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高低反映有限的教育经费是否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和有效地使用,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是目前高等院校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一个有效的措施。浙江高等教育经费使用存在不尽合理及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应改革政府拨款制度和方式,建立多政策参数的高教经费拨款模式,加强和改进教育经费的管理与监督审计工作,提高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关键词] 普通高等教育;教育经费;效率
[中图分类号] F810.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7-0093-03
现阶段,中国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有限的,如何配置和使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根据浙江省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对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问题进行探讨。
一、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情况
1999年以来,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支出逐年增长,教育经费总量从1999年的124 558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648 181万元,年均增长速度为51.04%(见表1)。

1. 教育经费总量分析。事业经费支出由1999年的103 725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496 073万元,增加了392 348万元,平均每年递增47.88%;其中个人部分由1999年的49 540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226 667万元,年均递增46.25%;公用部分由1999年的54 186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269 406万元,年均递增49.32%。基建支出由1999年的20 833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152 108万元, 增加了131 275万元,平均每年递增64.38%。总体而言,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各项经费支出是逐步增加的。
2. 教育经费结构分析。从经费使用结构上看,总的来说,事业经费支出趋于下降,由1999年的83.27%降到2003年的76.53%左右,最低为2001年的74.26%。其中,用于个人部分的支出占教育经费支出小幅度下降,但其所占比例在35%左右。人员基本工资、其他工资呈递减趋势;补助工资则基本呈上升趋势,这与高校大量的人才引进有关。这几年公用部分的支出占教育经费支出也呈下降趋势,1999年最高达43.50%,2001年最低为38.31%。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务费占总支出1999年为6.16%,2001年为3.84%,2003年为7.67%,增幅较大;而用于教学业务、实验等方面的业务费连续下降,1999年业务费占总支出的9.87%,到2003年降到3.10%,下降了6.77个百分点。1999~2003年基建费用占总经费的比例分别为16.73%、22.59%、25.74%、22.40%、23.47%。由此可见,近几年,浙江省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增幅较大,特别是基建费用增加近7个百分点。虽然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但事业经费在总经费支出中比重却下降,其中与教学有关的业务费降幅较大,这说明浙江高等教育经费使用中基建支出增幅较快这一现象较为突出。
二、浙江普通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分析

对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分析,主要从生均教育支出、人力资源利用、固定资产利用等方面来考核。
1.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见表2)。表2数据显示,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1999~2003年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4倍、1.41倍、1.82倍、1.66倍、1.64倍。2001年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全国各省市第1名,2002年仅低于北京。与全国相比,1999~2003年浙江省普通高校生均人员经费支出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 069.83元、1272.92元、2952.11元、2 507.99元和2 195.18元。2001年后,生均人员经费呈下降趋势。1999~2003年浙江省普通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二、三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2002年浙江省的普通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超出上海865.69元,2002~2003浙江省的普通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超出江苏高校3 000多元。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浙江省高等教育投入有较大增加,同时也反映出浙江高校办学成本较大。在国家财政教育拨款不足的情况下,预算内教育经费不能完全解决学校实际支出,如何加强学校教育成本管理、监控和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应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

2. 人力资源利用情况。高等学校的人员主要是指专任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和工勤人员。在教育经费中人员部分经费所占比例在1/3左右(见表3)。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浙江省高校从1999年以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专任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工勤人员的生师比例逐年提高,但与全国和其他省相比,浙江高等院校在人员使用效率上还有很大的差距。2000~2003年全国高校专任教师生师比为16.3∶1、18.2∶1、19.0∶1、17∶1;广东省2000~2003年工勤人员与学生比为:67.60∶1、86.11∶1、102.16∶1、124.71∶1。如果浙江高校把工勤人员与学生比例提高到120∶1,2003年需要工勤人员4 039人,减少574人,假定一个工勤人员年收入在2万元,仅此一项可减少经费支出1148万元。如果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提高到18∶1,那么以2003年的教师人数可以多招收54 371人。通过生师比的分析,可知浙江高校人力资源利用的水平还较低。

3. 固定资产利用情况(见表4)。随着教育经费投入加大,用于购置专用设备的资金也逐年增加,由表4中数据可知浙江省高校在设备购置的经费总额在全国位居前列;购置图书的经费除2001年外也逐年增加,2002年浙江高校购买图书资金在全国其他省市中排名第5位,但图书量增长慢于学生数量增长,生均图书册数由1999年的85.7降到2002年57.75。尽管生均校舍面积呈现下降趋势,但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基本上却是上升的。这说明高校办学硬件条件不断提高,但同时也说明办学成本在增大。
三、提高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对策
1. 改革政府拨款制度和方式,建立多政策参数的高教经费拨款模式。高校一方面存在办学经费紧张,另一方面又存在经费使用浪费的现象,同类学校在生均成本上差距很大。因此,改革教育部门对高校“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现行经费拨款体制,构架绩效拨款制度的基本框架体系,实行多指标参数的拨款方式(某校经费拨款=基准拨款+排行拨款+效率拨款+政策拨款),要把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估作为财政拨款的重要指标,充分体现经费拨款公平、透明和效率原则,在定期评价高校经费使用绩效、排名的基础上,发挥评估激励机制在拨款中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分配高教经费,不断提高政府拨款的力度与效益,提高高等学校经费使用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2.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经费的管理与监督审计工作。可组建中央与地方高校拨款机构或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率评估委员会,按市场经济的原则,统筹安排教育经费,使经费的调配能更好地体现国家的意志,使教育的投入能发挥更大的效益。应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评价管理体系和评价教育行为的效益指标,完善高校经费管理制度。为此,教育经费的管理机构应制定各类学校的教育成本标准、规模标准和人员配备标准,从而建立起比较科学、比较完整的学校经费管理、核算和使用效益评价制度,向管理要经费、要效益,进一步降低教育成本。
3. 深化高校内部行政体制改革。改变“单位体制”束缚高校生产力的现状,推行高等学校内部制度创新的变革。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鼓励社会力量在校园以外开展学生公寓、物业服务。高校内部要精简机构,缩减编制,大力压缩不必要的后勤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4. 改革高校财务制度,加强成本核算。高校应当加强经济运行和人才成本管理的机制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审批制度,加强资产和成本费用控制。改进会计人员事后记账、算账和报账的工作流程,强化其分析、预测和控制高校的经营活动职能作用。改变高校内部管理松懈,权力与责任脱节,费用高低与管理者无关的状况。实行由校长每年向全校作包括学校运行与财务状况在内的年度报告的制度,并接受师生和社会对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监督与评议。
5. 加强高校教育投资风险分析。任何投资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教育投资也不例外,因此,高校在举债建设时要对资产负债率、生均贷款额度进行分析,根据偿还能力确定合适的负债比例,以避免盲目扩张。大型项目建设要进行可行性论证,降低投资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责任编辑:涵育
[关键词] 普通高等教育;教育经费;效率
[中图分类号] F810.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7-0093-03
现阶段,中国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有限的,如何配置和使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根据浙江省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对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问题进行探讨。
一、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情况
1999年以来,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支出逐年增长,教育经费总量从1999年的124 558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648 181万元,年均增长速度为51.04%(见表1)。

1. 教育经费总量分析。事业经费支出由1999年的103 725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496 073万元,增加了392 348万元,平均每年递增47.88%;其中个人部分由1999年的49 540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226 667万元,年均递增46.25%;公用部分由1999年的54 186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269 406万元,年均递增49.32%。基建支出由1999年的20 833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152 108万元, 增加了131 275万元,平均每年递增64.38%。总体而言,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各项经费支出是逐步增加的。
2. 教育经费结构分析。从经费使用结构上看,总的来说,事业经费支出趋于下降,由1999年的83.27%降到2003年的76.53%左右,最低为2001年的74.26%。其中,用于个人部分的支出占教育经费支出小幅度下降,但其所占比例在35%左右。人员基本工资、其他工资呈递减趋势;补助工资则基本呈上升趋势,这与高校大量的人才引进有关。这几年公用部分的支出占教育经费支出也呈下降趋势,1999年最高达43.50%,2001年最低为38.31%。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务费占总支出1999年为6.16%,2001年为3.84%,2003年为7.67%,增幅较大;而用于教学业务、实验等方面的业务费连续下降,1999年业务费占总支出的9.87%,到2003年降到3.10%,下降了6.77个百分点。1999~2003年基建费用占总经费的比例分别为16.73%、22.59%、25.74%、22.40%、23.47%。由此可见,近几年,浙江省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增幅较大,特别是基建费用增加近7个百分点。虽然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但事业经费在总经费支出中比重却下降,其中与教学有关的业务费降幅较大,这说明浙江高等教育经费使用中基建支出增幅较快这一现象较为突出。
二、浙江普通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分析

对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分析,主要从生均教育支出、人力资源利用、固定资产利用等方面来考核。
1.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见表2)。表2数据显示,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1999~2003年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4倍、1.41倍、1.82倍、1.66倍、1.64倍。2001年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全国各省市第1名,2002年仅低于北京。与全国相比,1999~2003年浙江省普通高校生均人员经费支出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 069.83元、1272.92元、2952.11元、2 507.99元和2 195.18元。2001年后,生均人员经费呈下降趋势。1999~2003年浙江省普通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二、三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2002年浙江省的普通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超出上海865.69元,2002~2003浙江省的普通高校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超出江苏高校3 000多元。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浙江省高等教育投入有较大增加,同时也反映出浙江高校办学成本较大。在国家财政教育拨款不足的情况下,预算内教育经费不能完全解决学校实际支出,如何加强学校教育成本管理、监控和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应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

2. 人力资源利用情况。高等学校的人员主要是指专任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和工勤人员。在教育经费中人员部分经费所占比例在1/3左右(见表3)。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浙江省高校从1999年以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专任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工勤人员的生师比例逐年提高,但与全国和其他省相比,浙江高等院校在人员使用效率上还有很大的差距。2000~2003年全国高校专任教师生师比为16.3∶1、18.2∶1、19.0∶1、17∶1;广东省2000~2003年工勤人员与学生比为:67.60∶1、86.11∶1、102.16∶1、124.71∶1。如果浙江高校把工勤人员与学生比例提高到120∶1,2003年需要工勤人员4 039人,减少574人,假定一个工勤人员年收入在2万元,仅此一项可减少经费支出1148万元。如果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提高到18∶1,那么以2003年的教师人数可以多招收54 371人。通过生师比的分析,可知浙江高校人力资源利用的水平还较低。

3. 固定资产利用情况(见表4)。随着教育经费投入加大,用于购置专用设备的资金也逐年增加,由表4中数据可知浙江省高校在设备购置的经费总额在全国位居前列;购置图书的经费除2001年外也逐年增加,2002年浙江高校购买图书资金在全国其他省市中排名第5位,但图书量增长慢于学生数量增长,生均图书册数由1999年的85.7降到2002年57.75。尽管生均校舍面积呈现下降趋势,但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基本上却是上升的。这说明高校办学硬件条件不断提高,但同时也说明办学成本在增大。
三、提高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对策
1. 改革政府拨款制度和方式,建立多政策参数的高教经费拨款模式。高校一方面存在办学经费紧张,另一方面又存在经费使用浪费的现象,同类学校在生均成本上差距很大。因此,改革教育部门对高校“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现行经费拨款体制,构架绩效拨款制度的基本框架体系,实行多指标参数的拨款方式(某校经费拨款=基准拨款+排行拨款+效率拨款+政策拨款),要把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估作为财政拨款的重要指标,充分体现经费拨款公平、透明和效率原则,在定期评价高校经费使用绩效、排名的基础上,发挥评估激励机制在拨款中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分配高教经费,不断提高政府拨款的力度与效益,提高高等学校经费使用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2.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经费的管理与监督审计工作。可组建中央与地方高校拨款机构或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率评估委员会,按市场经济的原则,统筹安排教育经费,使经费的调配能更好地体现国家的意志,使教育的投入能发挥更大的效益。应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评价管理体系和评价教育行为的效益指标,完善高校经费管理制度。为此,教育经费的管理机构应制定各类学校的教育成本标准、规模标准和人员配备标准,从而建立起比较科学、比较完整的学校经费管理、核算和使用效益评价制度,向管理要经费、要效益,进一步降低教育成本。
3. 深化高校内部行政体制改革。改变“单位体制”束缚高校生产力的现状,推行高等学校内部制度创新的变革。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鼓励社会力量在校园以外开展学生公寓、物业服务。高校内部要精简机构,缩减编制,大力压缩不必要的后勤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4. 改革高校财务制度,加强成本核算。高校应当加强经济运行和人才成本管理的机制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审批制度,加强资产和成本费用控制。改进会计人员事后记账、算账和报账的工作流程,强化其分析、预测和控制高校的经营活动职能作用。改变高校内部管理松懈,权力与责任脱节,费用高低与管理者无关的状况。实行由校长每年向全校作包括学校运行与财务状况在内的年度报告的制度,并接受师生和社会对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监督与评议。
5. 加强高校教育投资风险分析。任何投资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教育投资也不例外,因此,高校在举债建设时要对资产负债率、生均贷款额度进行分析,根据偿还能力确定合适的负债比例,以避免盲目扩张。大型项目建设要进行可行性论证,降低投资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责任编辑:涵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