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纪捐赠鲁迅代抄手稿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hom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3年5月初,笔者从报刊上获悉,天津市作家协会方纪先生保存着一篇鲁迅抄录茅盾《答国际文学社问》手稿,为了收集相关鲁迅与茅盾的珍贵资料,我就以上海鲁迅纪念馆名义,致函方纪先生,希望他把这篇鲁迅抄录的茅盾文稿捐赠上海鲁迅纪念馆。不久,方纪先生就把这篇文稿捐赠了上海鲁迅纪念馆,并在信中言明:“不要报酬,不要表扬,此乃份内之事。”文字虽简,但充分体现了方纪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以及对文化事业的奉献精神。
  鲁迅书录茅盾《答国际文学社问》的文稿,不仅来之不易,而且蕴含深意。
  1934年3月4日夜,鲁迅致萧三信中说:“回答二纸,请兄译出转寄为感。”这“回答二纸”,就是鲁迅和茅盾两人应“国际文学社”之约而写的两篇文章。鲁迅的“回答”,即《答国际文学社问》,发表于《国际文学》1934年第3、4期合刊,题名《中国与十月》;同年7月5日,苏联《真理服》曾予以转载。
  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于1934年8月17日召开。会前,《国际文学》编辑部为迎接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征答问题的形式,向各国著名作家约稿。鲁迅的《答国际文学社问》,就是应约而作的。同时也约了茅盾,茅盾也写了答复。
  在《访问萧三同志记录》一文中,萧三也说:“鲁迅的《答国际文学社问》一文,是由我代为约稿的,也约了茅盾。后来他们两人都答复了。茅盾的复信还是鲁迅亲笔抄写过的。”(见《鲁迅研究资料》第4辑,1980年1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茅盾的《答国际文学社问》,经由鲁迅先生一起寄出时,为避免遗失,鲁迅特地为其抄录留存底稿。一份寄出,一份留给茅盾。据说,此稿当时未曾发表。
  现在看到的鲁迅书写的抄件,是由茅盾长期亲自保存的。全文460余字,言简意赅。文章热情歌颂了列宁领导的伟大的十月革命,他并结合自己的文学生涯,阐述了十月革命对自己的影响。原文移录如下:
  大概是一九二○年罢,我开始叩“文学”的门。那时候,伟大的“十月革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国家,可是我们中国方面对于这件创造人类历史纪元的大事业的真相,知道得很少,特别是关于文化方面。
  然而对于俄国文学的热情却普遍地提起了。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和“十月革命”以后的苏联文学接触,我们还只阅读着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
  我自己在那时候是一个“自然主义”与旧写实主义的倾向者。
  一九二七年,中国大革命失败以后,我开始写小说。对于布尔乔亚的文学理论,我曾经有过相当的研究,可是我知道这些旧理论不能指导我的工作,我竭力想从“十月革命”及其文学收获中学习;我困苦地然而坚决地要脱下我的旧外套。
  我这工作精神以及工作方向,是“十月革命”及其文学收获给我的!
  在中国,资产阶级文学从没开过一朵花。中国的统治阶级目前正用了强暴的手段压迫萌芽中的无产阶级文学;甚至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自由主义立场的文学作品也被禁止。他们又嗾使他们的御用文人施行无耻的欺骗。然而这一切都不会有效力。中国青年已经从“十月革命”认识了自己的使命,从苏联的伟大丰富的文学收获认识了文学工作的方向了。M.D.
  茅盾这篇“回答”无题,也没有写作日期。据1934年3月4日鲁迅致萧三的信,此文应写于是年3月4日之前,或是1934年春作。
  还有一段插曲,即茅盾这篇文章是鲁迅亲笔所抄,它在1940年鲁迅先生逝世4周年时,延安文艺界举行了有关鲁迅的文物、文献展览会,其中鲁迅手抄茅盾的这篇手稿,作为重要展品之一。在展览结束后,茅盾先生慷慨地把这篇珍贵的鲁迅手稿送给当时参与展览工作的方纪先生,以作纪念。
  更可贵的是,方纪先生一直把它妥善保管着,他感到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礼物。于后他又无私地奉献了出来,这种无私之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作者为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员)
  责任编辑 张 鑫
其他文献
<正>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和粮食优质优价政策的拉动,优质小麦生产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我们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基于这一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这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