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常规课打造成优质课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lalal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参加过各类优质课的评比,优质课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提升教师业务素养,在培养教师方面发挥了一定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但上好一节优质课,需要教师反复地去演练,不断地去磨课,作秀和表演的成分多。在我的心目中,这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课。
  我们学校也有类似的情况。从2008年开始,我校开始推行“五环自辅教学法”,并设计了公开课的评价标准。经过7年的努力,大多数教师的公开课,个个都很精彩。但一推门听常规课,往往就会发现问题成堆。
  我认为,真正的优质课是把常规课上得扎实、上得有效。评价常规课好坏的标准可能有多条,但主要看三个方面。
  一是目标的达成度。好的常规课,应该目标明确,并实现目标。在听常规课中,我发现许多教师课堂目标不明确,或叙述笼统,或可操作性差。大多没有深入思考,没有科学研究,没有结合学情,有的只是从教参中或资料中照搬几条作为课堂教学目标。真正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经过认真研读,把握课程标准、考试大纲、高考试题和教参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现状,确立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教学。去年冬季,我听《物质跨膜的运输方式》的生物课,发现教师上课对目标细化解读得有理有据:
  课标考纲: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能力考核Ⅱ。
  目标细化:1.举例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细化说明的方式)。2.进行图表(如柱状图、示意图等)数据的解读(细化图表的方式)。
  课堂教学、例题均围绕上述目标展开,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效果很好。
  二是看学生的思维量。好的常规课应该是有思维量的课。可有些课只有机械的记忆和训练,没有思维碰撞的火花,理科有些预习问题设计得没有思维量。如听《宇宙航行》的物理课,老师提问:“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少?”若改为:“请同学们尝试用两种方法,推导出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少。”就会增加思维量,让学生在推导计算中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我校的教学案,专门有“预习反馈”一栏,让学生把预习中的问题写出来,便于教师二次备课,但学生很少写出自己的问题。在高中的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听讲,习惯于让教师给一个标准答案。有些教师一遇到学生提出“奇怪”的问题,就有一种恐慌感,急于把学生拉回到自己预设的教学中去,这样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是看教学的落实度。再好的课堂,再好的方法,没有落实,学生没有收获和成长,那都是零。举两个例子:两周前,我听《任意角》的数学课,教师在讲完之后,让学生写出终边在第一象限角的集合,我观察20个学生,发现有4种不同的答案,学生也不知道对错(事后知道4个答案中有2个是正确的),教师没有规范和引导。同样我听《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物理课,老师讲解一道选择题,我观察16个学生,有9人做错,其中只有1人事后纠错,对每个选项作了批注,并做出错因分析,其余的都只是更正了一下答案。这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总之,好的课堂教学不是靠外部的评比,而是靠教师理性的反思改进,把自己的常规课堂打造成优质课。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中小学班主任G20高峰论坛”。一天傍晚,在某条繁华的商业街上,我溜达着。还未进餐的我,一下子被路边招牌上鲜红的大字“济宁甏肉干饭”吸引了眼球。  “这是家乡味道。”我走了进去,看到排队就餐的人非常多。  饭菜端上来,我一边吃一边想:在杭州这个大都市,能将地方特色小吃经营得如此红火,了不得!  “刘老师!”忽然听到有人叫我,我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人站在我的面前,笑着说
我刚做班主任那会儿,班里有几个调皮的男生,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后来有家长带着孩子去诊断,结果是多动症。多动症是一种病吗?应该是。因为医生会开出药方,孩子得定期服药。然而,大部分多动症儿童到了成年之后症状就自动减轻或者消失了,因此,我们极少看到成年人患多动症。即便身边有朋友活跃好动,我们也认为是性格使然。小孩子尤其是男生的调皮多动行为,我们可能是过度治疗了。  自闭症则要严重得多。儿童自闭症患
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的变化恰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很多教师徜徉其中,难免“乱花渐欲迷人眼”。事实上,再华丽的外衣,也不如让课堂教学回归教育的本质。  散中求聚。课程改革强调课堂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广泛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及独特的学习体验。但在这种“泛游”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课程资源的优化、筛选、整合、加工,放得开,还得收得拢。在课堂教学中,
对课堂教学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下面我结合平时对教学过程的探讨,来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在面对数学这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的时候,有时候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尤其是面对一些计算或者是靠公式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不会表现出太大的兴趣。这是由小学生的天性以及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造成的。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转变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向学生表明,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以及课堂的主人。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改革和创新,通过这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