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面对历史课程改革,面对升学压力,教师的中考复习方法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须改变。要从学生的现实出发,按部就班、有的放矢地开展复习工作。紧抓时间线索,夯实历史知识基础;着力专题复习,提高历史知识运用的能力;回归课本,精简作题,注重审题解题技巧。
关键词: 中考历史复习 基础知识 专题复习 回归课本
这两年有机会参加初三年级的教学工作,与孩子们一起迎接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挑战。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作为老师就必须把中考复习工作做得深、做得细,全面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让学生在中考中如期地发挥出自身的水平。
头一年进行历史复习时,因没有经验,虽然请教了许多同级科的老师并阅读了大量的教学文章,但是教学起来还是偏重于采用“题海战术”。自己做了大量的练习,学生也随着苦战题海,结果自己筋疲力尽,学生也疲惫不堪,教学成效并不明显。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近几年来,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都是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程度;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杜绝繁、难、偏、旧的试题,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所以面对历史课程改革,面对升学压力,教师的中考复习方法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须改变。
有了一年教学实践后,第二年在进行中考复习之前进行了全面反思,制订了详细、有步骤的复习计划,边教学边调整,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尽可能地依计划,按部就班,有的放矢地开展复习工作。主要是分三个阶段来进行中考复习,但是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复习模式,习题练习也依据不同阶段,做出不同的调整。具体做法是:
一、紧抓时间线索,夯实历史知识基础。
课程目标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只有有了扎实牢固的历史基础知识做根基,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因此我们常说历史学习是“先死后活”,所以为了确保考试时概念清晰、思路准确、速度较快,在复习中必须毫不放松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
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紧抓时间为线索,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复习所有的考点,与考点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点历史现象以及在历史上起过的重大作用都尽可能地点出来、讲出来,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全貌认知。作为学生则要求必须背熟考点的相关基础知识点。老师的复习为学生的记忆而准备,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条件下来记忆最基本的知识内容。
因我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旧知识的遗忘率较高,所以第一轮复习所需时间较长。为了促使学生能够记熟基础知识点,或多或少得用强制的手段,如分组背诵,互搭背诵,不定时地抽查背诵、默写,我个人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中下层学生,得花更多的精力去督促其完成背诵任务。
但为了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练习题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往的复习中通常是每到一个阶段就进行习题练习,有时考试,有时让学生做练习,然后进行校对,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练习都做过了,是不是知识就掌握了吗?结果当然是否定的,知识没掌握,老师学生却很疲惫。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所采用的习题应多是选择题型,通过多练习选择题来夯实考点的基础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多做题,其概念也清晰了、思路也准确了、速度也加快了。如选择题中经常性会出现的关于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实质”的问题,学生通过多练题后就能够准确区分其中的不同之处,在考试中做出快速准确的选择。而在校对答案时,多提问学生为什么要选这个答案?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同时也注重举一反三,例如练习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时,就可以举美国的、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其中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方便学生比较和巩固基础知识内容,同时也有意识地培养其基本的历史技能。
二、着力专题复习,提高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有其前因后果,总是和同时代、同地域的其他历史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类似的历史事件的联系比较是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整合联系、比较归纳是历史复习的主要思路。
在以往的第二轮复习中经常是再炒一次冷饭,以做练习题为主来巩固知识的掌握,同时训练解题技巧。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方法除了要掌握历史知识外,还要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也是当前历史基础教育的原则,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中也处处体现出这个原则,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就得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指导学生把所有的考点进行联系和比较,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在此阶段,老师既不能全盘放手让学生单干,又不能包办一切。要教会学生联系和比较的方法,如指导学生可以从主题整合、中外联系、同类比较、时事热点等几个方面进行整合联系和比较归纳。或者帮学生定出主题,让学生找出与主题相配的考点进行复习。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后一种方式。
我先详细地解读今年中考的考点,参考各种资料后,列出九个专题,让学生按照我的思路找出相关的考点来进行复习。边复习边启发学生不同的专题,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主题给我们有什么不同的启示,不同的启示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帮助学生整合考点,比较归纳出相同点,为解决考试中的材料分析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第二阶段复习中因时间较限,所以只得偏重于知识的整合,而此阶段采用的练习题主要是材料分析题型,注重于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通过练习习题,让学生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明白同一个知识在不同主题下,它的解题角度应不同。例“戊戌变法”这个考点,如它与“洋务运动”放在一起,那“戊戌变法”的切入点应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次探索”;如果它与“日本明治维新”放在一起,那“戊戌变法”的切入点应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改革”。 通过专题复习,重新回顾中考的所有考点,整合联系,比较归纳,清楚考点间的内在信息,让学生思路更为清晰,能够在考试中准确地掌握解题的切入点。
三、回归课本,精简作题,注重审题解题技巧。
考试万变不离其宗,课本是万题之源。从课标要求和各地考试说明来看,中考历史还是以课本内容为主的。因此,在考前熟悉教材、回归课本十分重要。
在第三轮复习中,要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的点拨,指导学生回归课本,读的内容,除课文大字外,还应包括小字、注释、文中插图和补充材料、自由阅读卡等,再一次落实基础知识点。回归课本的同时要配以适当的练习,精选综合性较强的题型来让学生思考与练习,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在此阶段中,练习题宜精不宜多,以保持考前做题的“手感”。
边练习边提醒学生注意审题解题的技巧,如要善于把握题目导语或材料中的关键词,要明确不同的“动词”所表明的不同的答题要求。如解答材料题时当题目中出现△根据材料回答……那就要按给出的材料来回答;当题目中出现△结合材料回答……那就得根据材料与相关的课本知识结合来进行回答;而当题目中出现△从材料中你得到什么信息?那一般就要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不能照抄材料。而对于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试题,回答切忌漫无边际,要围绕题目中心要求,答案表述要使用学科术语,少用不规范的“自己的语言”,答案须要点化、序号化这不能“啰唆”。还应该给各个要点编上序号,如①②③④等,这样显得条理清晰,这样才能做到圆满解题。在此轮复习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其边学边练,边练边学,改变以往那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最后阶段通过通读课本,查漏补缺,开展适度的有针对性、归纳性的练习,领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养成解题答题的好习惯,争取优异的成绩。
以上在中考历史复习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和实践,从学生的反应、考试的成绩来看,教学效果良好。教学经验是从教学实践中积累而成的,教学方法也得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和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作为老师应从“一切为了学生而教的目的”出发,将各种教学模式烂熟于胸,根据学生的特性,制订确实可行的计划,按部就班,有的放矢地实践,敢于探索,推陈出新,这才能在教学中施展出“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以无招胜有招”的上乘功夫,来指导学生做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汕头教育局.汕头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考试说明.
关键词: 中考历史复习 基础知识 专题复习 回归课本
这两年有机会参加初三年级的教学工作,与孩子们一起迎接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挑战。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作为老师就必须把中考复习工作做得深、做得细,全面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让学生在中考中如期地发挥出自身的水平。
头一年进行历史复习时,因没有经验,虽然请教了许多同级科的老师并阅读了大量的教学文章,但是教学起来还是偏重于采用“题海战术”。自己做了大量的练习,学生也随着苦战题海,结果自己筋疲力尽,学生也疲惫不堪,教学成效并不明显。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近几年来,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都是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程度;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杜绝繁、难、偏、旧的试题,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所以面对历史课程改革,面对升学压力,教师的中考复习方法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须改变。
有了一年教学实践后,第二年在进行中考复习之前进行了全面反思,制订了详细、有步骤的复习计划,边教学边调整,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尽可能地依计划,按部就班,有的放矢地开展复习工作。主要是分三个阶段来进行中考复习,但是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复习模式,习题练习也依据不同阶段,做出不同的调整。具体做法是:
一、紧抓时间线索,夯实历史知识基础。
课程目标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只有有了扎实牢固的历史基础知识做根基,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因此我们常说历史学习是“先死后活”,所以为了确保考试时概念清晰、思路准确、速度较快,在复习中必须毫不放松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
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紧抓时间为线索,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复习所有的考点,与考点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点历史现象以及在历史上起过的重大作用都尽可能地点出来、讲出来,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全貌认知。作为学生则要求必须背熟考点的相关基础知识点。老师的复习为学生的记忆而准备,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条件下来记忆最基本的知识内容。
因我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旧知识的遗忘率较高,所以第一轮复习所需时间较长。为了促使学生能够记熟基础知识点,或多或少得用强制的手段,如分组背诵,互搭背诵,不定时地抽查背诵、默写,我个人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中下层学生,得花更多的精力去督促其完成背诵任务。
但为了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练习题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往的复习中通常是每到一个阶段就进行习题练习,有时考试,有时让学生做练习,然后进行校对,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练习都做过了,是不是知识就掌握了吗?结果当然是否定的,知识没掌握,老师学生却很疲惫。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所采用的习题应多是选择题型,通过多练习选择题来夯实考点的基础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多做题,其概念也清晰了、思路也准确了、速度也加快了。如选择题中经常性会出现的关于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实质”的问题,学生通过多练题后就能够准确区分其中的不同之处,在考试中做出快速准确的选择。而在校对答案时,多提问学生为什么要选这个答案?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同时也注重举一反三,例如练习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时,就可以举美国的、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其中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方便学生比较和巩固基础知识内容,同时也有意识地培养其基本的历史技能。
二、着力专题复习,提高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有其前因后果,总是和同时代、同地域的其他历史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类似的历史事件的联系比较是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整合联系、比较归纳是历史复习的主要思路。
在以往的第二轮复习中经常是再炒一次冷饭,以做练习题为主来巩固知识的掌握,同时训练解题技巧。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方法除了要掌握历史知识外,还要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也是当前历史基础教育的原则,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中也处处体现出这个原则,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就得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指导学生把所有的考点进行联系和比较,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在此阶段,老师既不能全盘放手让学生单干,又不能包办一切。要教会学生联系和比较的方法,如指导学生可以从主题整合、中外联系、同类比较、时事热点等几个方面进行整合联系和比较归纳。或者帮学生定出主题,让学生找出与主题相配的考点进行复习。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后一种方式。
我先详细地解读今年中考的考点,参考各种资料后,列出九个专题,让学生按照我的思路找出相关的考点来进行复习。边复习边启发学生不同的专题,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主题给我们有什么不同的启示,不同的启示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帮助学生整合考点,比较归纳出相同点,为解决考试中的材料分析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第二阶段复习中因时间较限,所以只得偏重于知识的整合,而此阶段采用的练习题主要是材料分析题型,注重于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通过练习习题,让学生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明白同一个知识在不同主题下,它的解题角度应不同。例“戊戌变法”这个考点,如它与“洋务运动”放在一起,那“戊戌变法”的切入点应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次探索”;如果它与“日本明治维新”放在一起,那“戊戌变法”的切入点应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改革”。 通过专题复习,重新回顾中考的所有考点,整合联系,比较归纳,清楚考点间的内在信息,让学生思路更为清晰,能够在考试中准确地掌握解题的切入点。
三、回归课本,精简作题,注重审题解题技巧。
考试万变不离其宗,课本是万题之源。从课标要求和各地考试说明来看,中考历史还是以课本内容为主的。因此,在考前熟悉教材、回归课本十分重要。
在第三轮复习中,要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的点拨,指导学生回归课本,读的内容,除课文大字外,还应包括小字、注释、文中插图和补充材料、自由阅读卡等,再一次落实基础知识点。回归课本的同时要配以适当的练习,精选综合性较强的题型来让学生思考与练习,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在此阶段中,练习题宜精不宜多,以保持考前做题的“手感”。
边练习边提醒学生注意审题解题的技巧,如要善于把握题目导语或材料中的关键词,要明确不同的“动词”所表明的不同的答题要求。如解答材料题时当题目中出现△根据材料回答……那就要按给出的材料来回答;当题目中出现△结合材料回答……那就得根据材料与相关的课本知识结合来进行回答;而当题目中出现△从材料中你得到什么信息?那一般就要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不能照抄材料。而对于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试题,回答切忌漫无边际,要围绕题目中心要求,答案表述要使用学科术语,少用不规范的“自己的语言”,答案须要点化、序号化这不能“啰唆”。还应该给各个要点编上序号,如①②③④等,这样显得条理清晰,这样才能做到圆满解题。在此轮复习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其边学边练,边练边学,改变以往那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最后阶段通过通读课本,查漏补缺,开展适度的有针对性、归纳性的练习,领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养成解题答题的好习惯,争取优异的成绩。
以上在中考历史复习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和实践,从学生的反应、考试的成绩来看,教学效果良好。教学经验是从教学实践中积累而成的,教学方法也得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和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作为老师应从“一切为了学生而教的目的”出发,将各种教学模式烂熟于胸,根据学生的特性,制订确实可行的计划,按部就班,有的放矢地实践,敢于探索,推陈出新,这才能在教学中施展出“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以无招胜有招”的上乘功夫,来指导学生做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汕头教育局.汕头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考试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