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七大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这将有力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民俗文化既是我国构建和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我希望通过对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研究,从民族学的视角提出构建我国和谐文化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民俗 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1 构建和谐民俗文化的指导思想
1.1 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主导,与时俱进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对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总体认识和评价, 还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建设既符合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向上、协同进步的和谐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树立鲜明而富有特色的形象,扩大地区影响力,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素质,优化人文环境,推动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来抵制和代替慵懒、颓废的歪风更能让新一代青年更加健康、茁壮的成长起来。
1.2 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并重
由于对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又对部分民俗文化过度利用,现存的文化资源的流失破坏较为严重。现在的土家织锦只有直织和横织,斜织已经失传。外来文化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一方面给当地民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瓦解着原始的土家族民俗文化。通过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创新可以使山歌、南曲、撒叶尔嗬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文化创新是在保护、继承基础上进行的。民族文化要实现创新,首先必须保护好传统文化。2002年初,恩施州民间艺术家协会倡导在全州展开寻访民间艺术大师的活动,并把这项活动作为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重点工程。通过一年的工作。州、县(市)积极组织力量,深入农村调研走访,发现了恩师州具有较高民间艺术表演水平的民间艺术家有一百多位的线索,涉及到传统的民间戏曲、舞蹈和山歌等十几个艺术种类。州民宗局和文体局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首次认定十六位农民艺术家,由州人民政府命名为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这次命名的民间艺术大师,都是某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最有声望、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传人。这对于抢救、继承、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构建和谐民俗文化的具体措施
2.1 教育手段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社会以人的心态和谐为底蕴,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对象,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强调公民的自我教化和自我修养,并通过适度的外在教育和引导,提升公民精神品格和道德素养。发掘、收集、整理土家民族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和优秀成分,使之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提供全面的精神营养和思想动力,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寻找并确立土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校本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点,将土家族民俗文化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土家民族优秀民俗文化、以文化品位来塑造形象, 以文化氛围提升凝聚力,在校园中创建浓郁民族特色品牌奠定基础,营造文化氛围,增强民族意识,做好传统文教材的开发与应用。通过从小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教育工作,来完善孩子们的人格和品德,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对祖国、民族的热爱。才能从内在打好基础,增强抵御不良影响的侵蚀,不论到了任何环境中都可以洁身自好,做正确的事情,走正确的道路。不为社会风气所影响,稳如磐石般做一个完善的自我。
2.2 宣传和舆论
加强人民自身监督,对不良民俗进行共同抵制。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建设,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做好正确的舆论宣传,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为目标,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筑牢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互相汲取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培养各民族人民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不同民族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有利于理顺民族情绪、化解民族矛盾、优化发展环境, 在民族地区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统一的意志,把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引导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外部为人们的发展制造机会创造环境。
2.3 通过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土家族地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俗文化工作的领导,尽快制定出针对民俗文化开发保护的法规、法令和条例,以法律手段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和机制,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体系,努力营造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加对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和文化事业的投入,广开投资渠道,积极引进外资,走外向型发展之路;教育广大民众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优化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
土家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对民俗文化中积极的、有益的部分, 要认真加以利用和发扬, 使各个不同的民俗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应以和谐民俗文化为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实践, 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树立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体现民族文化的特征的同时,开发多种多样、鲜活生动的文化产品, 实现载体多样化;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又具有积极意义的群众文化活动,培育民族精神, 塑造民族文化。有力促进城乡文化共同繁荣, 特别要抓好农村基层文化阵地的建设,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引导,活跃城市和农村的文化氛围,对于农村破除迷信,除旧思想树立新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4 经济与民俗互相促进
2.4.1 发展民俗经济是对本地物质民俗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党现阶段一切活动都是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但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我们重视教育、加强宣传、组织活动等等工作的进行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因此把发展经济的重要性重新提出也是十分必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凝炼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形成了忠诚守信、团结互助、善良友爱的淳朴民风; 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独特魅力能体现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区生产、生活基础仍然脆弱, 科学技术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属云贵高原的延伸部分,地貌复杂,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等交错存在,且以山体为主,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对土家族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民俗文化的开发则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良好的物质民俗同样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和谐进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4.2 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开发保护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
小农制是有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一种经济,土家族长期推行的小农制经济已经成为该地区发展的重大障碍。小农经济的最基本特征是技术停滞,而缺乏竞争和风险意识,又进一步造成对新技术的抵制和阻碍。同时,又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小农经济仅仅局限于一种简单再生产的重复。这也导致土家族人口职业结构的不合理。民俗文化的发展可以调整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等服务业的发展。
培育市场体系,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载体。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日趋成熟决定了民俗文化事业必须完善自身发展体制,培育文化市场体系,走产业化之路。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需要载体才能使其在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保持活力免于消亡。载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民俗文化事业的企业。目前,土家族地区民俗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靠的政府,企业的参与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民众并不能充分认识到民俗文化资源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缺乏投资该事业的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土家族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并不完善,优势的民俗文化资源被政府垄断。因此,有关部门在大力宣传民俗文化资源市场价值的同时,还要不断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健全民俗文化资源使用权的流动体制。另一类是民俗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主要表现在:以文字、报刊、图片形式保存文化遗产的民族古籍,展示文化遗产历史渊源的博物馆和研究中心,传统文化生态保存完好的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村。载体的培育可大胆引用股份制现代管理模式融资、开发和管理,发展民营文化产业,以最大限度地融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共同发展民俗文化事业。
2.5 民间组织的补充作用
发挥群众的力量和创造精神是构建和谐民俗文化最根本的途径。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 既要注重整合优秀民族文化资源, 开辟和谐文化的立足点,结合区域优势和民族实际, 加强各民族间的横向交流;坚持以人为本, 找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调动广大少数群众参与民俗活动, 建立各种文化社团, 完善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机制。还要注重把握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结合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主题文化活动, 吸引群众参与到和谐文化建设中来, 形成区域和谐文化氛围, 提升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影响力。
最后,通过在恩施的调研笔者深刻体会到:一个地区的民俗是当地劳动人民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上创造的业绩,各种节日习俗、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语言以至民间工艺等,都形象地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情调、思想、风格、特别是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领域中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习惯也会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影响深刻的过程。需要我们民族学的工作者不断努力,深入研究,更好地引导其和谐发展,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支持。
关键词民俗 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1 构建和谐民俗文化的指导思想
1.1 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主导,与时俱进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对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总体认识和评价, 还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建设既符合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向上、协同进步的和谐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树立鲜明而富有特色的形象,扩大地区影响力,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素质,优化人文环境,推动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来抵制和代替慵懒、颓废的歪风更能让新一代青年更加健康、茁壮的成长起来。
1.2 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并重
由于对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又对部分民俗文化过度利用,现存的文化资源的流失破坏较为严重。现在的土家织锦只有直织和横织,斜织已经失传。外来文化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一方面给当地民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瓦解着原始的土家族民俗文化。通过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创新可以使山歌、南曲、撒叶尔嗬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文化创新是在保护、继承基础上进行的。民族文化要实现创新,首先必须保护好传统文化。2002年初,恩施州民间艺术家协会倡导在全州展开寻访民间艺术大师的活动,并把这项活动作为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重点工程。通过一年的工作。州、县(市)积极组织力量,深入农村调研走访,发现了恩师州具有较高民间艺术表演水平的民间艺术家有一百多位的线索,涉及到传统的民间戏曲、舞蹈和山歌等十几个艺术种类。州民宗局和文体局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首次认定十六位农民艺术家,由州人民政府命名为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这次命名的民间艺术大师,都是某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最有声望、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传人。这对于抢救、继承、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构建和谐民俗文化的具体措施
2.1 教育手段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社会以人的心态和谐为底蕴,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对象,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强调公民的自我教化和自我修养,并通过适度的外在教育和引导,提升公民精神品格和道德素养。发掘、收集、整理土家民族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和优秀成分,使之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提供全面的精神营养和思想动力,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寻找并确立土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校本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点,将土家族民俗文化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土家民族优秀民俗文化、以文化品位来塑造形象, 以文化氛围提升凝聚力,在校园中创建浓郁民族特色品牌奠定基础,营造文化氛围,增强民族意识,做好传统文教材的开发与应用。通过从小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教育工作,来完善孩子们的人格和品德,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对祖国、民族的热爱。才能从内在打好基础,增强抵御不良影响的侵蚀,不论到了任何环境中都可以洁身自好,做正确的事情,走正确的道路。不为社会风气所影响,稳如磐石般做一个完善的自我。
2.2 宣传和舆论
加强人民自身监督,对不良民俗进行共同抵制。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建设,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做好正确的舆论宣传,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为目标,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筑牢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互相汲取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培养各民族人民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不同民族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有利于理顺民族情绪、化解民族矛盾、优化发展环境, 在民族地区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统一的意志,把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引导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外部为人们的发展制造机会创造环境。
2.3 通过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土家族地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俗文化工作的领导,尽快制定出针对民俗文化开发保护的法规、法令和条例,以法律手段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和机制,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体系,努力营造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加对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和文化事业的投入,广开投资渠道,积极引进外资,走外向型发展之路;教育广大民众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优化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
土家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对民俗文化中积极的、有益的部分, 要认真加以利用和发扬, 使各个不同的民俗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应以和谐民俗文化为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实践, 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树立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体现民族文化的特征的同时,开发多种多样、鲜活生动的文化产品, 实现载体多样化;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又具有积极意义的群众文化活动,培育民族精神, 塑造民族文化。有力促进城乡文化共同繁荣, 特别要抓好农村基层文化阵地的建设,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引导,活跃城市和农村的文化氛围,对于农村破除迷信,除旧思想树立新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4 经济与民俗互相促进
2.4.1 发展民俗经济是对本地物质民俗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党现阶段一切活动都是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但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我们重视教育、加强宣传、组织活动等等工作的进行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因此把发展经济的重要性重新提出也是十分必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凝炼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形成了忠诚守信、团结互助、善良友爱的淳朴民风; 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独特魅力能体现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民族地区生产、生活基础仍然脆弱, 科学技术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属云贵高原的延伸部分,地貌复杂,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等交错存在,且以山体为主,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对土家族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民俗文化的开发则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良好的物质民俗同样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和谐进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4.2 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开发保护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
小农制是有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一种经济,土家族长期推行的小农制经济已经成为该地区发展的重大障碍。小农经济的最基本特征是技术停滞,而缺乏竞争和风险意识,又进一步造成对新技术的抵制和阻碍。同时,又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小农经济仅仅局限于一种简单再生产的重复。这也导致土家族人口职业结构的不合理。民俗文化的发展可以调整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等服务业的发展。
培育市场体系,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载体。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日趋成熟决定了民俗文化事业必须完善自身发展体制,培育文化市场体系,走产业化之路。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需要载体才能使其在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保持活力免于消亡。载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民俗文化事业的企业。目前,土家族地区民俗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靠的政府,企业的参与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民众并不能充分认识到民俗文化资源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缺乏投资该事业的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土家族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并不完善,优势的民俗文化资源被政府垄断。因此,有关部门在大力宣传民俗文化资源市场价值的同时,还要不断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健全民俗文化资源使用权的流动体制。另一类是民俗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主要表现在:以文字、报刊、图片形式保存文化遗产的民族古籍,展示文化遗产历史渊源的博物馆和研究中心,传统文化生态保存完好的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村。载体的培育可大胆引用股份制现代管理模式融资、开发和管理,发展民营文化产业,以最大限度地融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共同发展民俗文化事业。
2.5 民间组织的补充作用
发挥群众的力量和创造精神是构建和谐民俗文化最根本的途径。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 既要注重整合优秀民族文化资源, 开辟和谐文化的立足点,结合区域优势和民族实际, 加强各民族间的横向交流;坚持以人为本, 找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调动广大少数群众参与民俗活动, 建立各种文化社团, 完善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机制。还要注重把握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结合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主题文化活动, 吸引群众参与到和谐文化建设中来, 形成区域和谐文化氛围, 提升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影响力。
最后,通过在恩施的调研笔者深刻体会到:一个地区的民俗是当地劳动人民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上创造的业绩,各种节日习俗、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语言以至民间工艺等,都形象地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情调、思想、风格、特别是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领域中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习惯也会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影响深刻的过程。需要我们民族学的工作者不断努力,深入研究,更好地引导其和谐发展,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