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协同融合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a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郭锦桴
  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0年
  ISBN:9787100067393
  定价:62元
  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如今,汉语言文学已经发展成一门专业的学科,涵盖了方方面面的语言文学知识,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诚然,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那么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协同发展的?郭锦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极其丰厚,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力量来源,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精神基础。由他所著的《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以汉语为切入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了深入探析,通过对汉语的介绍引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对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协同融合进行了研究,对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展示了汉语言文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及其所表现出的特征,同时具体论述了其中蕴含的精髓。该书共由十八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自序,主要是对汉语的起源、发展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总体介绍。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之上,更为详细深入地介绍了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从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语言迷信的角度入手,探讨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阐述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的承载作用;作者认为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汉语逐渐走向有序规范,进而能够更加有力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第六章至第十章主要围绕不同文化取向与汉语之间的关系展开,阐述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制度文化、民族文化、意识等文化取向都会对汉语的发展产生影响;此外,佛教文化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社会交际文化推动汉语走向文明,地域文化使汉语更加亲切生动,外来文化增加了汉语的包容性。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从汉语本身的特点出发,展现了汉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协同融合;作者认为汉语色彩词的表述特点契合了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为传统文化增添了一抹与众不同的色彩,而汉语数词的多样性则为中国传统文化裹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求知欲。此外,汉语博大精深的引申意味充分彰显了传统文化的丰富性,让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感更加强烈。第十四章至第十八章从成语、姓名、地名、親属称谓、古代官称谓的角度,阐述了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协同融合的。不难看出,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依存、共同变化,在协同融合中推动着中华文明走向进步、走向更远的未来。
  《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用不枯燥、不肤浅、不生涩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汉语的魅力,让读者体悟到语言学习的乐趣。通过阅读这本“语文小百科”式的书,能全方位提升读者的语文水平,让读者深刻了解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更好地促进汉语的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他文献
就一堂课来讲,教学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决定了语文课堂的“灵魂”,“怎么教”决定语文课堂的“品质”。好的课堂应该是“洁净灵魂”与“卓越品质”的完美结合。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我们想从叶圣陶老先生的两句话谈起。    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什么与学习什么是应当同构的。就《牛郎织女》而言,我们必须思考学生学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启示我们,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卷总共采用了八套试题,其中全国卷为三套,覆盖了除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港澳台外的所有省市,使用地区面积广,考生人数多,因此也最能够代表和说明今年我国高考语文命题的特征。总体来看,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重在考查和引导“新时代”素养和“语用”的要素,以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根据2018年考纲说明,本年度的考试命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年度报告,复印报刊资料  一、2020 年度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转载概况  1. 论文来源期刊转载数量  2020 年《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以下简称《高中语文教与学》)共转载论文178 篇,来源于39 种刊物。排名前7 位的期刊依次是:《中学语文教学》(21 篇)、《语文教学通讯》(18 篇)、《语文学习》(16 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各
作为指导语文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具有鲜明的国际性、时代性、统筹性与前瞻性等特性,它不仅规范当下语文课程实施的取向,还引领未来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在近30多年来信息社会的积累与发展的时代格局中,公平与质量成为全球教育的主题,聚焦“全民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价值观为导向,培养创新精神”的共同话题以及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质量的评估业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同时,世界各国均注重母语
1872年,清朝向美国派出第一批30名留学幼童,开启了近现代中国人出洋留学的先河。但中国人的留学史并非从此走上坦途,而是有太多的波折。第一批幼童留学时,家人担忧悲伤,以为儿子将入虎狼之境。到民国初年留学镀金成为时尚,到上世纪50年代基本上中止了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再到改革开放以后,出国留学再成时尚……其中的反复,能形象地说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渐走向理性的轨迹。  今日中国人到世界各地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语文素养是多种元素的综合体,要促进其形成和发展,教师和学生必须共同经历一个从“有限”不断跨越到“无限”的学习过程。    一、从有限的兴趣走向无限的热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就踏上了语文学习的起跑线,教师应该在前面带着跑,要在身
【关键词】核心主题,真实情境,任务活动,综合素养  统编教材将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设置为“活动·探究”单元,围绕“演讲”设计了三个任务: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演讲特点、技巧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以知识为导向的单篇教学方式。但是,仔细研读教材中活动任务单的简要说明可以看出,三个活动还是先阅读再活动,先从阅读分析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然后再到活动中实践、体验。教
活动设想  秋冬时节,寒气逼人,但菊花却傲霜怒放,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给校园带来了无穷的生命力,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享受。同学们对菊花津津乐道,不仅被菊花的外形美深深吸引,更被菊花不畏严寒的精神所打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菊花的文化,我们在五年级开展了以竞选“菊花小博士团队”为形式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上查资料、看菊展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以此培养学生搜集
书名:跨文化交际  作者:安小可  出版单位: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ISBN:9787568910484  定价:35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信技术让沟通变得“没有距离”,高速便捷的交通运输方式也使得“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在此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成为新时代下人们关注的焦点和重点,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知识、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都成为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经典。从世界史的角度看,它的规模体制无疑是最为宏大的。其跨度从黄帝、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到西汉武帝太初年问,长达三千年左右。司马迁不但涉猎现成经籍,囊括诸战国秦汉之书面史实,而且还搜罗名山坏宅中的文献,“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兼取旧俗风谣,“略考其事,终其始终”(《报任安书》),建构成空前宏伟之结构。继承《春秋》《左传》系年之体,并创年表,将多邦纷争系之以年月,如《十二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