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凄凄不似向前声”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l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叙事诗的杰作,音乐描写的典范,白居易的《琵琶行》历来为人钟爱,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各方解析鉴赏的文字细致而深入。然而很少有人关注“凄凄不似向前声”这一句,细细探究,韵味无穷。此句中的“向前”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是“以前”“先前”之意。在时间维度上看,“向前声”指前面出现的两次弹奏。从感情基调看,琵琶声“凄凄”,是凄切悲凉之音。“不似”二字则体现了乐曲的变化。
   一、弹奏者乐曲情感之变——更加深沉的凄切
   琵琶女的弹奏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弹奏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在萧瑟的秋夜,琵琶女信手弹奏,此时琵琶女的心情应该是平静而幽怨的,用琵琶声传递淡淡的忧伤,曲中有个人的孤独和落寞。
   第二次弹奏在“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后,是琵琶女应邀在众人面前的演奏,也是诗歌中音乐描写的精华部分。这一部分琵琶女借助一曲琵琶“说尽心中无限事”。这曲调中的“无限事”其实和第三节自叙身世的内容相似。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欢乐,有“冰泉冷涩弦凝绝”的落寞,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思,也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悲愤。可以说,这一曲琵琶体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而且“曲为心声”,曲中融入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进了身世之叹,可谓“五味俱全”。
   第三次弹奏有一个特定的情境,是在诗人和琵琶女互诉遭际之后。琵琶女“曲罢悯然”,自诉悲凉身世: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尽享繁华;而今红颜老去,委身商贾,独守空船。倾听了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女也了解到“天涯沦落”之人不只自己一个,眼前的这位士大夫跟自己有同样的悲苦:
   同样来自帝京,同样才华横溢,同样不被赏识,同样孤独无知音,同样饱尝沦落苦……所以当诗人再次邀请“莫辞更坐弹一曲”时,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良久立”看似长久的静默,而外在的平静背后,一定是翻江倒海的情感之浪在汹涌。于是“却坐促弦弦传急”,她用急促的琴声传达心声,一曲琵琶,声声滴泪,最后一曲演奏怜己伤人,融进了对自己、对诗人及天下沦落人命运的悲慨,所以欢乐之声更少,凄凄之音更浓。
   二、听众感受之变——相怜相惜的悲凉
   听者在诗中主要有两类人:一是白居易,二是“客”和“东船西舫”之人。诗中主要写诗人感受。最后这一曲琵琶在听者感受上,也是不同于前。循着琵琶声,可以追随白居易的脚步,还原听者感受。
   初闻江上琵琶声,江头风冷,秋花萧瑟,主客惨别,心境迷茫,此时听闻琵琶,幽怨之声正好切合离别之时的惨淡心境,所以“主人忘归客不发”,此时是“送行者”白居易被乐曲吸引。
   再闻琵琶声,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琵琶女盛邀之下再次弹奏。白居易爱好音乐,能自弹自唱。此处可以看到白居易的音乐主张,歌曲演唱应该声情并茂。所以伟大的诗人兼音乐鉴赏者用他的一颗慧心感悟,用一支妙笔描绘了琵琶曲。他能听出曲中之“情”,“似诉平生不得志”一个“似”字,道出了他对于乐曲的敏锐感悟,在诗歌的第三节琵琶女自诉身世,这些感觉都得到了验证。他采用比喻、叠词、摹声等手法调动人们多种感官,细腻展现了他所感受到的音乐世界,这是对音乐酣畅淋漓地描摹:粗重沉闷之声、轻细急切之语、清脆圆润之音、婉转流利之乐、凝绝不通之涩、激越高昂之愤、戛然而止之脆,皆在诗人心中回荡,皆在笔下荟萃,成为音乐摹写的千古绝唱。“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陶醉于此,何以写音乐的魅力?如孔子在齐闻《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之叹,如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余音不绝。“悄无言”,在宁静之外,是浩渺的心灵风景,余音不绝,想象无限;“秋月白”,物我合一,一个“白”字是凄清之洁,是苍茫无垠的空落,是空灵高妙的乐音在江面的回响……此处白居易是以一个音乐欣赏者的“知音”的身份,深深陶醉于琵琶女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中。
   三听琵琶悲沦落。
   诗人和客人再次听到演奏,是琵琶女和诗人互诉不幸遭遇之后。如小序中所言“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女的遭遇深深打动了诗人,也唤醒“恬然自安”江州生活的“迁谪意”。昔日位高志远,“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而今忠而被贬,盛衰逆变。“昔为京洛声华客,今作江湖潦倒翁”(《晏坐闲吟》),“早攀霄汉上天衢,晚落风波委世途”(《初到江州》),“可怜白司马,老大在湓城”(《浔阳岁晚寄元八郎中庾三十二员外》)……谪居江州一年多的悲慨,兼济天下怀念京都的愁思,郁积在心中的孤独,终于在此刻找到一个突破口,贬谪之痛、失意之悲喷薄而出,在此心情下与琵琶女心灵相通,视为知己,再听弹奏,皆为心曲,声声尽是人生悲叹,“凄凄”之声是情感的共鸣,是所有天涯沦落者的悲叹。
   三、写作手法之变——简笔浓情的高妙
   《琵琶行》中三处写演奏,疏密有致。两简一繁,正侧结合,情感不同,各尽其妙。
   第一次演奏寥寥两句,用笔极简,一曰闻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一个“忽”字,切断了凄凄惨惨的主客话别或者泪别;二曰动人,“主人忘归客不发”,言近意远,如一个故事起笔设置了悬念,主客之态侧面烘托乐曲魅力,引人入胜。第二次演奏繁笔浓情,有层次,有形色,有变化。既有正面描摹,也有侧面烘托,极尽描写之能事,让读者享受了一场音乐盛宴。第三次直陈“凄凄”,毫不掩饰,无需掩饰,满纸尽是呜咽之声,不同于第一次的“惊”、第二次的“叹”,跟“幽愁”“暗恨”相比,长久郁积胸中的愤懑之情,在此处化作“凄凄”之音,让四座掩泣,也凝为诗人的悲痛之泪,打湿司马青衫,打湿沦落者之心,也打湿中国的诗坛。“凄凄”二字可谓直抒胸臆,简笔浓情。
   综上所述,“变”是解读“凄凄不似向前声”的关键。这三重变化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层递式。弹奏者乐曲情感在变:从个人一时心境的淡淡幽怨,到感怀半生身世五味俱全,到憐己伤人无限悲戚。听众感受在变:从“送行者”听曲到“知音人”赏曲,再到“知己”悲人生。写作手法在变,由简到繁再回归简约。“凄凄”之声是情感的共鸣,是诗人不能自已的情感外现,也是沦落者的心灵悲歌。
其他文献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不容忽视,水土流失防治应结合绿色和生态的发展理念,采取工程及植物综合防治。以南昌市新建市政道路工程为例,采用施工前对表土剥离,主体工程
为配制满足中老磨万铁路复杂环境下的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采用老挝产水泥等原材料和中国产减水剂,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同强度指标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混凝土强度的尺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肾功能、心功能及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
本文根据视频监控在计算机网络传输的原理,采用模块化设计,讨论了基于Internet和H.264的数字图像压缩的远程实时视频监控系统。文中介绍了本系统的方案设计以及各个模块的开
舞蹈是通过形体来表达情感的一门艺术,良好的身体比例和身体维度对舞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舞蹈演员要完成高难度动作,需要有足够的身体力量,力量贯穿于整个舞蹈过程,对舞蹈
为更好地控制混凝土3D打印构件的成型质量,从构件造型实现程度、成型精度、表面纹理质量、力学性能、非薄壁构件的填充质量等方面介绍了混凝土3D打印质量评价指标。结合混凝
目的探析在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疗效价值。方法筛选32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作前瞻性研究,以电脑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开放、腔镜2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