多维度智能展示评价、实际表现性评价、苏格拉底研讨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如成长记录袋评价是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作为评价策略的目的在于更全面地观察学习者的成长历程。通过查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取得的点滴进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和进展程度,从中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评价尺度多元化的核心是多元智力观,它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力求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最佳学习方案,因材施教;它尊重人的多样性,力争打破单一的学业评价标准。除标准化测验外,它还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调查报告、课堂活动参与、集体合作等方式给予学生全面、公正的评价。它既肯定了多元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会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进行交互影响,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强项和弱项给予同等的关注,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意愿、价值、优势和自信心。
  4.从量性评价向量性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转变。新课程质性评价要求评价方法、主体、尺度的立体多元化,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协调、特长发展,切实关注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阅历和点滴进步。质性评价是实现质性与量性评价的整合性评价,并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此,既要重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随堂观察、记录,认真研究测验其中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理论素养、劳动态度、人生观、集体意识等难以量化的评价内容。要力争多渠道、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记录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实际表现,并给予他们客观、公正的评价。要努力营造一种激励性评价机制,教师应不惜赞美之词,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努力唤醒和激发学生的自尊感和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在集体的认同中学会自我欣赏、自我认同,同时也养成欣赏他人、接纳他人的良好品德。
  二、新课程评价理念的实践与实效
  通过考察调研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现状,反思传统考核评价方法的弊端,大力革新教学方法,构建适合高职特色的思政课程综合性全程优化考核评价法。
  1.科学内涵及实践。这种立体化、多层次、全程优化教学过程的新考核评价方式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大幅度整体提升。具体考核方式不拘一格,围绕核心知识和技能全程跟踪、全程优化、立体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和应用过程。同时,学习借鉴、博采众长,达到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用考评杠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2.新考核评价法改革的实效。笔者在高职两个系五个专业“基础”课和“概论”课中运用新考核评价法,教育教学效果良好,也倒逼促进了教学方法、手段和过程的优化。
  第一,使学风、教风、考风大有改善。新考核评价法改变了过去只凭一张期末试卷定结果的状况,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师也注重运用多元立体评价法和全程优化评价法,促进了师生互动交往和共同发展,在学生评教和质量监控中提升了教风。这种评价时刻温馨提醒学生要在学习积累过程中培养实用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使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和整体教学质量大有提高。新考核法将平时成绩与学生的课堂考勤、听课状态、互动表现相联系,学生上课主动听讲、积极思考,思维紧跟着老师,生成了许多新问题。有些学生主动要求试讲、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师生在交互评价中共同发展。大大减少了学生上课玩手机、走神、心不在焉的现象,学生上课学习、思考、互动的积极性很高,既能掌握当堂的学习内容,又拓宽和延伸了学习内容,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第三,使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激发和培养。新考核评价方案中的创意分和课程小论文考核在成绩上不封顶的创意打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学生敢于利用教材、感知教材、质疑教材、融通教材和超越教材;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又重新被激发。
  第四,使学生学会了建构知识、增强能力,升华情感、完善人格。新考核评价方案中的5次章总结和1次课程总结,虽然分值只有6分,但这个考核环节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对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增强能力,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大有好处。学生敢于交流思想,喜爱又善于写总结。一章章总结的撰写过程使学生的“知情意信行”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2]李卫红.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教学与研究,2006(6).
其他文献
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公众、媒体、家长及学生等是影响校企合作的全部要素,尤其是媒体引导、公众认可、家长支持及学生积极参加,才能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已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高度重视的问题.文章通过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及资助现状的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职业教育既受到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对于教育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往往教育外部的因素比教育内部的因素更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