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就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它不是简单的听话加上说话,而是双向互动的。它是一种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它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在语言交际学中,口语交际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除了语言及其伴随手段之外,还包括交际活动的参与者、交际动机、交际环境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口语交际教学突破了听说教学的狭隘框架,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发出一定意义的语音、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说出结构正确的句子,而且要指导学生较好地把握交际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能正确理解每一具体语境下的话语,说出正确、流利、得体的语言,较好地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多渠道、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贴近教学实际,挖掘文本中的交际因素
阅读课文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知识含量大,有丰富的口语训练内容。小学生受心理和知识能力的制约,交际的思路拓展不宽。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掘。在教学时,教师应创设供学生交际的机会,从指导学生认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交流,真正做到把口语交际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之中。
1.按要求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强化口语训练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师应作出相应的指导。对一些较长又有故事情节的课文,一般都要提供一些短语以及重要的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验再创造,这要求学生不一定要写得和课本一模一样;较短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相互说,互相补充说、这种训练,既达到巩固课文学习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交际的技能、技巧,强化了口语交际的训练。
2.根据结尾,想象续说故事。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是发明的雏形,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材中,许多课文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读完后,让读者感觉言尽而意未完。在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去发掘那些深含着的因素以用做口语交际训练的材料。如《狐狸和乌鸦》可设计这样的话题:同学们,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以后,心里会万分后悔,它会怎么说,又怎么做呢?以《乌鸦被骗以后》为题相互说一说。假如乌鸦又得到一块肉,还会受骗吗?以《乌鸦又得到一块肉》为题说一说。教材中类似的例子很多,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一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一边达到交际的目的。
3.抓住文本相关信息,寻求交际内容。
第一,寻求文本语言的生长点。文本语言的生长点是师生在文本中产生共思共鸣的地方。这些生长点不仅能使学生理解文本,更能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如苏教版第十二册《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中,皮埃尔的妻子受伤后,皮埃尔准备送妻子返回港口救治时,凭着自身经验,得知这一地方即将发生海难,皮埃尔的内心矛盾,可引导学生讨论:皮埃尔送回妻子再返回这里行不行?皮埃尔看着妻子生命垂危,心在抽搐,为什么妻子失去生命后反而变得格外平静等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同学的对话,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间的探究和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第二,寻求文本语言的联系点。文本语言联系点是文本中的语言因素与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及生活经验相关的地方,给学生以语言的体验。教师应善于抓住联系点来发展学生的语言。现行文本中的许多文章具有时代气息,在教学中,要利用文本中的联系点来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如苏教版第10册《第一次抱母亲中》中的一句话:“我抱着母亲坐在病床上,就像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这里教师可启发学生讨论:作者的母亲是怎样抱作者的?你还记得你的母亲是怎样抱你的吗?母亲流下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让同桌或分角色进行交际。学生在交际中不仅培养了交际能力,而且感悟到这泪水是感动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付出之后有了回报的泪水。作者只抱了一次母亲,母亲却如此激动、欣慰,母亲无数次抱过我们,对母亲的付出,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把自己要说的话想一想,互相交流。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情感的厚重。
第三,寻求文本的空白点。文本的空白点是在文本中有意留下的许多“不确定”与“空白”,这些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品评,把心放在文章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在空白处引发学生思考、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如苏教版第十二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这里可以抓住:游客登台阶时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有的“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而老人天天这样一级一级地扫,对此同学们想说些什么?“我”为何“倒抽了一口气”等等。文本中这样的空白很多,抓住这些空白进行口语交际,不仅使学生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在理解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二、贴近学生实际,挖掘活动中的交际因素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还小,生活经验缺乏,很多的教育教学都是基于活动之中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行为、情感和认知的参与,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每天早上的晨会课可以开展“我是小小的新闻员”,给每个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新鲜事,在班级进行交流;夕会课可以让学生交流一天的收获和感受。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更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每周一次的机会都要充分利用,每次可以确定一个主题,如“口语交际的作用”“今天我当家”“怎样和别人交往”“假如我是老师”……学生面对的是真实的问题、真实的情境,自然就能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并在相互接受与倾听中学会平等参与、真诚合作、共同成长。在交流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倾听、倾诉,平等、充分地交换意见,分享与交流学生的成果,让他们在口语交际,不仅可以提高交际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主动倾听、理解别人、求同存异、表述准确的技巧。
三、贴近学校实际,挖掘课程资源中的交际因素
新课程的实施,为口语交际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拓展课程内容,让学生广开思路和言路。例如,各科的主题实践活动、优美的校园环境、纷呈的文化景观、变幻的时事话题等非文字性的资源,都是学生口语交际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结合实际,与学生一起搜集本地人物风情、饮食文化、民风传说,一起关注国内外重要事件,然后一起交流,一起争论。在这一系列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感受了发现的欣喜、和谐的欢快。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又能逐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四、贴近生活实际,挖掘生活中的交际因素
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口语交际实践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语言交际,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发展学生的对白言语和独白言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技能,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以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上学前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形成,是家长辛勤劳动的成果。上学后,孩子有一半的时间在学校,一半的时间在家庭。家长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与否、参与与否,对学生影响极大。我们知道,儿童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儿童的智力发展是以口语训练为最佳途径。因此,家长应重视并参与对孩子的口语训练,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及时纠正孩子口语交际中的错误,让孩子说实话、说真话,文明礼礼、表达正确。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口语家庭作业。(1)汇报当天的学习情况,把每天在学校看到的、听到的最感兴趣的事,告诉爸爸妈妈。(2)双休日、节假日,让家长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时,把孩子的表现反馈给老师。(3)给远方的亲人打电话,向他介绍“六一”儿童节的盛况。(4)在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通过父母了解节日的来历,了解端午节时各地的风俗。这样,家长既可以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语言交际学中,口语交际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除了语言及其伴随手段之外,还包括交际活动的参与者、交际动机、交际环境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口语交际教学突破了听说教学的狭隘框架,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发出一定意义的语音、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说出结构正确的句子,而且要指导学生较好地把握交际过程中的诸多因素,能正确理解每一具体语境下的话语,说出正确、流利、得体的语言,较好地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多渠道、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贴近教学实际,挖掘文本中的交际因素
阅读课文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知识含量大,有丰富的口语训练内容。小学生受心理和知识能力的制约,交际的思路拓展不宽。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掘。在教学时,教师应创设供学生交际的机会,从指导学生认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交流,真正做到把口语交际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之中。
1.按要求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强化口语训练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师应作出相应的指导。对一些较长又有故事情节的课文,一般都要提供一些短语以及重要的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验再创造,这要求学生不一定要写得和课本一模一样;较短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相互说,互相补充说、这种训练,既达到巩固课文学习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交际的技能、技巧,强化了口语交际的训练。
2.根据结尾,想象续说故事。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是发明的雏形,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材中,许多课文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读完后,让读者感觉言尽而意未完。在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去发掘那些深含着的因素以用做口语交际训练的材料。如《狐狸和乌鸦》可设计这样的话题:同学们,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以后,心里会万分后悔,它会怎么说,又怎么做呢?以《乌鸦被骗以后》为题相互说一说。假如乌鸦又得到一块肉,还会受骗吗?以《乌鸦又得到一块肉》为题说一说。教材中类似的例子很多,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一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一边达到交际的目的。
3.抓住文本相关信息,寻求交际内容。
第一,寻求文本语言的生长点。文本语言的生长点是师生在文本中产生共思共鸣的地方。这些生长点不仅能使学生理解文本,更能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如苏教版第十二册《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中,皮埃尔的妻子受伤后,皮埃尔准备送妻子返回港口救治时,凭着自身经验,得知这一地方即将发生海难,皮埃尔的内心矛盾,可引导学生讨论:皮埃尔送回妻子再返回这里行不行?皮埃尔看着妻子生命垂危,心在抽搐,为什么妻子失去生命后反而变得格外平静等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同学的对话,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间的探究和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第二,寻求文本语言的联系点。文本语言联系点是文本中的语言因素与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及生活经验相关的地方,给学生以语言的体验。教师应善于抓住联系点来发展学生的语言。现行文本中的许多文章具有时代气息,在教学中,要利用文本中的联系点来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如苏教版第10册《第一次抱母亲中》中的一句话:“我抱着母亲坐在病床上,就像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这里教师可启发学生讨论:作者的母亲是怎样抱作者的?你还记得你的母亲是怎样抱你的吗?母亲流下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让同桌或分角色进行交际。学生在交际中不仅培养了交际能力,而且感悟到这泪水是感动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付出之后有了回报的泪水。作者只抱了一次母亲,母亲却如此激动、欣慰,母亲无数次抱过我们,对母亲的付出,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把自己要说的话想一想,互相交流。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情感的厚重。
第三,寻求文本的空白点。文本的空白点是在文本中有意留下的许多“不确定”与“空白”,这些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品评,把心放在文章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在空白处引发学生思考、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如苏教版第十二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这里可以抓住:游客登台阶时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有的“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而老人天天这样一级一级地扫,对此同学们想说些什么?“我”为何“倒抽了一口气”等等。文本中这样的空白很多,抓住这些空白进行口语交际,不仅使学生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在理解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二、贴近学生实际,挖掘活动中的交际因素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还小,生活经验缺乏,很多的教育教学都是基于活动之中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行为、情感和认知的参与,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每天早上的晨会课可以开展“我是小小的新闻员”,给每个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新鲜事,在班级进行交流;夕会课可以让学生交流一天的收获和感受。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更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每周一次的机会都要充分利用,每次可以确定一个主题,如“口语交际的作用”“今天我当家”“怎样和别人交往”“假如我是老师”……学生面对的是真实的问题、真实的情境,自然就能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并在相互接受与倾听中学会平等参与、真诚合作、共同成长。在交流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倾听、倾诉,平等、充分地交换意见,分享与交流学生的成果,让他们在口语交际,不仅可以提高交际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主动倾听、理解别人、求同存异、表述准确的技巧。
三、贴近学校实际,挖掘课程资源中的交际因素
新课程的实施,为口语交际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拓展课程内容,让学生广开思路和言路。例如,各科的主题实践活动、优美的校园环境、纷呈的文化景观、变幻的时事话题等非文字性的资源,都是学生口语交际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结合实际,与学生一起搜集本地人物风情、饮食文化、民风传说,一起关注国内外重要事件,然后一起交流,一起争论。在这一系列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感受了发现的欣喜、和谐的欢快。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又能逐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四、贴近生活实际,挖掘生活中的交际因素
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口语交际实践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语言交际,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发展学生的对白言语和独白言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技能,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以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上学前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形成,是家长辛勤劳动的成果。上学后,孩子有一半的时间在学校,一半的时间在家庭。家长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与否、参与与否,对学生影响极大。我们知道,儿童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儿童的智力发展是以口语训练为最佳途径。因此,家长应重视并参与对孩子的口语训练,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及时纠正孩子口语交际中的错误,让孩子说实话、说真话,文明礼礼、表达正确。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口语家庭作业。(1)汇报当天的学习情况,把每天在学校看到的、听到的最感兴趣的事,告诉爸爸妈妈。(2)双休日、节假日,让家长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时,把孩子的表现反馈给老师。(3)给远方的亲人打电话,向他介绍“六一”儿童节的盛况。(4)在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通过父母了解节日的来历,了解端午节时各地的风俗。这样,家长既可以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