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孩跳桥:5秒结束生命,究竟是谁的错?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csg9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个17岁男孩因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到母亲批评,于是趁母亲停车时跑出汽车,跨上桥栏一跃而下。紧跟其后的母亲从车里追出,最终没能抓住孩子而坐地痛哭。这段视频在网上播出后,让无数人震惊。男孩正值花季,但在跳桥轻生的那一刻,没有半点犹豫,从打开车门冲下去,到毫不犹豫地从桥上跳下,整个过程不到5秒。仅仅几秒钟,花朵凋零,生命完结;而更残忍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母亲的眼前。
  网上很多人留言。有人说,孩子脆弱自私,太不懂事了;有人说,谁也不知道这孩子跳桥之前经历了什么;有人说,母亲把车停在卢浦大桥的中间车道,本身做法就有问题;有人說,有些父母话语恶毒,逼死孩子而不自知……
  悲剧已经发生,责备毫无意义。如何从中吸取教训,反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才是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最终目的。
  家长:
  母亲生你养你,你却让母亲难过
  (崔青城,两个孩子的母亲)
  看到视频的一瞬间,我的呼吸都有点不畅。我是当妈的人,我不敢想象这位母亲亲眼看着儿子跳桥,该是怎样的痛苦!
  我看到有网友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打不得骂不得,一点小事就寻死觅活!还有人说,孩子太自私,任性又冲动,他这么做就是想报复父母,让父母一辈子痛苦。
  说实话,我也是这样想的。我小时候特别调皮、捣蛋,爸妈送我去学校时跟老师说,一定要严厉些,孩子有什么不对的,手心、屁股可劲儿打。有时候我犯了错,除了挨老师批评外,还少不了母亲的一顿打,可我一样健康长大了。现在,我和老师、父母的关系都挺好,也从不会因为挨打、被骂就憎恨他们。我们那代人似乎都很皮实,大家都有被老师打手心、被父母打屁股的经历。
  如今,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们却异常脆弱起来,成了“草莓族”,看着光鲜可爱,却经不起一点打击。究其原因,也许是我们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父母在外辛苦奔波,养活一家人不容易。孩子不仅看在眼里,有时还要放下书本去帮助父母干活挣钱。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理解了父母的艰难和生活的粗糙,承受能力增强了,于是就能体谅父母言语上的偏激、教育上的偏差。毕竟,父母的心是爱着孩子的。
  但是,不要拿圣人的标准去要求父母,他们大都是普通人,不完美有缺点,同时深爱着孩子。因为这份爱,他们看到孩子没做好一些事情时,会着急会生气会斥责,这很正常,我觉得也应该被允许和接受。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小皇帝”“草莓族”,该吃的苦要让他吃,该受的罪要让他受,要让孩子理解生活的艰难,看到你的不易,不要把孩子关在温室里,风雨全都自己扛。如果你对孩子总是宠着、惯着、哄着、顺着,那孩子很可能会像那个17岁少年一样,听不得一句重话,受不了一点委屈,任性而无知,甚至拿自己的生命赌气。
  看到视频中母亲捶地痛哭的样子,我的心都碎了。孩子啊,当你从桥上跳下去的时候,一定没有想过母亲的感受。如果你想过,母亲生你养你,你就不该让母亲难过!
  孩子:
  我理解他那一刻的冲动
  (李铭海,某中学学生)
  如果我说,我对男孩生死抉择的那一刻有深切的理解,不知你是否相信。但不管你相信不相信,这是真的。而且我不是特例,很多网友都有同感:“他做了我一直想做,但又没有勇气做的事。”“我有一种解恨的快意,好像自己背负多年的血海深仇一朝得报,但又替那个男孩委屈痛心,世界这么大,他却寸步难行。”“他不是自己跳下去的,他是带着很多小孩一起跳下去的……”
  我们之所以理解上海少年那一刻的冲动,是因为我们自己有过不被理解、不被认同的痛苦和绝望。
  我曾因为犯错,被爸爸惩罚、责骂、羞辱长达几个小时。当我生无可恋地站到窗台边时,爸爸冷冷地说:“你跳呀!”当时,我真的真的真的很想跳下去,但我磨蹭半天还是认怂了,这又让爸爸鄙夷、讥笑了一番:“就知道你没胆量,如果有,你就跳啊!”
  他不了解,似乎也毫不在意,我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坍塌。
  长大后,我庆幸自己在那一刻认怂了,但是爸爸冷漠的神情和讽刺的语气,一直是我心里的刺,扎着疼却又拔不出。
  当父母对孩子说出一些凶狠绝情的话时,都觉得自己是在说气话,其实心里还是爱孩子的。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完全不是这样,我们是当真的。
  爸爸就一点不爱我吗?我想不是的。可是,当他对我说出那些残酷又凶狠的话时,我怎么可能感受得到爱呢?如果父母一时情绪上来,就不管不顾地往孩子头上倾泻不良情绪,真的能摧毁孩子的一切,包括生命。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乖,不懂事,不理解自己的辛苦,可你们又能理解孩子多少呢?
  “理解万岁”,能相互理解当然最好,但如果不能相互理解,那么是父母要先理解孩子,还是孩子要先理解父母呢?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每个成年人都曾经是孩子,而孩子却完全没有做成年人的经验。你说,谁该先理解谁?
  最后,说说孩子的“脆弱”。
  真正内心强大的孩子,靠什么做到强大?靠父母的讽刺、挖苦、打击和喋喋不休的责骂吗?不,孩子的强大,靠的是父母的理解。
  小时候学走路,都难免摔跤,摔疼了就号啕大哭。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不许哭,多大点事啊!”可孩子越哭越凶,甚至拒绝再下地走路。可也有的父母会在第一时间表现对孩子的理解:“摔倒了一定很疼吧。”刚听到这句话时,也许孩子会哭得更厉害,但如果父母能够一直以接纳、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很快就会冷静下来,继续练习走路,即便再摔倒,也没那么痛苦、委屈了。
  这就是“理解”的神奇效果。可是,有多少孩子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这样的认同和理解呢?有多少父母能够在孩子想要倾诉时,不打断、不评论地先认真听他说完呢?
  或许,只有不被理解的人,才会真正知道不被理解有多绝望!   所以,在指责孩子脆弱的时候,父母不妨先反思一下,你有没有给孩子足够坚强的理由?是的,父母也不容易,可既然身为父母,不是天然就要比孩子承担得更多吗?面对自己的过失,有些父母会说:“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啊。”可孩子又何尝不是第一次做孩子呢?
  老师:
  饮爱而生,才懂得如何去爱
  (李秋实,某重点中学教师)
  知乎上有个提问:有出息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点赞很多的一条回答是这样:“考试拿第一,大学读重点,年薪上百万,娶妻白富美,嫁人高富帅,对父母孝敬感恩,对亲友慷慨大方。”然而,最底下有条留言——“为什么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有个有出息的孩子,却从来不问问自己,你是不是有出息的父母呢?”是啊,为什么我们不问问自己,是不是有出息的父母呢?我們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做到了吗?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父母和孩子相互打分。所有的妈妈给自己孩子打出的分数都不高,好一些的80分、70分,大部分孩子拿到的分数都是不及格,因为妈妈们觉得孩子身上的毛病太多了,挑食、拖延、偷懒、不爱学习……
  而孩子对妈妈的评价怎样呢?在孩子眼里,妈妈是这样的——“我的妈妈很漂亮”“我的妈妈很辛苦”“妈妈变老了,我会很伤心”“妈妈不陪我,我会想妈妈”……总之,在孩子眼里,妈妈是满分,没有缺点,完美,无可挑剔。
  看到孩子的打分,妈妈们除了感动,更多的是惭愧。
  我们常问,最好的教育是怎样的?
  在电视节目《少年说》里,有个男孩与妈妈的一段对话,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男孩当着众多同学的面,神态大方地说:“我的妈妈是一位外卖员,每天起早贪黑、风吹日晒,都没能阻止她的步伐。但是很多人不尊重这份职业,有时会莫名其妙给差评,甚至无理取闹。一天妈妈送外卖,在最后两分钟送达了。虽说有些晚,可也是在规定时间内送达的。客人不满意,抓着我妈妈让她赔钱。我知道这件事后十分心疼,因为妈妈辛苦工作,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我希望大家都能给像我妈妈这样的人多一些善意,因为当你打开门的那一刻,看见的也可能是我爸爸捧在手里的‘小公主’。”
  妈妈是外卖员,在外人看来不那么风光,但男孩不介意,只心疼妈妈。当我们被孩子的真挚打动时,妈妈的反应则令我们明白,为什么她的孩子像天使。
  妈妈并没有顺着儿子的话去抨击别人,而是告诉儿子:“谢谢你的理解和体谅,妈妈觉得很欣慰。其实,你说的是个别人,社会上还是好人多。比如下雨天或时间确实来不及了,有的客人会说你路上注意安全或时间到了你先点送达好了。不过,妈妈今天非常感动,没想到你不嫌弃妈妈做这份工作。”
  那一刻,我终于看到教育的本质,不是特长多少、成绩好坏,而是发自心底的理解与爱。饮爱而生的孩子,才懂得如何去爱。
  最后,再想起那个17岁少年跳桥的瞬间,我想说:母子一场,有今生无来世。每个父母都应该告诉自己,更应该告诉孩子:“我爱你,与你的成绩无关。”“我爱你,与你有无出息无关。”“我爱你,与你听不听话无关。”……
  因为你的孩子,从来没有这样嫌弃过你。
  专家:
  我们都需要被看见和理解
  (邱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17岁少年遭母亲批评而冲动跳桥的视频曝光后,众多网友说,现在的孩子太自我,太脆弱,太极端,太娇生惯养,太不理解父母……总之,太不值得同情。这种言论让另一些网友气得浑身发抖,发言抨击骂孩子的人冷漠无情,继而斥责该母亲不配做母亲。
  这两种声音截然不同,但似乎又都很正义。然而,人世间有太多事情是不能用对错来评判的,因为人性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
  生活中有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那就是父母和子女本应是世间最亲密的关系,却常常隔着鸿沟,而这鸿沟有时绝望得让人想放弃跨越。为什么会有这道鸿沟存在,我这里不想回答。我想说的是,站在鸿沟两岸的父母和子女,他们背后各有各的故事,都应该被我们看见和理解。
  1.孩子的绝望,超出你的想象
  看这段视频时,我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感到震惊。因为我见过太多绝望的孩子,他们正在经历的孤独和痛苦,是很多成年人无法想象的。
  在工作中,我看过两个孩子在沙盘室的表现。
  一个孩子瘦瘦小小的,文静沉默,却在沙盘里活埋了所有的人,然后做出一个硕大的坟墓,外形跟西藏列山古墓一样。死寂压抑的古墓,正是他心灵的写照。另一个孩子话多活泼,用心创造了一个富有艺术气息的沙盘世界,然而顷刻间,毫无征兆的,将自己精心创造的世界一举摧毁。这个突然崩塌的世界,更贴合他在婴儿期经历的创伤体验。而父母带这两个孩子来咨询的诉求是:希望孩子写作业不拖延,不再对抗老师和父母……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正面临着怎样的深渊。
  可能有些父母会问,如今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绝望和忧郁从哪儿来的?过去虽然物质匮乏,但子女与父母之间有一个安全距离,这个距离让孩子更自由。而如今,孩子往往被过度关注,他们与父母之间没有安全距离,他们什么都要听父母的,什么都不能自己做主,他们会感觉自己被吞噬了,没有存在感。此外,他们还承受着社会发展带来的集体焦虑、学校的各种攀比……
  而孩子承受的各种压力,很少被父母真正看见。
  2.所有的父母,都已尽了最大努力
  我们常说,孩子的很多问题是父母造成的。所以刚从业时,我会因为心疼小来访者而对其父母心存不满。可是我发现,我的咨询工作经常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咨询工作突然被父母中断;孩子情况大有改善,父母对我却充满恨意;孩子表面上喜欢我,行为上却对我充满隐性攻击。
  前两点好理解,可第三点让我难以理解:孩子从我这里得到共情和支持,为什么还会攻击我?后来我发现,因为他们捕捉到了我对他们父母的否定态度。
  这点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比如,你常跟老公抱怨你父母的种种不是,但如果你老公敢跟着附和几句,你便火冒三丈,因为“除了我,谁也不能说我爸妈的坏话”。原来,孩子早已把父母的人格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如果有人评判我父母不好,就是评判我不好。
  当我弄清楚了这一点,再接待小来访者和他的父母时,我便有了更多的发现。我发现,每一个父母能做到现在的样子,真的已经尽了他的最大努力。
  很多父母,童年遭遇创伤,少年阴郁多雨,成年压力重重,他的内心从未被滋养,但他还是拼尽全力,想让孩子过得好一些。尽管表面,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难以相互理解,但他们无意识中的链接依然是最亲密的,是任何人都无法介入的。
  但是不得不说,来自父母的鼓励和认可,是孩子最珍贵的宝藏。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支持变得勇敢,也会因为父母的肯定变得自信,而得到父母尊重和理解的孩子,则会成长得更加坚强。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说一句“爸妈理解你,我们也有犯错的时候”,在孩子受委屈的时候说一句“孩子,爸妈在呢,我们保护你”,并没有多难,却非常重要,父母千万不要在这方面吝啬。
  最后,希望大家都要记住: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爱、被尊重,不论父母还是孩子。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家庭教育中,很多孩子有问题不愿跟家长说。下面这位父亲却成功走进了孩子的心里,和两个孩子无话不谈,在家庭教育中取得良好效果——女儿考上上海交大,儿子在重点中学成绩排名年级前十。下面,让他告诉你——  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就需要跟孩子成为朋友,无话不谈。在这方面,我有深刻体会。经过一番努力,我成功走进了孩子的心,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女儿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高考时数学满分;儿子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我作业不会写。”儿子拨通了我的电话,声音中带着哭腔。“你自己先把会写的写完,妈妈正在忙呢,估计还得一个多小时才能回去。”这段时间公司有重要项目,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我还在加班。9岁的儿子一个人在家,等着我回去辅导他写作业。老公在外地工作,每个周末回家一次,平时照顾孩子的重任都落在了我的肩上。  晚上9点多我回到家,儿子已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旁边放着一块啃剩下的面包。看到这一
2016年、2018年,由河南省关工委、省委老干部局、省文明办、省妇联、省教育厅联合主办,妇女生活杂志社承办了第一届、第二届“血脉传承——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活动。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为进一步传承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培育良好家教,营造爱国爱家、和谐友善、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2020年8月,上述主办单位决定举办第三届“血脉传承——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活动。  一、活动内容 
刘凤华教授长年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和普及工作,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广受欢迎,因而在家长群体中有很高的威望。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家长都需要学习  记者(以下简称记):刘教授,您是家庭教育专家,请先给家庭教育下个定义吧。  刘凤华(以下简称刘):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和影响。现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即家长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然后
如此捡漏,涉嫌诈骗  问:上个月,我上大二的儿子去银行取生活费时,发现ATM机里插着别人的信用卡,而且显示屏还停留在取款界面,也就是说,当时取款不需要输入密码。我儿子起了贪心,从卡中取走了3000元,将该卡仍留在ATM机上。后来,该卡的主人报案,警方通过监控录像找到了我儿子,说我儿子的行为属于盗窃。请问,这种捡漏行为真的构成犯罪吗?  万聿松(广西玉林)   律师意见:您儿子拾得他人遗留在ATM机
林格:青年教育专家,先后任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国务院直属研究机构,兼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组长,著有《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是一种大智慧》《教育的温度》等。  作为全国养成教育课题组组长,林格先生深入调查研究,精准把握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其倡导的养成教育理念越来越被家长们接受。日前,笔者采访了他。  学生上课的水平分为五
问:我4岁时,父母闹离婚,父亲下落不明,法院予以公告并判决离婚,但未对我的抚养费进行判决。我随母亲生活,父亲未尽任何抚养义务。现在,我的父亲突然出现了。请问,我能否要求其承担12年来应支付给我的抚养费?另外,我和母亲都不知道他的收入情况,抚养费该怎样计算呢?  唐敏(广东佛山)  律师意见:我国《婚姻法》第21条规定:“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说话算话的爸爸有多赞  前两天刷手机时看到一则新闻,上海某幼儿园晚接时间,突然有个一人多高的“恐龙”来造访。  这可不是穿越回恐龙时代了,而是一位爸爸在兑现对女儿的承诺。这个幸福的小女孩叫小石榴。原来,年仅3岁的小石榴上幼儿园小班,爸妈鼓励她好好上学,在幼儿园锻炼自立的好习惯。如果她做得好,爸妈就满足她一个小要求。  结果,小石榴做到了,上学表现得很好。当问及她有什么要求时,小石榴异想天开地提到“
联词:分类,共享,蓝天,救世主,能源,后代,约束,同舟共济  盛夏的一天,我和爸爸回老家看望奶奶。雨过天晴,我们登上离家不远的紫山。低头看到碧水清清的麒麟湖,抬头远眺蓝天白云,我不禁感叹:“好美呀!”爸爸问我:“城市的天空和乡下的一样吗?”我摇摇头。爸爸说:“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而又美丽的生活空间,但人类毫不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过度开采能源、生活垃圾不分类、污水横流、烟尘随意排放……多么
问:我女儿刚满5岁,特别可爱。看着她,我觉得她就是天使。妻子害怕我太惯孩子,总提醒我,要正确爱女儿。听老婆的话,总是对的。但她说得太笼统,请问,家有女儿必须注意什么?  冯吉庆  答:女孩必修三容。  1.笑容  笑容从来都是美好的代名词,我们常说:“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差。”“笑容是一个人最美的名片。”所以,家长要从小教会孩子微笑,尤其是女孩。因为女孩的心理承受力比男孩弱,需要经常释放内心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