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美术教育中想象力的有效培养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20208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美术是小学美育的主要学科,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学科。小学美术教师应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想象力;培养策略
   想象力不仅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在绘画活动、课堂教学、作品展示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科学有效地导入教学内容、发掘互联网资源、丰富学生美术素材积累,要让学生喜欢美术、愿意学美术,并自觉在美术学习中运用想象力、提升想象力、发展想象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堂导入的效果对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选择科学合理的导入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投入美术学习中。为了提高导入环节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充足的材料,比如视频、图片,并通过趣味性的教學手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使学生主动融入教学活动[1]。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大多生动有趣,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可以选择相应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提问互动的方式保持这份热情,引导学生跟随自己的教学节奏,由表及里地掌握学习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展开美术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美术学习,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延伸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此外,教师应加强学生美术素材积累,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学生的审美水平提升了,自然想象力也就提升了。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要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画家生平经历、作品的绘画特色,以此丰富学生评析美术作品、鉴赏美术作品的美术知识,并适当向学生传授美术鉴赏的技巧,在学生更加科学地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任何一项能力或技能的养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提醒学生关注积累生活中的美术素材,并对其进行二次创作。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内心的创作欲望,让学生明确自己想要画什么、怎么画,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绘画活动,在绘画活动顺利开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焕发学生的绘画热情,提升学生的想象力[2]。在学生绘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绘画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多个角度学习、理解学习内容,并指导学生根据绘画主题创作出独一无二、具有想象力的绘画作品。以“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举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但是在学生绘画前,教师应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详细地描述出动物的特征,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可以出示与动物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创作出具有特色的作品。
   三、在作品展示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学生完成绘画作品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绘画内容进行评析并提出进一步的完善意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目的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将修改后的作品展示到班级中。小学美术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除了常见的绘画,还有剪纸、泥塑等形式,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确保小学美术教学的多样性,并主动丰富作业内容,将剪纸、折纸、泥塑等美术活动引入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3]。同时,教师还要丰富作品展示的形式,将学生所创作的美术作品张贴到教室、走廊,让其他班级的学生、教师一起欣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提升其想象力。此外,教师应提高学生在课堂评价中的参与度,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进而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教师应注重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热情,在课堂教学、绘画活动、美术鉴赏中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学习与美术绘画的无穷魅力,进而主动投入美术学习当中,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J].国际公关,2019(8):131.
   [2]杨洋.让想象驰骋美术课堂:探究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艺术评鉴,2019(19):153-154.
   [3]邱伟哲.试论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9(10):159.
   作者简介:史春超(1986—),女,汉族,吉林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对教学的研究也逐渐渗透,很多教师看到教育文化对教学的深刻影响。将数学文化渗透进数学课堂,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也为学生未来学好数学奠定基础。从数学文化渗透的意义出发,探求在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文化渗透;策略   数学文化是知识、思想、方法、思维等的集合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贯穿数学文化会对学生的数学观念产生影响,促进学生对数学的
摘 要:在传统课堂教学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展,很少会布置到正常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小学生很少会接触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因为在传统课堂之下,教师教学思想比较单一和落后,很少会关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因此,为了积极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和落后之处,小学教师需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之下,关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小学生学习能力。在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
摘 要: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学科理解难度较大,计算过程复杂,很难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恐惧心理,而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必考题型,应用题可以综合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考查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因此如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将论述如何更好地提升小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兴趣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关
摘 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从劳动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分析培养策略,希望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教育;教学实践;素质培养   新的历史时期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基于此,
摘 要:伴随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得到落实,如何让小学生的数学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成为学数学教师教法改革与创新的关键点。加上核心素养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探寻其有效途径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工作。为此,将从两个方面说明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途径   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在课堂上培养
摘 要: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一直都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数学思维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强调在教学中依托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全面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认知能力,提高意志品质,自身在未来适应社会发展方面具备基本素养和关键能力。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关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互联网的运用存在着积极的方面,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负面影响,许多学生因为网络出现了学习不专心、做事不计后果的现象。教师对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进行探究,并提出了解学生个性心理、鼓励家长配合教育、开展网络是非班会、家校联合减少沉迷等问题策略,希望能够通过关爱来引领学生走出迷恋网络的误区。  关键词:关爱引领;迷恋网络;问题策略 
摘 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明确事物间的异同。教师帮助学生在知识点的对比中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在对比中分辨知识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更深刻地领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在对比中寻求相同——理解新知;在对比中发现不同——分辨知识点之差别;在对比中寻找关联——建立知识点之联系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比;差别;联系   对比是将两个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各方面的知识,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与劳动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懂得劳动的不易,能够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认真学习。小学生的心智发展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处于具体形成学习阶段,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小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