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延长速度是肢体延长术的基本问题之一,其对延长肢局部血流量及延长区骨愈合质量有很大的影响。50只兔行左胫骨上干骺端截骨延长术,通过对延长肢局部血流量的测定、延长区X线、组织学检查及力学扭转测试,观察1mm/d、2mm/d和3mm/d(A、B、C三组)三种不同延长速度对延长肢局部血流量及骨再生修复过程的影响。结果提示,延长后A组血流量平均减少约5%,2小时后恢复正常;B组减少30%,恢复正常时间超过1
【机 构】
:
100081 北京,空军第四六六医院骨科,100081 北京,空军第四六六医院骨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长速度是肢体延长术的基本问题之一,其对延长肢局部血流量及延长区骨愈合质量有很大的影响。50只兔行左胫骨上干骺端截骨延长术,通过对延长肢局部血流量的测定、延长区X线、组织学检查及力学扭转测试,观察1mm/d、2mm/d和3mm/d(A、B、C三组)三种不同延长速度对延长肢局部血流量及骨再生修复过程的影响。结果提示,延长后A组血流量平均减少约5%,2小时后恢复正常;B组减少30%,恢复正常时间超过12小时;C组减少50%,延后24小时仍不能完全恢复正常水平。延长过程中,A组骨膜基本完整,新骨生成早、成熟快,膜内成骨与软骨成骨两种成骨方式同时存在;B组成骨方式类似A组,但新骨生成晚、成熟慢;C组骨膜断裂,X线片始终未见骨膜成骨影,组织学检查发现其成骨方式仅为软骨内成骨。B组与C组牵伸过程中,延长区内均见大片出血灶。作者认为,延长速度是决定延长肢局部血流量和骨愈合质量的关键因素。血管、骨膜及新生修复组织对1mm/d缓慢逐渐延长有很强的生物学适应能力,其低牵张力有利于各组织随骨延长同步增殖生长。
其他文献
为探讨腰椎间盘退变突出的原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对10个成人正常腰椎间盘和5个病理腰椎间盘的弹性蛋白水解产生的具有特征性的五肽VGVPG的量进行了测定,从而确定腰椎间盘内弹性蛋白的含量。结果显示:弹性蛋白仅占正常椎间盘干重的1.741%±0.247%,且其在椎间盘内分布极不均匀。病理性腰椎间盘弹性蛋白的含量仅占其干重的0.956%±0.492%,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减少(P<0.01),
本文报告3例罕见的新鲜性月骨、三角骨周围性腕骨轴向崩解症。该症是在腕的三个纵向功能解剖的基础上,遭受了以纵向为主兼有侧向偏斜的暴力而发生的。它的基本病变是月骨及三角骨与桡骨关系正常,而其余腕骨皆在其三个纵轴间发生崩解,致使患腕在结构上出现了严重紊乱。在这种复杂的病变中月骨和舟骨起着关键的作用,亦是腕骨轴向崩解的基础。本病在受伤机制、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方法上,均与月骨周围性脱位或创伤性腕骨轴向脱位有着
1982~1995年,应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成功的治疗了21例外伤后感染性胫骨骨不连,并对6例肢体短缩者重建了肢体长度。21例均采用骨外固定器行骨断端加压固定,所有病例均行腓骨截骨术。合并肢体短缩者6例于同期或二期行胫骨上或下干骺端截骨延长术,以达到肢体长度的均衡。虽有再骨折、针道感染、钢针松动等并发症,但所有骨不连最终均达到愈合,创面感染快速得到控制。骨愈合时间3~11个月,平均5个半月。肢体短缩
自1988年11月~1994年12月,应用复合式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89例。损伤原因为:摩托车撞击伤63例,机器牵拉伤21例,直接损伤5例。损伤类型为:上臂丛型47例,下臂丛型13例,全臂丛型29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周~6个月。神经移位方式主要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选用相应的移位方式。术后随访时间为1.5~6年。疗效最佳为膈神经移位,有效率达82.9%;其次为副神经,达66.7%;颈丛运动支
应用80-I型多功能外固定器跨踝关节超关节外固定治疗15例胫腓骨下段开放粉碎性骨折伴踝关节骨折或脱位,结合软组织处理,预后优良率达90%以上。本治疗方式解决了胫腓骨下段开放粉碎性骨折的固定困难,可使肢体恢复近正常长度,另外对踝关节起到弹性固定作用,有利于踝关节骨折、关节周围韧带损伤的功能重建。故作者认为该治疗方式是治疗伴有踝关节稳定系统破坏的胫腓骨下段开放粉碎性骨折的可采用的手段之一。
肱骨髁间骨折为少见、难治性骨折。在影响手术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手术入路是人们关注的方面之一。作者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肘后入路显露的方法治疗该骨折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31.2岁。按照AO/ASIF分类:C12例,C22例,C38例。其中包括开放骨折2例。10例经5~42个月随访(平均14个月),以Cassbaum方法评价,优4例,良4例,可1例,功能明显障碍1例,未见截骨面愈合障碍。作者
本文测量了104个正常足和15个外翻足正位X线片的第一、二跖骨长度。正常第一跖骨长度,男性平均59.4mm,女性平均55mm。第二跖骨长度,男性平均60.8mm,女性平均63.6mm。第二跖骨与第一跖骨长度差,男性平均9.1mm,女性平均8.4mm。差值在5mm以下者,男性为21%,女性为22%。外翻足第一跖骨长度,男性平均57.5mm,女性平均54.8mm。第二跖骨长度,男性平均66.5mm,女
髋臼旋转与转子间外翻联合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合并股骨头扁平畸形继发的中期髋骨关节炎6例(6髋)。年龄25~47岁(平均36.4岁)。男2例,女4例。均有半脱位和骨关节结构的变化,临床表现为行走疼痛和跛行。手术方法在二ノ宫旋转截骨术基础上进行部分改进。平均随访时间2.5年(14~42个月)。结果以Lack的改良Tönis标准评定,优4例,良2例。手术前后的形态变化对照X线片的Sharp角(示臼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62例未经化疗或放疗的原发骨肿瘤的石蜡包埋标本细胞核DNA进行了测定,其中3例为良性肿瘤或瘤样病变,33例为骨巨细胞瘤,26例为其他恶性骨肿瘤。结果表明,良性骨肿瘤与瘤样病变中未见异倍体,骨巨细胞瘤中DNA异倍体的发生率也很低,而其他恶性骨肿瘤中异倍体的发生率非常之高,故异倍体可作为恶性骨肿瘤的一个较特异的标志。且单个骨肿瘤在活检与大体标本、原发与复发肿瘤上表现了稳定的倍性,而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