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的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一致认为:在任何时代,没有家长积极参与教育工作,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存在。如何借助家长的力量,发挥家长的作用,延伸教学的空间,丰富教学的资源?邀请家长来做“助教”,是笔者的一项探索和实践。
一、 课前助学生搜集资料、体验生活
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活动的效果,决定课程的实效性。这个时候假使由我们的家长做“助教”,在课前能帮助学生搜集与课相关的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为课堂上的充分活动打好基础。
1. 家长协助学生搜集资料
可以请家长协助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我长大了》一课,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搜集活动:学生去收集小时候穿过的衣服、鞋子,戴过的帽子、手套,玩过的玩具,量自己的身高与婴儿时的身长做比较,收集小时候的照片,听家长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问一问、量一量、忆一忆,亲身感受到:自己的确长大了。
2. 家长引领学生体验生活
可以请家长协助孩子进行观察记录,开展现场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丰富和推进体验活动的进程,最终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1) 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是指通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并用记录的方法进行探究的活动。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和小树一起长大》一课后有个要求:小记录——小树、小花成长记录,教学前,根据实际情况,笔者做了调整,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种一粒绿豆小种子,观察它的发芽过程并做记录,然后在上该课时进行交流。在课后,笔者又布置了一个远期的观察记录作业,让学生种小树或小花,并填写教材上的小树或小花的成长记录表。
(2) 现场调查
调查法是指学生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上超市》一课,课前教师让学生进行小调查:家里还需要什么;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我准备买什么。然后指导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超市学习购物,请家长做记录员,用照片、DV或文字等如实记录下学生在超市内的表现。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介绍。
(3) 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这类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
如学习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前,可以联系家长,让家长带领孩子调查社区,留下相应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或DV作品。然后还要相应地对社区内各种功能室进行了解,向相应的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解。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借助一定的材料来介绍自己的社区。
教学实践证明,唯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自己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才能使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那么,课前“助教”先行,就为这一系列目标的达成打下了基础。
二、 课中助学生解读教材、感悟生活
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得到相关人员的帮助。教学时,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适时邀请一些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领、指导学生。在此之前,对这些家长进行简单的培训,使他们在了解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最大效益。
1. 家长参与教材的重组
教材无非是例子,在品德课程里面,由于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让家长参与教材的重组是经常有的。
如二年级下册《我们的社区》一课,由“认识社区”和“双休日的社区”两个活动构成,但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所处的社区不同,而且双休日相对来说社区的功能体现得不充分。这样通过教材重组,将双休日的社区这块教材淡化,同时将每个学生所在的社区搬进我们的课堂,我们可以让家长带领孩子参观社区,了解社区的名称、社区的设施、社区的活动等,留下一定的影像等资料,重点帮助学生去了解社区的功能。
2. 家长参与过程的重构
把某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家长请进课堂,引领学生的学习,他们的讲解会更科学地烙在学生的脑海中,更科学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如执教一年级下册《有人生病时》和二年级下册《秋天的保健》时,可以邀请做医生的家长来合作参与该课,教师可以和家长一起设计教学方案,教师主要把握教学目标,家长主要考虑卫生保健的知识性材料,然后教师和家长可以一起执教该课,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也让学生接触了保健等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增设现场咨询的环节,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
三、 课后助学生完善评价、学会生活
有时候,教师常常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场景:有的学生品德考试卷面上得了很高的分数,但平时不爱劳动,不尊重长辈等;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学校里和家里不一样。使评价难以收到实效。这时家长的“助教”作用更加重要。
1. 实物展示式评价
让家长有意识地配合教师保留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实物。如曾经的书写作业、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等,一个阶段以后,可以将现行的书写作业和以前的书写作业进行对比,实物展示,让学生去感悟他们学习态度的变化和成长的快乐等,能让学生感受到兴趣与坚持的重要性,这也就成了一下《兴趣与坚持》一课的评价方式。以实物的形式来记录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等等,既直观又有效。
2. 影像记录式评价
该评价方式可以来评价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譬如在执教一年级上册《让我自己来吧》一课以后,为了促使学生在家里自己管好自己,以帮助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就可以利用照片和录像来记录学生的一言一行,或者记录生活中的一些片段,全程追踪式地看学生成长的过程。这样的评价避免了书面与生活实际脱离的尴尬,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客观、真实,更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3. 活动记录式评价
有时候家长和孩子还可以用文本的形式来记录成长过程。如执教二年级下册《我长大了》一课时,其中有一项活动“假如我有20元……”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个活动过程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然后和家长一起来看看自己在这项活动中的表现是否合理,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种评价方式,能全面多方位地来看待我们的学生。
家长参与的评价过程,有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提高了评价效果和可信度,促使教师能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同时,这种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评价学生实际的表现,使得学生们更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对成功的渴望更加强烈,真正地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做人。
请家长做“助教”,将使丰富的家长资源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中发挥最大效益。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中心小学 315020)
一、 课前助学生搜集资料、体验生活
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活动的效果,决定课程的实效性。这个时候假使由我们的家长做“助教”,在课前能帮助学生搜集与课相关的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为课堂上的充分活动打好基础。
1. 家长协助学生搜集资料
可以请家长协助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我长大了》一课,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搜集活动:学生去收集小时候穿过的衣服、鞋子,戴过的帽子、手套,玩过的玩具,量自己的身高与婴儿时的身长做比较,收集小时候的照片,听家长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问一问、量一量、忆一忆,亲身感受到:自己的确长大了。
2. 家长引领学生体验生活
可以请家长协助孩子进行观察记录,开展现场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丰富和推进体验活动的进程,最终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1) 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是指通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并用记录的方法进行探究的活动。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和小树一起长大》一课后有个要求:小记录——小树、小花成长记录,教学前,根据实际情况,笔者做了调整,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种一粒绿豆小种子,观察它的发芽过程并做记录,然后在上该课时进行交流。在课后,笔者又布置了一个远期的观察记录作业,让学生种小树或小花,并填写教材上的小树或小花的成长记录表。
(2) 现场调查
调查法是指学生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上超市》一课,课前教师让学生进行小调查:家里还需要什么;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我准备买什么。然后指导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超市学习购物,请家长做记录员,用照片、DV或文字等如实记录下学生在超市内的表现。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介绍。
(3) 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这类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
如学习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前,可以联系家长,让家长带领孩子调查社区,留下相应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或DV作品。然后还要相应地对社区内各种功能室进行了解,向相应的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解。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借助一定的材料来介绍自己的社区。
教学实践证明,唯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自己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才能使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那么,课前“助教”先行,就为这一系列目标的达成打下了基础。
二、 课中助学生解读教材、感悟生活
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得到相关人员的帮助。教学时,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适时邀请一些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领、指导学生。在此之前,对这些家长进行简单的培训,使他们在了解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最大效益。
1. 家长参与教材的重组
教材无非是例子,在品德课程里面,由于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让家长参与教材的重组是经常有的。
如二年级下册《我们的社区》一课,由“认识社区”和“双休日的社区”两个活动构成,但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所处的社区不同,而且双休日相对来说社区的功能体现得不充分。这样通过教材重组,将双休日的社区这块教材淡化,同时将每个学生所在的社区搬进我们的课堂,我们可以让家长带领孩子参观社区,了解社区的名称、社区的设施、社区的活动等,留下一定的影像等资料,重点帮助学生去了解社区的功能。
2. 家长参与过程的重构
把某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家长请进课堂,引领学生的学习,他们的讲解会更科学地烙在学生的脑海中,更科学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如执教一年级下册《有人生病时》和二年级下册《秋天的保健》时,可以邀请做医生的家长来合作参与该课,教师可以和家长一起设计教学方案,教师主要把握教学目标,家长主要考虑卫生保健的知识性材料,然后教师和家长可以一起执教该课,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也让学生接触了保健等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增设现场咨询的环节,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
三、 课后助学生完善评价、学会生活
有时候,教师常常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场景:有的学生品德考试卷面上得了很高的分数,但平时不爱劳动,不尊重长辈等;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学校里和家里不一样。使评价难以收到实效。这时家长的“助教”作用更加重要。
1. 实物展示式评价
让家长有意识地配合教师保留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实物。如曾经的书写作业、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等,一个阶段以后,可以将现行的书写作业和以前的书写作业进行对比,实物展示,让学生去感悟他们学习态度的变化和成长的快乐等,能让学生感受到兴趣与坚持的重要性,这也就成了一下《兴趣与坚持》一课的评价方式。以实物的形式来记录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等等,既直观又有效。
2. 影像记录式评价
该评价方式可以来评价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譬如在执教一年级上册《让我自己来吧》一课以后,为了促使学生在家里自己管好自己,以帮助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就可以利用照片和录像来记录学生的一言一行,或者记录生活中的一些片段,全程追踪式地看学生成长的过程。这样的评价避免了书面与生活实际脱离的尴尬,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客观、真实,更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3. 活动记录式评价
有时候家长和孩子还可以用文本的形式来记录成长过程。如执教二年级下册《我长大了》一课时,其中有一项活动“假如我有20元……”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个活动过程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然后和家长一起来看看自己在这项活动中的表现是否合理,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种评价方式,能全面多方位地来看待我们的学生。
家长参与的评价过程,有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提高了评价效果和可信度,促使教师能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同时,这种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评价学生实际的表现,使得学生们更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对成功的渴望更加强烈,真正地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做人。
请家长做“助教”,将使丰富的家长资源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中发挥最大效益。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中心小学 31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