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练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guoqiangs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练习要贴近生活,具有科学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 数学课堂练习 贴近生活 科学性 多样性 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对新的要求,数学老师应该用新课程中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从而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能主动地学习数学。老师准备的教学练习要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原则性。下面我将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练习经验与大家共探讨。
  一、数学练习要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生活设计教学练习,要体现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要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生活中可以发现数学问题,并可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时,上课前让学生自己到商场打听商品的价格,并选出几种自己喜欢的商品,做成价格表。学生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认识到小数的重要性,上课时会减少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很快就能进入学习新知识中。这样,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是“有用的数学”,进而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他们能够将从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也体现了数学“人人必需”原则。在学习“求平均数应用题”后,我把学生最近一次的跳远成绩公布出来,要求学生分别求出第一、二、三组的平均成绩,然后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学生为了很快得出结论,运用了“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我趁热打铁,继续让他们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让他们认识到选择方法的必要性,形成选择的意识。数学这门学科比其他的学科更具有思维性和逻辑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寻求和发掘,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会对基础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更有助于记忆,而且由此融会贯通,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二、练习要有科学性
  老师准备设计的练习必须符合小学数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要能准确地把握住书本中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发展水平。例如“小数的乘法”,是在“整数相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要让学生正确掌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是教学的难点。总之,老师所准备的练习一定要着重讲出重点、解决难点。
  练习需要花费时间。对于练习时间的安排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实践证明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更好。集中练习时间较长,会使学生疲劳进而产生厌烦心理,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应抓住每分每秒,珍惜时间,一边讲课一边练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课外练习是必要的,但每次练习时间不宜过长,只有练习时间得到很好的控制,课内外练习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很好地巩固书本知识。
  三、课件练习要有多样性
  练习题目类型要多样化,练习方法也要多样化,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兴趣主动学习、积极学习。要把过去单一的,机械式的做练习、回答问题变成可以用手、用口、用脑等多感官参与的课堂练习。而在学生练习时老师可以让他们单独练习,也可以让他们全体一起练习,还可以尝试分组练习。以比赛、游戏、讨论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练习要有趣味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通过趣味性练习巧设悬念,提出疑问,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质疑矛盾,这样学生就会自主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小学生对数学的喜欢是基于兴趣,而兴趣往往是在好奇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从不解到探索,最后到达成功的过程中提高的。好奇心,是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对新接触的知识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疑问推动着他们观察、思考。但是随着学生更多地接触数学课程,会逐渐地发现数学的逻辑性比较让人乏味,因此老师一定要使用巧妙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克服厌烦心理,使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有效思维。比如老师可以通过数字游戏、电脑课件及课外活动等使数学教学过程更生动。
  老师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不仅要通过自身不懈努力,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对因材施教,而且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指导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明白学好数学对于自己将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好好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夏方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上海教育科研,2010-12.
  [2]王淑霞.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趋向浅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
其他文献
目的:从细胞与分子水平上研究滇产毛喉鞘蕊花提取的单体异佛司可林(ISOF)及有效部位(CF-E,主要为佛司可林的类似物)抗急性肺损伤(ALI)的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血液
摘 要: 由于当前大学扩招,就业困难等因素,使中专学校生源萎缩,中专录取分数一降再降,以致中专新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且差异较大。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当前中专数学教学应采用的对策和具体教学方法。  关键词: 中专数学教学 现状 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要使培养的人才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需克服片面地认为数学等文化基础课仅仅是为专业课教学服务的错误认识,这和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相去甚远。加强文化基础课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数学的根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方法教育,能强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初中数学中涉及的思想方法很多。如何让初一学生迅速适应初中数学学习?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我就初一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谈谈体会。  一、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材中处处渗透着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体验,促进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下面我就如何开展探究性教学谈谈看法。  一、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