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源 :科学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c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浦北县寨圩中学 广西 浦北 535312)
  
   【摘要】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阵地。本文从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方式,挖掘创新性教学内容着手,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教学方式;创新精神;实践
  
  1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化学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1.1 要实现“以教师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学为中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
  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开放性探究性的课题,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完成,也可以由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回到学生中去,谦虚地聆听“小教师”讲课。从而去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法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我们大量的验证实验变为探索式实验,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地形象可以把握,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
  1.2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把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首位,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要激发学生广泛的想象,引导学生克服惰性,刻板,僵化,呆滞的思维定势。要让学生敢于怀疑名家的定论,以自己的方式质疑问题,使他们敢想敢干,敢于标新立异,大胆猜测;还要启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题多解、多角度思考。
  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化学实验变化无穷,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化学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教师可借助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3 创设意景,鼓励学生进行思考、猜想。开发创新性思维往往表现为直觉思维,非本质的次要的环节往往被忽视,思维结果往往以“顿悟”形式出现。因此,教师应有意识的创设有一定模糊度的问题,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进行分析、猜想从中探索发现,大胆猜想答案。
  
  2 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1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对于中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兴趣入手,通过激发可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与创新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主动,就必须把课堂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否则学生就不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就没有发现问题,发展能动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若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浓,探索、创新的动机更强烈。
  例如:在新授苯酚这一节课时我们首先介绍了苯酚的毒性(要求在做实验时不要将苯酚溶液沾到皮肤上),然后按拟订的实验步骤让学生分组实验。具体步骤如下:①在试管中防入少量苯酚晶体,再加适量水振荡;②加热上述试管,再让上述试管冷却,观察现象;③自冷却后的试管加入5%的NaOH溶液少许,振荡,观察现象;④向实验步骤③所得的溶液吹入CO2气体,观察溶液的变化;⑤向浓溴水中滴加苯酚稀溶液;⑥向透明的苯酚稀溶液中逐滴滴入Fe(Cl)3溶液,观察现象;⑦正确处理反应后的废液,洗净所有仪器,按规定放置,完成记录。
  实验完成后,指导学生相互交流实验结果。其中步骤⑤一部分学生未能做出,析出白色沉淀的现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找出原因;必须使浓溴水过量,实验现象才会明显。一部分学生粗枝大叶,将液体滴入顺序颠倒,致使现象不明显。通过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去讨论,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态度,同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归纳总结出苯酚的性质,会使学生印象深刻,难以遗忘。以“趣”引路,以“猜”导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学生实验成功后,就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的动机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2.2 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行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多属于注入式,整个演示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观察的位置上,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某些具体的操作细节现象一晃而过,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克服此弊病,变被动为主动我在课堂教学中,通常除提出问题,做适当引导外,主要给学生创造研究问题的情境(实验现象、思考、讨论、改进),使学生亲自感受、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例如,制备Fe(OH)2白色沉淀的演示实验。
  问题1:如何制备Fe(OH)2白色沉淀?
  学生活动:可溶性亚铁盐中滴入碱溶液。
  学生设计方案1并动手操作:将NaOH溶液直接滴入Fe(Cl)2溶液中.
  现象:立即出现灰绿色沉淀,过一段时间后变成红褐色沉淀,此时我们引导学生探究原因:+2价态的铁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3价的铁。
  问题2:如何操作才能得到+2价的Fe(OH)2白色沉淀?
  学生活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
  学生设计方案2并动手操作后: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的下面慢慢挤出NaOH溶液。
  现象:滴入后还是立即见到灰绿色沉淀,过一段时间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此时学生炸开了锅,各抒己见:①要用新制备的FeCl2溶液;②久置的NaOH溶液中溶解了少量O2; ③液面上最好要液封。
  学生设计方案3并动手操作后:试管中先加入新制的Fe(Cl)2溶液,再加一定量的植物油或汽油,然后将胶头滴管插入液面下,逐滴滴入煮沸过的NaOH溶液。
  现象:产生白色Fe(OH)2沉淀,且能保持较长时间。
  经过学生动手动脑,创新改进,深入探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索法”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直接第地让学生去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象以前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例如:我们学习了HCl、NH3均能与水发生喷泉反应,它们是利用HCl、NH3均极易溶于水而实现的。那么水溶性不大的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喷泉反应呢?又如在制取乙酸乙酯实验中,分析吸收剂饱和Na2CO3溶液用途时,往其中滴入紫色石蕊,激发学生探索实验现象,在装Na2CO3溶液的试管未振荡下,马上出现漂亮的“三色环”现象:上层为紫色,中层为红色,下层为蓝色。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上层为乙酸乙酯,显中性;中间为乙酸和乙醇混合液,显酸性;下层为碱性Na2CO3溶液。振荡后乙酸和乙醇全部溶于Na2CO3溶液中,“三色环”将消失。探索性实验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点在哪里,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进而改进实验。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改进实验,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指导。例如,高一讲到Na2O2和CO2反应的演示实验:用脱脂棉包住约0.2克的Na2O2粉末吹气,也能够使脱脂棉燃烧,通过实验可知Na2O2和CO2反应的产物,呼出的气体还含有H2O(g),实验没有排除H2O(g)的干扰.于是我鼓励学生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虽然有些实验方案不尽如人意,但也提出了不少的合理方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3 努力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有利于学生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正常地甚至超常的智力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他们的主动的创新意识。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道德要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地进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高尚的事业和责任感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
  教师要在整个教学法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信心,培养不怕失败、不畏逆境、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要进行成功的教育,使学生认知到创新思维的漫长而又艰难的认识过程,不具备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要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还要给学生成功的期待,这种期待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的潜在力,激发学生创造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正确判定教学善,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表现自我,敢于战胜困难,对学生受到挫折给予理解和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和原因,树立学习的信心。
  2.4 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学生的主观因素,也有赖于学生的客观因素。良好的环境能积极地促进创造活动,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源,要加强图书馆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开放实验室,把电脑引进课堂,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采集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实践中多动脑多动手,不怕失败,在失败中取得经验和教训。要开展合作学习,营造创新、创造的氛围。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能创新,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创新、讨论和解答问题。
  教师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课认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认真上好活动。通过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等活动及其他开创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取得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他们勇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成为创新型人才。
  
  3 结论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
  
  参考文献
  [1] 《化学教学》编辑部,化学活动课微型实验设计与实验,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1页
  [2] 周林和,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化工之友,2006.2
  [3] “创造教育的研究与与实践”课题组,上海教育科研,2001.5,第57-58页
  [4] 荆丽华,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尝试,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2
  [5] 旷湘平,加强实验教学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化学教育,1998.11
  [6] 李平,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中心学校 湖南 郴州 423000)    情感是指人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的一种心理体验,可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如果人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体验到被肯定的、很愉悦的情感,那就是积极情感;如果体验到被否定的,不舒服的情感,那就是消极情感。无论是积极情感,还是消极情感,都对人的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积极情感起到促进、增力作用,而消极情感则起到消弱、减力的作用。  情
期刊
(内蒙古敖汉旗双井中学 内蒙古 010000)    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大多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向学生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等等。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渗透素质教育,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期刊
(河北省永年县东杨庄总校庄校中学 河北 永年 05715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振兴靠人才。振兴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存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教师的质量决定着所教学生的质量。经济学家诺尔奖获得者保罗塞缪尔森曾说:“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决窍之一就是要
期刊
(广西柳州市第33中学 广西 柳州 545000)    【摘要】 壮族中学生由于习惯使用自己的母语来进行思维,所以他们的思维模式有其特殊性。而他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是汉语教育,现实的表达用的是汉语。这样,思维工具和思维结果的显示就需要不同的语言。从思维结果到表达出来要经过一个转换过程,这是造成壮族中学生表达困难的主要原因。在教学中,必须找到相应的训练策略加以克服。  【关键词】思维模式;内译;叠加
期刊
(河北省永年县东杨序总校茹佐中学 河北 永年 057150)    新时期班主任都希望自己“德高、学高、艺高”,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管理好班级,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专业化的班主任呢?    1 必须全面了解学生    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发挥优势。    2 必须加强自身修养    节假日,
期刊
(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幼儿园 江苏 海门 226100 )     1 塑造温馨的阅读环境    美国教育家霍力斯-曼(Horace Mann)曾说:“一个没有书的家,就像一间没有窗的房子。”乔姆斯基也认为:“环境可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为幼儿提供科学健康的亲子阅读环境,包括内外两方面的因素,也就是外部的物质环境和内部的精神环境。   1.1 丰富多变的物质环境,让家成为孩子静心阅读的乐土。美
期刊
(湖南省郴州市十五中学 湖南 郴州 423000)    常听到学生私下议论:“平时课能听懂,考试就是不会解题”。这是高中数学习题课教与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原因有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老师在备课时对习题的选取时针对性不强,对于推理、计算的严密性、解法的简捷性和合理性不够重视。  高中数学课的习题课主要是夯实双基拓展知识,总结规律,培养数学解题技能和数学思维能力;因此例题的安排要有明确的学习目
期刊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广西 罗城仫佬族 546400)    【摘要】 本文结合笔者十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和近几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从情感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入手,着重阐述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消极情感的形成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活动;培养;积极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
期刊
(四川省成都市黄河初级中学校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 政治课教学要获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就必须与素质教育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首先,政治教师要自觉地、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第二,政治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三,教师应具备强烈的课程意识,利用好社会大课堂,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使政治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关键词】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 
期刊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高中 广西 宜州 546300)    历年来,许多资料及高考题目中,都以为二倍体生物有性生殖细胞在进行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我私下以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首先,我们要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来源、内含和外源。  我认为,作为“同源”,首要条件是起源要相同,而起源是指事物发生的根源。  既然是指根源相同,在细胞分裂中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出现的染色单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