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漠淘金人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th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奇台大漠再次惊现“淘金人”
  
  淘金人腊性干尸出现在距离奇台县城东北约130公里的北山煤矿东火坑与金山沟相连的沟口上。8月9日上午,北山矿业在用推土机修路时,先是发现了墓道,之后,又发现了这具干尸。好在工人们立即停了工,并通知了当地的煤矿武警边防派出所,派出所一边派人进行现场保护,一边与奇台县博物馆进行联系。10日,奇台县博物馆的六名工作人员进行了整整一天的抢救性发掘,终于在晚上将这具腊性干尸运回了博物馆。
  研究发现,这具干尸为一男性,身上无伤,年龄近60岁,应为正常死亡。干尸长度为1.6米,皮肤、骨骼、胡须、指甲等完好,是一具较为完整的干尸。留有典型的清代发型,并有一条长70厘米的小辫缠于脖颈,头下垫有一方枕。头上戴有一顶宽沿黑色毡帽,脚穿布靴。身上穿有蓝色土布单衣,但已基本风化。
  从干尸所处位置和干尸本身的具体情况分析,这应该是一位淘金人的遗骸,因为它就在距离21年前发掘出的四具淘金人遗骸处不足200米远的地方,并且就处于古淘金遗址金山沟沟口。此人葬时仅着一件单衣,并无任何陪葬品,但同时又着有毡帽和布靴,葬时较为正规,棺木板为5厘米多的厚板,从这些情况看,此人死于春季或秋季,生前具有一定身份,可能是淘金人中的小头目。
  
  21年前发现的“淘金王国”
  
  奇台一直有“金奇台”的美称,还有“要想挣银子,就来奇台古城子”的说法,其实这都与奇台的金矿和铅矿开采有关,古代人靠开采铅矿提取白银,奇台县开采金矿和铅矿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有记载。奇台县东北部的北塔山一带正是金矿和铅矿集中分布的地方,成为古今淘金、淘银者的“乐园”。多少年来,考证奇台的淘金历史,除了一些史书记载和淘金遗址外,并无太多的实物,特别是没有发现过淘金人的遗骸,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1988年10月,奇台县文管所清理这一带的文物时,发现了四具腊性干尸。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从干尸所处的金山口位置、干尸特征等出发,再与在这一带发现的部分遗物相印证,认定这些干尸为清代淘金人的遗骸。
  过去,专家们一直认为准噶尔盆地根本就不可能有干尸存在,一下子发现四具干尸,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发现,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前来参观。迄今为止,参观者至少已达近200万人次。随着干尸的发掘,那个距离今天100多年前的“淘金王国”也渐渐撩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
  奇台县的金山沟呈东西走向,沟宽虽然只有约2公里,但它的西头与煤矿相接,东头与木垒县老君庙煤矿相望,绵延长达约40公里。今天,我们走进这条曾是淘金者乐园的荒沟,随处都可以看到淘金后留下的痕迹。一条可以利用的矿脉一般只有几十厘米宽,而埋藏的深度却可以达到几十米,为了采得这些含金的矿石,淘金人往往要沿着矿脉一直向下开采。现在,我们仍可看到沟中的一些岩石之间一条条曾被人掏挖过的狭窄的沟缝,在十几、甚至几十米的地下艰难地向前延伸。在岩石与岩石之间仍可见到有的地方用木头支撑着,这就是淘金人惟一的安全措施了。今天可以见到的被古代淘金者开采过的矿脉,在金山沟有30多条。
  从目前人们可以见到的淘金遗迹和一些史料来看,当年这里曾经聚集过人数众多的淘金者。这些淘金者大多来自外地,主要来源于甘肃安西(今甘肃瓜州),并独自构成一个“淘金王国”。甘肃安西并没有金矿,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却形成了淘金的传统,在新疆奇台金山沟、阿勒泰山和昆仑山等地淘金的大多是安西人,现在祖籍是安西的奇台人,他们中的前几辈人大多都是当年的淘金者。据考证,过去在奇台淘金的人采用的方法较为落后,从矿石中提取黄金的比例一般连20%都达不到。奇台北塔山地区没有水,显然用水来淘金是不可取的,于是采用了火炼的办法。在炼金炉中,淘金者放一层煤,再放一层矿石,再放煤,再放矿石,这样层层叠加,再用大火烧上两天两夜,矿石便烧成了灰,而沙金却留在了灰中。之后,再用风车将灰与沙金分离开来,最后用药物将沙金中的杂物分离出去制成金锭,这样便完成了淘金的整个过程。这种淘金方法费时、费力、费料,效益很低,并且产生了大量尾矿,但在奇台却被长期沿用着。
  金山沟中是一派火热的淘金场面,而金山沟口的墓地却是“淘金王国”里大多数淘金者的归宿。这漫漫黄沙之中应该已经埋葬了无数淘金者的白骨,只是因它们距离我们今天过于久远,加上又是自然保存,决大多数已无法见到。从已发现的这五具干尸情况看,他们的年龄都不超过60岁,大多只有40多岁,甚至更小,并且不少为非正常死亡。这使我们不难看到在这个“淘金王国”里,人们看病和安全都没有任何保障,生活极其悲惨。
  过去,“淘金王国”只能是极个别“王者”的乐园,而大多数淘金者最后的悲惨结局只能是客死他乡,梦断黄沙。
  现在,不少安西人仍在奇台淘金。在金山沟,他们有的人花数十万元买下前辈曾开采过的尾矿,继续追寻着财富梦想。不过,他们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淘金方法,与前辈相比,他们从矿石中提取黄金的比例可以达到80%以上。就在距离奇台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发掘第五具干尸的地方约500米处,当时有不少人正在那里忙着淘金。
  
  一只木箱的秘密
  
  1988年5月,新疆地质部门在奇台县北山煤矿不远处的金山沟进行地质调查时,在一处较高的沙包里发现了一只木箱,里面装有大量遗物,据推断为早年淘金人的遗物。木箱内有六件文书、一份执照、两张账单、一张药方、两张钱票等生活、生产必备品。
  这只神秘的木箱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谁所埋?为什么会埋在这黄沙之中?它与人们发现的淘金人的遗骸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要揭开这些谜团,还是让我们来先看这份执照文书。文书右为汉文,左为满文,纸边盖有骑缝印,全文内容如下:
  
  都统
  为发给执照事
  今有民夫任吉仓
  安西人
  年四十五岁
  身中
  光面有须
  带领铅夫三名
  前往都兰哈喇地方采挖铅矿
  沿途官员与蒙古人等毋得拦阻此照右给任吉仓等收执
  咸丰十年七月二十一日
  都统行
  
  执照中提到的“都兰哈喇”为蒙古语,即羊圈湾。《清实录·仁宗朝》中记载:“宜禾县之羊圈湾即都兰哈喇,产有铅砂。”宜禾县即巴里坤县,嘉庆年间都兰哈喇归宜禾县管辖,民国十九年(1930)设木垒县,归木垒管辖,采用羊圈湾一名,此地距离奇台县东北约200公里(见《木垒县地名录》)。据史料记载,奇台县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开采铅矿,《奇台县乡土志》记载:“本境东北哈布达塔克山(即羊圈湾)旧有铅矿,乾隆年间公家于此置厂,督兵采取。”开采铅矿是为了从铅中提取白银,《清代的矿业》一书中说:嘉庆年间“都兰哈喇开炉试炼,每铅砂一千斤,可得黑铅二百斤,每黑铅一百斤炼获毛银十七八两及二十五两不等”。
  这是一份颁发给甘肃安西人任吉仓,允许其带人到都兰哈喇采挖铅矿炼银的执照。咸丰年间,朝廷财政空虚,无力支付边疆的军政开支,到咸丰八年(1858)时,朝廷已欠新疆“八年经费银二万一千八百余两”。为了缓和经费危机,清廷颁布的“酌拟宽筹军饷章程”中有一条为“招商开采新疆所属金银矿”,任吉仓的执照就是在这种形势下领到的。不过,他没有前往都兰哈喇去采挖铅矿炼银,而是私自跑到金山沟来淘金。
  这些出土的文物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淘金的兴盛和淘金者的部分具体生活。这只木箱应该为任吉仓或他的下属所埋,之所以要埋在一个较高的沙包中,是为了便于后来寻找。当时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的原因,可能是要集体返乡,也可能是因为人力或物力的某种限制无法继续淘金了,而最大的可能是当时官方检查搜山、清理非法采金,而任吉仓的执照是用于采铅炼银的,所以他才不得不暂时一逃了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任吉仓一伙人再也没有到这里来淘金,是改行做了其他,还是遭遇了不测,这些全都不得而知了。
  这只木箱中的遗物为研究清代新疆的黄金开采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它与已发现的干尸和淘金遗址向我们讲述着关于那个“淘金王国”的辛酸往事。
其他文献
2009年10月18日-30日,中国钱币学会第五期钱币专业干部培训班在湖北宜昌举办。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黄锡全,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工会主任肖作霞,湖北省钱币学会会长黄代坤,人民银行宜昌中心支行行长马骏等领导,以及来自24个省(市)、34个地级(市)从事钱币学会工作的60名学员,出席了培训班开学典礼。  这期培训,内容丰富,知识性、针对性、专业性很强。黄锡全教授、清华大学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