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新四军发展方向的选择与调整

来源 :安徽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新四军的发展方向经历多次选择与调整.改编之初,新四军主要立足江南寻求东向发展.在发展华中过程中,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东南局对新四军发展方向出现分歧,在实际斗争中形成以苏北为重点的发展格局.1941年2月,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准备西向发展河南,但因敌情变化被迫终止.8月,华中局再次提出西向发展,中共中央考虑到国共关系没有批准.1942年基于抗战胜利的预期和掌握山东的需要,刘少奇要求新四军向山东发展,但因华中形势困难未能实现.1944年为配合美军登陆杭州湾计划以及争取战后政局先机,中共中央布置新四军向西、南两个方向发展,由于兵力不足又改为以东南为主.
其他文献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古文派别,桐城派史深受学界关注.清史《文苑传》对桐城派有系统而持续的记载,但未为学界注意.本文基于台北故宫档案清史《文苑传》第四次稿的工作本《续文苑底稿》,讨论该书对桐城派续写的内涵和价值.《续文苑底稿》将“桐城派”名义正式写入国史,进一步确认了桐城派古文正统地位.该书增立六位桐城派人物正传,重点记载了姚鼐之后的桐城派学脉分布皖苏、远播岭西的状况.该书揭载,桐城后学的古文创作展现了新貌,纠正了桐城文“茶若枯涩”的弊病,桐城派诸传人尊奉程朱理学,对汉学则兼收并蓄,更以经世实学思想和经世业绩
法学研究中的性化语用非常普遍,特别是在法理学文章中性化修辞堪称特色.然而法学界对法律语用的专题研究很少,性化语用没有与定义思维融贯,含糊使用的现象比较突出.但性化语词的模糊性恰可作为意识形态话语工具.对法律的性化修饰及运用,既要看到其积极意义,也要注意其弊端.性化语用一方面会增大对法律本体认识的模糊,另一方面也会提升传播的效率.就提升思维和规范行为来看,对法律的性化语用需要强化定义思维,以便在定性的基础上恰当使用.法治话语体系的塑造,需要确定捍卫法治的性化语词,确定其基本含义和体系要素,探寻要素间的逻辑一
马克思劳动幸福观认为,“劳动是生命的乐趣”,劳动幸福是人类的真正幸福.而人工智能的发展给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带来新的危与机,在资本的驱动下,智能机器削弱劳动者的主体性、资本逻辑加深劳动的异化、异化劳动导致人的痛苦,形成对劳动幸福的遮蔽之势,使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受到质疑.但若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合理使用,它将提高劳动效率、优化劳动关系、推动劳动解放,助力劳动幸福的实现,进而确证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基于此,我们要化危为机、把握契机,推动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理论创新,加大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宣传力度,倡导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