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盆地豆野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a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豆野螟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技术,以期为豆野螟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豆野螟;发生规律;防治技术;南阳盆地
  中图分类号 S43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198-02
  
  豆野螟,学名豇豆螟,又名豇豆荚螟、豆荚野螟、蛀荚虫、大豆卷叶螟蛾等,属鳞翅目螟蛾科,为世界性害虫,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各省区均有分布,在南阳盆地俗称“抹花虫”。豆野螟为寡食性害虫,主要为害绿豆、大豆、小豆、豇豆、四季豆、豌豆、蚕豆等豆科作物[1]。在南阳地区,豆类作物主要以夏播为主,且种类繁多。随着近几年群众膳食结构的改善及绿豆推广力度的加大,绿豆面积也在呈扩大态势,但群众在生产中对豆野螟的防治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因防治不力造成大面积发生。豆野螟已经成为绿豆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产量和商品性,大发生年份可减产50%以上[2]。以鲜食为主的其他豆类豆荚受害后味苦,不堪食用或腐烂。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豆野螟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所关心的议题,也是广大豆农所头疼的事情。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探索,简要介绍了南阳地区豆野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1豆野螟的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3mm,翅展20~26mm。前翅黄褐色,从外缘向内具大、中、小透明斑各1块,有紫色闪光;后翅外缘深褐色,其余白色半透明,有3条棕色的波状纹。停驻时两翅水平展开。卵椭圆形、扁平、黄绿色,卵壳具网状纹,长约0.6mm。老熟幼虫体长13~15mm,黄绿色,头和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的前排各有黑褐色的毛片4个,后排有色斑2个,无刚毛。1~8腹节背面亦各有毛片6个,前4后2;臀板浅褐色,仅具毛片3个。蛹黄褐色,有臀棘8枚,末端向内卷曲。
  
  2发生规律
  
  2.1生活习性
  豆野螟成虫昼伏夜出,昼夜均可羽化,但以夜间为主。成虫具趋光性,白天常躲在荫蔽处,多在茂密的豆株叶背下,稍稍惊动迅速悄散,一般只飞出3~5m,傍晚出来活动,以19~21时最活跃,停息时前后翅平展。卵多散产,偶尔2~3粒产于一起,主要产在花瓣、花托、嫩荚和叶柄上,也可在花梗、幼茎上,未现蕾、开花时也可产卵于叶背的叶脉附近,常造成落蕾、落花、落荚、主茎枯心及叶片呈筛网状等现象,卵期2~3d。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首先蛀入花蕾取食雌雄蕊,造成蕾、花脱落。3龄后的幼虫能转荚为害,亦可以随落地花再转株为害,转株时间多于早、晚进行。幼虫为害荚、叶时多在两荚碰接处或在荚与花瓣、叶片及茎杆贴靠处蛀入,蛀孔呈圆形,蛀孔内外堆积有幼虫排出的绿色粪便,被害荚在雨后常导致腐烂。幼虫常在植株的中上部危害,在受到惊扰时会迅速吐丝下坠到地面逃离。老熟幼虫也常用此法在荫蔽处以细土、枯枝、落叶缀结土室,再在其中作茧化蛹。末代以老熟幼虫在表土隐蔽处或浅土层做蛹室结茧,以预蛹越冬[3]。
  
  2.2发生特点
  豆野螟在南阳盆地每年发生4~5代,第1代大约在6月中下旬出现,10月底终见,一般以7~8月的2、3代幼虫为害最严重。每代大约历时30d,在最适温度或盛发期内完成1个世代的历期仅需18~25d,所以世代重叠十分严重。豆野螟是喜高温潮湿的害虫,土壤湿度直接影响成虫羽化和出土。成虫豆野螟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7~31℃都能生长发育,但最适温为28~29℃,相对湿度为80%~85%。豆野螟发生的轻重与寄主生育期关系密切。若寄主整个开花结荚阶段处在幼虫发生高峰期内,则受害重,反之则轻。7~8月高温多雨,利于豆野螟成虫早发,绿豆、豇豆等作物的生育期也因温度偏高,提早进入开花结荚期,为豆野螟的早期虫源提供了良好的寄主条件。另外,豆野螟的发生为害轻重与绿豆等作物的品种或株型有很大的关系。豆荚表面光滑少毛、蔓性生長且为无序花序的品种发生较轻,直立生长、花蕾集中的品种发生较重。从同一花序长出的荚之间或荚与植株的其他部位不相接触者、花序梗长者、籽小荚短者受害较轻。豆野螟的发生与豆类作物的种植模式也有关系,间作套作的田块发生轻,单作的田块发生重。豆野螟的天敌有卵和幼虫的寄生蜂、寄生蝇等10余种,在8~9月,卵的被寄生率有时可达50%[4]。
  
  3防治技术
  
  3.1防治误区
  一是“前防后不防”,即在作物生长前期进行防治,后期坐等收获;二是“防上不防下”,在喷洒农药仅对上部的荚、叶进行喷洒,而忽视了地面的落花、落蕾;三是“防大不防小”,在防治时看到豆荚有豆后才开始用药,错过了防治适期,导致防效不佳;四是“轰炸式防治”,为求“干净彻底”不隔天连续喷洒农药,既造成了农药的浪费,又造成了作物的药害及药物残留超标。
  
  3.2防治的难点与重点
  豆野螟发生期、发生量与种群消长规律受播期、天气特征、寄主作物种类及生育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表现不同,因此很难确定具体的防治时间与次数。要控制豆野螟的发生和危害,主要是掌握好不同豆类作物的生育期,豆野螟的生活习性、发生特点及早代产卵孵化期,同时要采用综合防治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3.3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采用与水稻等非豆科作物轮作,收获后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并深翻土壤,开展与非豆科作物间作套种等方法可大大降低越冬代虫源数量。二是生物防治。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设置防虫网隔离,减少高毒农药的施用数量,保护和利用好豆野螟天敌,可大大减少田间虫口基数。三是化学防治。在防治中应做到“治早、治小、治巧”。豆科植物花期是最易受害的生育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为做到“治早”,在作物现蕾期或初花期就开始防治,施药时间宜在6~8时花瓣开放时进行,此时药液可以接触到虫体。豆野螟为蛀食性害虫,用药时按照“治花不治荚”的原则,应在豆野螟没有钻蛀果荚之前的低龄幼虫期用药,防治标准为百花(含蕾)有虫20头以上,百荚有虫5头以上。用药时喷洒重点部位是花蕾、花和嫩荚,落地的花荚也要喷到,连喷2~3次。施药间隔期视虫情而定,以绿豆为例,春播绿豆一般为7~10d,夏播绿豆为5~7d。可选用2.5%溴氰菊酯1 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1 000倍液、5%阿维菌素2 000倍液,最好交替使用不同的农药。鲜食的豆类在防治时要注意农药的安全期。有试验表明,病与虫综合防治效果也很好[3,4]。四是人工捉虫。对于面积较小的地块或开花集中的直立品种,在因天气或其他原因错过防治适期,导致药物防治效果不佳时,可采用人工捉虫的补救措施。
  
  4参考文献
  
  [1] 柯礼道,方菊莲,李志强.豆野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J].昆虫学报,1985(1):51-59.
  [2] 文礼章,肖新平,邓培云.豇豆荚螟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研究[J].昆虫知识,2000(5):274-278.
  [3] 李惠明,潘月华,赵康.豆野螟的发生规律与测报防治技术[J].长江蔬菜,1997(12):17-18.
  [4] 王琳,曾玲,陆永跃.豆野螟发生为害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昆虫天敌,2003(2):83-88.
  
其他文献
摘要草履蚧是城市园林重要害虫,给园林树木造成严重灾害。介绍了草履蚧的危害状况及生物学特性,总结了其防治方法,为今后草履蚧的研究与防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草履蚧;危害状况;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7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7-0200-01    草履蚧(Drosicha contrahens)又名桑虱,屬同翅目,珠蚧科,其分布和寄主范围广泛,分布
摘要 介绍了银杏、女贞、枇杷、杜仲、紫薇、合欢6种园林绿化中常见的中草药树种,以供今后园林绿化选择作参考。  关键词 园林绿化;中药材;树种  中图分类号 Q949.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166-01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园林绿化成为居民关心的大事。园林绿化中经常采用药用植物,其已成为城市生态和
摘要 传统袋栽香菇接种时气温较高,容易感染杂菌,为了有效解决污染问题,试验用一次性废筷子制作香菇枝条菌种。结果表明:用枝条菌种接种栽培袋,成品率平均为95.1%,比木屑菌种高20.0个百分点,发满期平均比木屑菌种早10 d左右。  关键词 废筷子;香菇;枝条菌种;食用菌  中图分类号 S646.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
摘要介绍了我国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紧迫性,指出土地流转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现存农地制度中制约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因素,进而提出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地规模经营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紧迫性;存在问题;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380-02    目前,由于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弱化及阶段性短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
摘要SSR是建立在PCR基础上的分子标记,具有多态性高、重复性好、共显性、操作简单等优点,已在棉花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综述了SSR标记的原理与特点,以及其在棉花遗传图谱构建、功能基因及QTLs定位分析、标记辅助育种、种质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展望了SSR分子标记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SSR;棉花;遗传育种  中图分类号 S562.0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
摘要景宁县林业资源丰富,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该县通过加快推进创业创新,大力推进绿化示范村和“兴林富民”工程建设,对走林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和林区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业创新;兴林富民;浙江景宁  中图分类号F3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8-0394-01    景宁畲族自治县特产丰富,惠明茶迄今已有1 100年的种
摘要随着城市发展和对树种科学的认识,城市园林树种选择成为生态绿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乡土树种补充城镇生态绿地,也成为当前园林探讨的课题。详细介绍了园林新品种红楠的特征特性,从育苗方法、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其苗木培育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红楠;育苗方法;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5-0194-02    红楠(Ma
摘要介绍了一起水貂肉毒梭菌病的诊治情况,从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等方面进行确诊,提出治疗措施。  关键词水貂肉毒梭菌病;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治疗措施  中图分类号S865.2 2;S858.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5-0374-01    2010年4月,山东省海阳市一水貂养殖场水貂出现发病症状。该场共饲养了水貂800只,饲喂自家配制的混合饲料,将小黄花
摘要 阐述了苹果矮化栽培的发展现状、常用砧木的种类、矮化砧木作用机理以及矮化砧苹果树的优缺点等方面内容,以促进苹果栽培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 苹果;矮化砧;矮化栽培  中图分类号 S6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113-01  1 矮化栽培的发展现状  矮化栽培,是利用国内、国外开发的矮化砧木栽培苹果的
摘要 总结杞柳栽培技术,包括扦插育苗、栽植、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利用等方面内容,以为杞柳在实际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杞柳;栽培技术;宁夏隆德  中图分类号 S564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159-01杞柳(Salix integra Linn)为杨柳科柳属落叶灌木,又称簸箕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