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探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ru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保证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学主体、师生关系的转变,使得小学数学对于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师在教学效率提升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实例出发,对教学中的低效率情况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G623.5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机械地向学生传播知识,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而针对这一问题,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成为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焦点。就小学数学而言,提高教学效率一方面能够保证数学知识传播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还能够推动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加速教学改革的进程。
  一、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低下的表现及原因
  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高年级数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低效率的教学情况却依然普遍存在,例如教学目标过于单一,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对知识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过程、方法、情感价值目标的实现,从而让学生陷入了高分低能的学习误区;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当,有些教师的课前铺垫过多,甚至在10分钟的课堂导入中,依然没有进入教学主题,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重点的把握;课堂参与不够充分,有些教师为追求教学进度,忽视了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引导,从而导致许多学生难以真正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来;练习题的设计不够科学,存在大量的重复内容,从而限制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启发;课堂评价流于表面,学生难以在评价中得到鼓励,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热情;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不合理,存在着过度使用的情况,从而压缩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时间。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法把握不当,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拓宽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以逐步改善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
  1.深入教材,突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是确保学生掌握知识主干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目标的指导,明确课程重难点,进而合理安排课堂内容。要想打造一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以教材为纲,细致深入地分析每一个知识细节,以突破学生理解的盲区;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让学生顺利把握知识要点,例如在《小数乘以整数》一课中,知识重点是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从整数乘以整数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最后,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即教师不应该将教学的视野局限在教材上,还应该根据高年级学生的认知需求进行知识拓展,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营造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氛围的关键因素,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竖立着一堵墙,教师往往保持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说教,学生因畏惧教师的权威难以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氛围变得僵化、沉闷。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被明确,而教师也应该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参与学生的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师生之间的和谐迁移到课堂教学中,从而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因材施教,提高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主体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为追求教学进度,会利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学生个体由于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上的差异,常常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良”的局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分层,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差异化的要求,例如在《因數与倍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层次,对学困生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即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掌握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对中等生则要求其在课堂操作与交流中,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并掌握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对于优等生则要求其在实现了上述目标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进而培养其对数字的感知。
  4.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的优势,对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分数的意义》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引出单位“1”的概念,然后再利用课件将圆形进行等分切割,从而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分数的概念。当然现代化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应该把握好分寸,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避免因过度使用技术,而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三、结束语
  总之,提升高年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仅是教育本身的需求,更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对数学学科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接受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年级小学数学应该不断深入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转变、创新教学方式,多角度、全方面地优化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内容,用恰当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寇学昭. 浅谈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J]. 学周刊,2016,32:125-126.
  [2]齐明清. 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 学周刊,2016,31:139-140.
  [3]王婉莹. 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6:64.
其他文献
工作十几年来,我的教学理念一直不变,那就是: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既有趣又有效?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会结合自己的班情,不断地改换自己的教学方法,也少有收获,但我關注更多的是课堂,对自己的行动研究、对孩子们的研究都甚少,因此在教科研方面,我的进步甚微,只是停留在肤浅的“研究”上。  最近,我深刻体会到:只教不研,教学固步不前,乏味而无效;只研不教,研究脱离实际,难于接受和采纳,更得不到推广和实践。行动研究
期刊
研究目的调查山西籍大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患病情况、探讨相关发病因素,进一步研究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作用。研究方
摘要: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兴趣、志向得到充分的发展。基于新教材的实际特点,教师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关键词:课改;地理;教学  G633.5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