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白由安陆移家东鲁一些问题的探讨

来源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wwwwww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白由安陆移家东鲁,在其生平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和时段。这其中的一些问题,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失,尚不清晰,需再予探讨。李白移家的时间,从开元二十三年到开元二十九年,各年皆有学者主张。本文以李白诗文提供的线索为基础,采用逐年推衍的办法,并以对李白儿女年龄的推测为参详,认为开元二十八年“五月东鲁行”移家比较接近事实。李白迁离安陆和移往东鲁虽然有深层的政治、社会原因,但最直接的原因却是许氏夫人的去世和东鲁有可靠的宗亲。李白在东鲁的寓家地是先任城而后兖州,并非仅兖州或任城一地。
其他文献
农民工随迁子女由于制度壁垒、观念行为、文化资本的差异造成心理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的不同程度困境。要破解困境,需通过增加公共政策供给、保证农民工和随迁子女的社会福利,倡导文化平等观念、共建多元和谐的学校共同体,加强农民工培训、营造健康的家庭教养环境,促进补偿性公平等方面的措施,从而改善随迁子女的不利处境。
托尼·莫里森(1931—2019)的小说《宠儿》讲述了蓄奴制度下三代黑人女性的苦难经历与心灵挣扎。虽不曾遭受奴隶制的无情摧残,但身为第三代家庭成员的丹芙却因母亲塞丝的弑婴行为而被黑人团体所排斥,在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深陷孤立无援的境地。从科胡特自体心理学角度来说,失聪的生理反应标志着丹芙人格发展中自体的崩解,而宠儿的出现满足了她童年时期受阻的自恋移情需求,为其自体的重建提供了可能。在小说结尾,团体的接纳给予了丹芙重新拥抱生活的力量,爱的回归保证了其自体的统整和稳定。丹芙坎坷的心理成长历程揭示了社会关系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