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文明行为方式研究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e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明行为方式教育是提升社会道德整体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个体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要真正收到实效,就要立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不断创新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学生文明行为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行为方式是社会思想意识的一种表现形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具体反映。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是个人社会生活实践经历的映象和缩写,它充分体现在人的一系列思想和行为中。
  
  1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文明行为方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1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特征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引导人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将公民道德教育进一步引向深入,掀起了公民道德教育的新高潮。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旨在通过“八荣八耻”的教育指导实践,树立起有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并以此展开公民的道德教育,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道德基础,也为新时期大学生的文明行为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把握:“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上述四条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集中概括。“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突出体现为市场经济的公德要求,其中也蕴涵有中华民族优秀伦理文化的基本内容。“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的直接传承,并成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基本内容。
  1.2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文明行为方式教育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文明行为方式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方式教育的指导方针。荣辱观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本质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相统一的。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3 社会主义荣辱观创设大学生文明行为方式教育的新契机
  对大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方式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精辟概括。因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大学生文明行为方式教育创设了新契机,不断挖掘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文明行为方式教育的积极意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思考的新问题。
  其一,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文明行为方式教育的育人目标。其二,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拓宽了大学生文明行为方式教育的内容空间。其三,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搭建了大学生文明行为方式教育新的工作平台。其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拓了大学生文明行为方式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2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文明行为方式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群体中种种不文明现象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因素。
  第一,大学生群体中的不文明现象是大学生自身不成熟人格的外化。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出生和生长在80年代以后,是改革开放后的独生子女一代,其行为特点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时代的变革必然对大学生的人格建构产生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但政治辨别能力不足,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他们当中一些人往往采取不恰当的参与方式,遇到挫折后采取消极抵抗。
  第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没有文明的环境,培养不出文明的人。环境对于一个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第三,高校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较差。大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虽然面临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但大学可以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对社会影响进行有利的调节和控制,促进大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向有利于形成良好思想与行为方面的转化,在大学生文明行为形成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大学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一,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方式教育的主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情况,导致道德教育不能达到预期实效,发挥应有功能。其二,在教学管理上,不少高校师生重视与专业相关的业务学习而轻视与公民道德修养相关的政治理论学习,这种错误思想在高校很有市场。
  第四,虚拟网络的失控带来消极影响。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中丰富多彩的游戏、大量的信息刺激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然而沉迷虚拟网络却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健康性格的形成。
  
  3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文明行为方式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要真正收到实效,就要立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不断创新方法和途径。
  首先,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前提。其次,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以创建优良校风学风班风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构建和谐校园,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学生文明行为方式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培育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再次,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文明行为方式教育活动融入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用实践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丰富社会实践形式,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升华荣辱观。此外,要积极占领网络阵地,渗透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互联网的普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07(21).
  [2] 李长春.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理论参考,2007(3).
  [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06.10.19.
  [4] 张国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光明日报,2007.12.13 .
  [5] 黄敏雄.用正确的荣辱观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中国教育,2006(5).
  [6] 吴烨.大学生不文明行为归因分析.思想理论教育,2002(04).
  [7] 石共文.大学生道德生活中的“知行脱节”现象探析.现代大学教育,2002(02).
  [8] 罗浩波.对校园文化问题的哲学思考.高等教育研究,1991.
  [9] 邢连清.大学生诚信缺失与对策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
  [10] 刘正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消费导刊,2008(5).
  [11] 龙海平,邓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着力点.传承,2008(5).
  [12] 周燕.从当前大学生公民道德的现状思考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0).
其他文献
摘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看,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问题,农村文化建设具有迫切性。农村文化建设要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体系 农民素质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农村文化是指农村人口在农村从事经济、政治、精神等活动中创造的具有农村独特风格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
摘要《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作为研究生的公共政治课,被很多专业开设,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有利于学生打下深厚的原著功底,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课并不被学生重视,本文对原著不被学生重视的原因做出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著 原因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摘要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冲击和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继承优良教育传统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造。面对当前的大学思想政治教的现状,我们应该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正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导向,树立科学的创新理念,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和谐发展。 
摘要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不少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结合社会背景实际,对搞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一些初步探讨,对于高等学校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 社会转型时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博客等网络新媒体日益成为广大高校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建立网络新阵地,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通过建立辅导员博客,可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贴近学生、更具主动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使网络新媒体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机遇。  关键词辅导员 博客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博客是英语Blog的音译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了当前大学生的死亡教育不足带来的主要问题,即对死亡的过度恐惧和迷信化应对及逃避。进而提出中国社会重生避死的传统生死观是造成以上问题的深层原因。最后,本文建议通过改造传统的生死观,在高校开展死亡哲学教育,进而为高校引入和改进生命教育创造条件。  关键词生命教育 死亡教育 传统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教育的一部分。在中国,生命教育进入中国高等
摘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变革时代。为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念和原则,面对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感染力和时效性,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本文对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的影响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