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来源 :新乡医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q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西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1例.所有患者给予吸氧、利尿、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强心、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措施,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B组患者给予rhBNP治疗,C组患者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和rhBNP联合治疗,3组患者均治疗4周.治疗后评估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博输出量(SV)和心脏指数(C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心锚重复蛋白(CARP)、醛固酮(ALD)、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线粒体偶联因子6(CF6)水平,采用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测量患者6 min步行距离(6MWD).结果 A组、B组和C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5.61%(31/41)、78.05%(32/41)、95.12%(39/41),C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χ2=6.248、5.145,P0.05).治疗前3组患者的LVEF、SV、CO、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SV、CO、CI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F6、CARP、ALD和ICAM-1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3组患者治疗后MLHFQ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6MWD显著大于治疗前(P0.05).结论 rhBNP和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中性粒细胞是哺乳动物中最丰富的白细胞类型,在正常情况下占循环白细胞的35%~75%.除了抗菌活性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性粒细胞在非感染性炎症、先天免疫和组织重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方面的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前主动脉弹性与术后主动脉管腔重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行急诊手术治疗且术后进行规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随访的39例ATAAD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3个月CTA计算患者术前升主动脉弹性参数主动脉扩张度(AD)、主动脉顺应性(AC)、主动脉僵硬度(ASI),依据术后末次CTA评估患者主动脉重构状态和假腔状态,依据主动脉重构状态将患者分为主动脉重构阳性组和主动脉重构阴性组,依据假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