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日益成为一个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实践领域。教育的先导性意味着教育日益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力量,全局性意味着教育与社会的各个系统和部门之间甚至与千家万户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的关联,而基础性意味着教育是社会各项事业存续和发展的前提与必要条件。
中学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具有基础性和社会稳定性双方面的功能,中学语文教学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更是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个问题是对语文教师的考验。
当前,经济的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会不会出现文化的全球化?这是各国学者都在关注的问题。而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则是某种文化霸权的形成与相关民族文化的弱化和消弭。当前外来文化正悄悄在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抢夺文化阵地,文化市场充斥着标榜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作品,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成年的国人尚且迷茫,更不用说心智不成熟、文化根底浅、思想免疫力低的青少年了。
目前国学思想方面书籍的畅销,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我们以往的人文教育,实际上是被忽视与不到位的。以至有那么多读者,还不仅仅是年轻学生,都在如痴如狂地希望通过有关畅销书来补一补自己对文化经典的浅薄与匮乏。毋庸讳言,我们的人文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中学教育,只抓语、数、外,语文教育又只教些言不及义的字词句篇,历史教育更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中学生在进入高校或踏上社会以前,不要说人文精神,甚至连起码的人文常识都出现了空白。正因为人文教育的缺位,社会整体人文水准下降,一旦脱离机械式教学的课堂与教本,走上社会,在人文学习,包括经典阅读上,该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完全找不到方向,寻不到感觉,连合理选书与读书都谈不上,更不要说个性化阅读。
国学大师胡适曾说过:“种下思想,收获行为;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品德,收获命运”,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守本”“固根”之必须,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必需具备因素之一,也是一种具有未来眼光的战略性的文化策略。是应对文化全球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在中华文化数千年历史演进中,蕴藏在文化传统中的民族精神曾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仁者”与“智者”,他们既是中国文化的精英,又是文化创新的传人,如“路漫漫其修远”却坚持“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遭受人生不测却写成鲁迅所称道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以天地正气挥毫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绝笔的文天祥,凝十年心血集成八十回《石头记》的曹雪芹……他们或诗、或史、或文,以凝结着深厚文化思想的文字,传达着我们这个优秀民族的文化精神。将他们所创造的精英文化与人文精神更多地融入到中学语文中,对于未成年人的人文性格和文化意识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中学语文不是仅仅教会学生从技术上去解剖几篇文章的结构、掌握一定量的语言词汇或学习一些表达上的技巧,最重要的还是文化的感染、思想的熏陶、精神的提升,尤其是民族人文精神与人文性格的建构。进而改变过去中学教育“国学教育”滑坡与“文化教育”弱化现象,让中国思想与文化传统在青少年身上得以延续,防止文化在“代”的更替中弱化、退化、断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社会。青少年是未来的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在增强青少年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的同时,不少青少年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一系列问题。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更有利于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主流价值观,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国家未来的顺利发展提供雄厚的后备人才资源储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4-05-11(1).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3]芦小兵,汪幼琴等.西方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2)
[4]陈江风.中国文化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无锡市惠山区玉祁中学
中学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具有基础性和社会稳定性双方面的功能,中学语文教学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更是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个问题是对语文教师的考验。
当前,经济的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会不会出现文化的全球化?这是各国学者都在关注的问题。而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则是某种文化霸权的形成与相关民族文化的弱化和消弭。当前外来文化正悄悄在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抢夺文化阵地,文化市场充斥着标榜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作品,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成年的国人尚且迷茫,更不用说心智不成熟、文化根底浅、思想免疫力低的青少年了。
目前国学思想方面书籍的畅销,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我们以往的人文教育,实际上是被忽视与不到位的。以至有那么多读者,还不仅仅是年轻学生,都在如痴如狂地希望通过有关畅销书来补一补自己对文化经典的浅薄与匮乏。毋庸讳言,我们的人文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中学教育,只抓语、数、外,语文教育又只教些言不及义的字词句篇,历史教育更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中学生在进入高校或踏上社会以前,不要说人文精神,甚至连起码的人文常识都出现了空白。正因为人文教育的缺位,社会整体人文水准下降,一旦脱离机械式教学的课堂与教本,走上社会,在人文学习,包括经典阅读上,该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完全找不到方向,寻不到感觉,连合理选书与读书都谈不上,更不要说个性化阅读。
国学大师胡适曾说过:“种下思想,收获行为;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品德,收获命运”,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守本”“固根”之必须,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必需具备因素之一,也是一种具有未来眼光的战略性的文化策略。是应对文化全球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在中华文化数千年历史演进中,蕴藏在文化传统中的民族精神曾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仁者”与“智者”,他们既是中国文化的精英,又是文化创新的传人,如“路漫漫其修远”却坚持“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遭受人生不测却写成鲁迅所称道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以天地正气挥毫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绝笔的文天祥,凝十年心血集成八十回《石头记》的曹雪芹……他们或诗、或史、或文,以凝结着深厚文化思想的文字,传达着我们这个优秀民族的文化精神。将他们所创造的精英文化与人文精神更多地融入到中学语文中,对于未成年人的人文性格和文化意识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中学语文不是仅仅教会学生从技术上去解剖几篇文章的结构、掌握一定量的语言词汇或学习一些表达上的技巧,最重要的还是文化的感染、思想的熏陶、精神的提升,尤其是民族人文精神与人文性格的建构。进而改变过去中学教育“国学教育”滑坡与“文化教育”弱化现象,让中国思想与文化传统在青少年身上得以延续,防止文化在“代”的更替中弱化、退化、断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社会。青少年是未来的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在增强青少年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的同时,不少青少年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一系列问题。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更有利于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主流价值观,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国家未来的顺利发展提供雄厚的后备人才资源储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4-05-11(1).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3]芦小兵,汪幼琴等.西方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2)
[4]陈江风.中国文化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无锡市惠山区玉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