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史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现状和发展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j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已经成为影视行业的一大热潮。名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对整个民族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越来越多的文学名著被搬上银幕,呈现在我们眼前,本文就我国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现状和发展进行叙述,对我国影视行业以及名著改编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名著影视的发展现状,并对我国名著改编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梳理,以期待为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性的思考。
  关键词:名著;改编;影视;银幕
  作者简介:韩帅(1991.5-),男,汉,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1
  名著改编剧的创作时至今日没有停歇。纵观影视发展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发现,上个世纪的改编作品尽管很少,但较高的质量是普遍呈现出的水平。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名著改编剧的数量众多,然而在某些方面却达不到当年的艺术高度。
  (一)名著影视存在的问题
  “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在我国影视发展史中,有着坚实而深厚的文学内涵以及独特的魅力,使广大观众在影视改编剧中重新体味名著,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中的释放。”不过,在名著的改编过程中,还存在着脱离原著、重娱轻教、审美低俗等一系列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
  1.脱离原著
  脱离原著是影视改编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有些时候,由于文学名著自身的原因,作为书籍出版、阅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是影视作品有其本身的独特性,在改编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原著进行反复修改,以求拍摄出高质量的作品。如何在对原著的修改中把握好一个度,是改编时最应该注意到的一个问题。为了拍摄的顺利进行,对原著稍作改动,删减情节,甚至增减人物,只要不改变原著的基本精神,原则上都是可以的。
  当然,也有严重脱离原著的影视作品。例如,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电影《大话西游》,是周星驰的一部经典喜剧作品,奠定了他后现代主义喜剧大师的地位。以喜剧作品来说,《大话西游》是成功的,它成功的推动了我国无厘头文化的发展。然而,对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来说,故事情节完全颠覆,改编的面目全非,是一次完全脱离原著,毫无原著精神与内涵的失败的影视改编。
  2.重娱轻教
  文学名著之所以与一般的小说不同,主要在于名著深刻的内涵,经过时间的考验经久不衰,带给人一定的启迪。而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名著改编剧已被过度的戏剧化,改编的过程中,添加了众多幽默、娱乐的因素,吸引观众的眼球,却忽视了文学名著最重要的作用。改编者只重视娱乐性,忽视了教育性,盲目迎合,使文学名著的精神内涵在银幕上得不到体现。
  3.审美低俗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通俗的东西容易被观众接受。而影视创作者误把“通俗”当做“低俗”,在改编剧中添加过多的低俗情节,降低名著的品位。人们常常认为,普通人欣赏不了高雅的艺术,为了使票房和收视率有所保障,就用低俗的观念改编名著。然而,这种方式是对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玷污,也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的降低。
  (二)我国名著影视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影視诞生之初就有了名著改编,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学名著被搬上银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学名著在视觉叙事上的不足,同时,文学名著也成就了影视改编剧的发展。在我国,名著改编的现象由来已久,四大名著以及鲁迅、老舍、莫言等文坛巨匠的作品,都曾先后被改编成影视剧。
  1.形成
  1958年,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剧,标志着中国电视剧的形成。那时候,我国电视剧刚刚起步,再加上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发展很不成熟。到了八十年代,电视剧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1981年,根据《水浒传》改编播出的《武松》,是我国第一部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后来,中央电视台又陆续完成了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剧,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也是这一时期拍摄出来的,我国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由此发展起来。
  2.发展
  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名著改编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改编的题材最开始主要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后来鲁迅、老舍等一些文坛巨匠的作品也各自被改编成影视剧。近年来,各类题材、各种时代、各式情节的文学作品,都纷纷登上银幕。打开电视机,随处可见的改编剧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前段时间的电视剧《红高粱》以及最近正在播出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名著改编剧成功的典范,大投资高水平以及声名远扬的收视率,在这个影视作品众多的时代,引领着一种风格、一种潮流。
  针对我国文学名著的影视作品在改编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认为重心应该放在该如何把握尊重原著的尺度上。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名著”即是“经典”,那么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群众中的影响之大,也就不言而喻了,而对于经典的拍摄,我们必须保有尊重的态度。但同时,“影视作品是一门艺术,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出于盈利方面的考虑,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难以把握,最后经常弄得不伦不类。我认为,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尊重的尺度难把握,但最起码应该做到不能“胡说八道”,否则只会贻笑大方,最后惨淡收场。
  在时代的发展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影视改编,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出新的改编作品,让广大观众在银幕上重新体味名著,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中的释放,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1]赵凤翔.名著的影视改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2]夏衍.杂谈改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3]金元浦,尹鸿.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 要:《海洋》是一部以环保为主题,拥有令人叹為观止、艳惊四座自然场面为载体的生态学纪录片。片子中法国导演雅克·贝汉与雅克·克鲁佐德深入用镜头记录下潜藏在海底的神秘亚特兰蒂斯世界。本文着重从故事性的角度对纪录片《海洋》进行解析。  关键词:纪录片《海洋》环保;故事性;景观电影  作者简介:李林美(1992-),女,山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在2012年上映的电影也是李安本人的代表作,影片通过少年派的奇妙旅行探讨了信仰、宗教、科学、人性等多方面的复杂关系。本文将从影片的多处入手让两者相互比较,讨论现实和幻想两方面并加以解析。  关键词:《少年PI的奇幻漂流》;幻想与现实;人性;自我  作者简介:胡荷馨(1995.7-),女,陕西汉中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师范
摘 要:伞头秧歌是一种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民歌和说唱文学等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主要流行于山西省吕梁市的离石、临县和柳林等,以及陕西省榆林市的佳县、吴堡、绥德等县,其中以临县最盛,故又称临县伞头秧歌。本文以临县伞头秧歌为代表,就临县伞头秧歌的表演形式和特色进行概述。  关键词:伞头秧歌;表演形式;特色  作者简介:李松(1991-),男,汉族,泰安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