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缕逸风显真情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zk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主义诗人郑愁予在其语言精深的诗歌作品中多次塑造了“风”意象。个性化“风”的选用,渲染意境的同时也彰显了诗人的生命体验和价值观念。本文紧扣“风”意象的艺术表现技巧,进而探析郑愁予细腻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郑愁予诗歌 “风” 情感空间
  风,一种屡见不鲜的自然意象,在郑愁予的笔墨下被赋予多层象征义和感情寄托义。诗人挥毫下的“风”有的呈舒缓之姿,有的呈狂怒之态,这些“风”大多被拟人化,沾染诗人隐秘的内心情绪,透露诗人对于乡愁、爱情、离别等生活常態淡然与伤感的矛盾情思。其诗作中的“风”绝非简单的意象营造,郑愁予有意放大“风”的存在踪迹,为了让不平凡之“风”浮荡在诗作的字里行间。诗人如此谋篇布局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在无形间延伸了自身阴柔性格和淡淡悲情。郑愁予作为现代诗坛大家,其诸多诗歌作品成为中国诗歌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后来诗人的效仿模板。庄伟杰赞叹“其开拓的幽邃而深广的艺术天地,对当下华文诗歌应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资源”。接下来将简要从“风”意象来洞悉诗人多情的时代精神和诗歌的独特审美艺术。
  一、“风”与其他自然意象的交叉重叠
  “风”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飘扬洒脱抑或是忙中偷闲?设若郑愁予的单篇诗歌中仅有“风”一个意象,风来风去,风行风止,并不显得单调乏味。这简约的唯一客体“风”,不受任何制约,自由行动,可给诗歌保留一份清爽的尘世之雅,也同样有足够的气力为诗人提供抒情的场所。
  郑愁予深谙此道,他的大量诗作浓墨般地刻画“风”。诗人在特写“风”时,不忘给“风”附着修饰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独个意象的大量使用而引发读者审美疲劳。同时,具体形象的修饰词使得“风”意象延展了诗人的创作视野,深化了诗人的感性情怀。如“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错误》)中,相思难耐的闺阁女子苦等恋人却迟迟不闻归期、不见行踪,所以内心荒凉,感受不到明媚的春天,尽显惆怅、哀伤之情。此处之“风”本是春天的温暖之风,却毫无应有的温馨,反而徒增萧索,与“东风”的本意相悖。“风”意象的单独运用,显目地传达了诗中女子的哀伤、诗人内心的落寞。
  虽然“风”独自成景可以营造一番深远意境,但郑愁予的诗歌意象又妙在“风”与其他自然意象的交叉重叠。如果说,单个物象“风”带给人简朴、不羁之感。那么,多重自然意象与“风”的纠缠并列,则徒增诗作的时空组合之意,也更深层次地为诗人的情绪抒发浸染深长、绵延之感。多个自然意象的搭配运用可归因于郑愁予长期接触大自然的生活习惯。这是其丰富的生活阅历所造就的写作冲动,也是诗人感情在特定刺激下的勃发作用。纯粹的单个“风”意象有时难以把持住诗人的强大情丝,而多个自然意象的组合运用则是诗人感情发展至峰值时的自然喷发。当诗意大发的诗人将内心难以克制的情绪寄之与以“风”为代表的多个交叉的自然意象,其诗歌定会彰显出不一样的情感盛宴。郑愁予诗歌中的“风”大多与“云”“沙”“雨”“雾”“海”“星”“月”等自然物缠绕在一起,侧面体现诗人广博的自然知识和灵活的应用姿态。如《崖上》一作,“这里的/风是清的/月是冷的/流水淡得清明/当你悟到/隐隐地悟到/时间是由你无限的开始”中“风”“月”“流水”都是自然界常见的意象,此处刻意的意象连用,是诗人郑愁予诗情创作的信手拈来,也暗示其内心感慨生命自有定数、时光定会消逝的感情升华用意。
  郑愁予善用自然意象,其中以意象“风”的运用最为雕琢。有的诗歌单用“风”,意在使诗作简洁、醒目,表达诗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有的诗歌以“风”为首要元素,且联结其他多样的自然意象,意在营造诗歌的画面美感,延宕诗人情愫。
  二、“风”与诗歌具体的情感空间
  风,并不传达终结之意,风的存在带有无限徘徊之意。郑愁予诗歌中的“风”并没有消淡诗人的愁思,而是以潇洒的姿态控制着诗人情感,不让忧思逝去。诗人借“风”意象倾诉了爱而不得的故作淡然,自我游浪的孤寂和思乡的悲情。
  爱情,几乎是所有文人情调里的主角。郑愁予的爱情似风,始于自然,陷于急骤,止于回味。“哎/那时光/爱情的走过一如西风的走过”(《当西风走过》)时光长河中,印象最深的是那没有善果的爱情,明知青春时期的爱情如风般易逝,却仍苦苦追寻。诗人以“风”来比喻爱情,暗示了爱情的终不可得,显现了诗人少年说愁的形象。另外,诗人明知晓时光流逝、爱情虚无,却仍然乐于以此抒情,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少年情爱的信仰。
  游浪历程多似“风”般悠悠荡荡。自然界中的风,找不到它的出处,也无法侦查它的归所,它既不会为任何人停留,也不会为任何人离开,它只是悠闲地随着自己的本性,来来往往。郑愁予以“风”喻己,表现自己游浪而不知归处的现状。但是究其本质,诗人和“风”是不一样的。“风”大多时候是随着本性行动的,而诗人却在时代的波澜中无奈地任凭外力推进,四海为家。“风”意象不仅阐述了诗人的状态,也表露了愿如风般行动自如,不受外界自然干扰的纤小愿望。“意象是情感的物化形态,意象的创造,基于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深刻体验和强烈感受”。郑愁予自小随军人父亲辗转南北,经历了从大陆到台湾、从中国到美国两次大迁徙。辗转的生活背景注定了诗人要随着时代潮流和社会准则行事,诗人注定不能像“风”一样随心所欲。现实束缚着诗人,诗人只能任人宰割般地游浪、漂泊。诗人在《赋别》中写道:“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一笑/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认为自己的游浪就像风、雨、夜晚,是再自然不过之事,但后一句“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又真实地暴露了诗人内心的寂寞。诗人巧妙地在其诗作中诠释了“风”的独特意蕴,并以“风”来展现诗人独自游浪时的孤独。总之,诗人选择了游浪却难以纾解内心的寂寥,一如风儿俯临,独自游荡。
  郑愁予诗歌中除了借“风”表达爱情的离绪和游浪的孤独,还借“风”表达了浓浓的乡愁。古往今来,因为不同地方的“风”有不同的特点,即“风”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所以古人认为“风”可以代替自己回归故乡。梁德林曾言:“正因为各地的风有不同的特点,‘风’意象便经常出现在那些表现乡情的作品中。”郑愁予的大量诗作中,同样有借“风”来表达乡愁的诗句,这种以“风”写乡愁的用意,也暴露了诗人长久以来内心深处的遗憾和悲伤。1949年后,台湾长期处于与祖国大陆的隔绝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台湾文人乡愁题材的作品屡屡问世,郑愁予顺应潮流般,同样在其诗歌中表露思乡之苦及由此绵延出的不绝哀痛。“来自海上的风/说海的笑声太辽阔/我是来自海上的人/山是凝固的波浪/我底归心/不再涌动”(《山中书》)。诗人想要克制这难捱的乡愁,但是时常想起自己的出生地而又起乡思。又如《山居的日子》中“立于风吼的峰上/唱啊/这里不怕曲高和寡/展在头上的是诗人的家谱”,居于他乡不能忘记的唯有那血缘相连的家,诗人如此痛彻心扉地低吟,在“风”的渲染和深化下,触人心魂,直感身临其境。   诗人感情的喷发若不借助一定的物象,则会显得感情突发得无理可寻。“风”的借用,一方面是诗人郑愁予抽象感情的自然物化;另一方面,也是诗人系联“风”与自然景物共同创造出的意象,触发了内心隐忍的真情。“风”促发了诗人的诗性,催化了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另外,感慨时光、爱情,表露游浪之心,书写思乡等情感的诗歌中也串联着“风”意象,使得诗人在抒发这些感情的同时自始至终贯彻着淡淡的悲情和忧思,这份悲情在“风”的无意作用下,显得更加悠长。
  三、“风”意象的美感特征
  诗歌徘徊着各种各样的意象,其中渗透的多维意象提炼了诗歌的美感特征。郑愁予诗歌中“风”意象的时刻潜伏,给诗歌带来了巨大艺术成就和欣赏价值。“风”使得郑愁予诗歌中的主观情感和客观对象自然衔接,增强了诗歌的阴柔性和感性抒情,同时也为诗歌中多种自然意象的暗喻性和象征性描绘提供了可能。
  首先,丰富的意象增加了郑愁予诗歌的画意感。“意象使诗歌生命的鲜活感和空灵感得到产生与滋养”。在郑愁予诗歌中,意象需要为情感服务,情感也因为意象的存在而变得格外丰满。“风”将各种自然客体与诗人纠葛的情绪,如情愁、孤独、乡愁等联系起来,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效果,也减少了情感过分堆积的冗赘感,使得诗人情感的抒发有种巧夺天工之妙。
  其次,“风”在诗歌中的隐喻性和象征性增加了郑愁予诗歌的朦胧美感。郑愁予并没有将自己最细微、最真实的感情直接曝光,而是于以“风”为代表的一系列意象中逐步渗透出来,这带给郑愁予诗歌一种如蒙面纱、如处雾中的美感。《南海上空》中“在南海我们竟是一阵鸽/春风乃是哨音做的/远山覆于云荫”,这里的“风”运用比喻,刻画了诗人缓缓叙说情思的那份深思熟虑,给诗歌蒙上一层清雅的诗意美。
  紧接着,“风”意象给诗歌带来一种阴柔之美。郑愁予诗歌中大量“风”意象的运用,自然地加深了其诗歌中的阴柔之意。这种阴柔表现在语言、意境和情感等诸多方面。就其语言层面,“风”这一名词及其形容词性修饰语为了配合阴柔的整体画面,而渐染柔气;就其意境層面,“风”多与“雨”“雾”“星”等物搭配组合,增加了意象的柔质性,如《崖上》中“风是清的/月是冷的/流水淡得清明”,营造了一个有清风、冷月、流水的淡雅之景,由此阴柔之感溢于眼帘。就其感情层面,阴柔之景在阴柔的语言诉说中自然抒发的是阴柔之情。郑愁予的阴柔之情还表现在诗人抒情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淡淡忧伤,无论诗歌是抒发爱情、游浪、乡愁还是其他,诗歌的末句总是萦绕着无法避开的悲情,体现诗人内心的多愁善感。
  “风”在诗歌中营造的美感大抵可以概括为:“风”体现诗中画、画中诗的独具匠心,营造了诗意的氛围,增加诗歌意境的画面感;“风”在诗歌中刻意的隐喻和象征用法,增加了诗人无法明说的情感的深度;“风”从语言、意境、情感层面均展现了遮掩不住的阴柔性,体现了郑愁予独特的诗人才华。
  四、总结
  郑愁予的诗歌一直深受诗歌爱好者和诗歌研究者的青睐。郑愁予诗歌中糅杂着多种复杂的意象,这些意象无一例外地体现出诗人想要传达的或是无法开口的思想感情。其中,“风”以其运用的数量之多、深度之广,引发热议。郑愁予的诗歌作品中,有些“风”是单独撑起诗歌的情境,有些“风”连同其他自然意象深化诗人所思所想,但意象的不同应用姿态都有着相应的特殊艺术美感。郑愁予诗歌中“风”的运用或明晰或模糊地传达了诗人对爱情、对游浪生涯、对漂泊异乡的特殊情怀和独到见解。这些情感也在“风”的意象作用下,显得更为感人、真实,塑造了一位柔情满肠的诗人形象。最后,诗歌中“风”的巧妙应用,表现了诗歌的美感特征,带给读者心灵陶冶和渲染。郑愁予还将自己的灵魂灌入“风”中,在真情诉说自我情感的同时,不忘记述时代、社会之“风”,体现了现代派诗人的作风,对当代学界研读台湾现代派诗人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空间。郑愁予诗歌中的“风”凝聚了诗歌的主旨和意境,是诗人的情感结晶、灵魂浓缩,值得细细揣摩、学习。
  参考文献:
  [1]庄伟杰.郑愁予诗歌的当代性意义及其启示[J].华文文学,2010(2):26-29.
  [2]曹苇舫,吴晓.诗歌意象功能论[J].文学评论,2002(6):118-125.
  [3]梁德林.古代诗歌中的“风”意象[J].社会科学辑刊,1996(2):128-131.
  [4]邹建军.论诗歌意象的审美特性[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76-79.
  作者:陈婕涵,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对话性是巴赫金“复调理论”的核心内容,以“独白”“复调”“多声部”等为审美内涵和哲学价值的批评实践对小说文本研究具有重要作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作为运用对话理论的典范,囊括了作者、作品人物、读者以及社会语境等之间的多层次、多形式对话。重新审视巴赫金复调理论针对文本研究呈现出的参与性、开放性对话,可重构超越对话、人文审美的 “复调”世界。  关键词:对话性 复调理论 《罪与罚》  一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承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仍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它不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不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积极性的培养。从新课标的理念出发,阐述了在新一轮课改理论下,转变对教学方武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自主;合作;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强调接受学习、死机硬背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创
摘要 新课程环境下的农村中学写作教学,需要对写作的本质、对象、价值等重新加以审视,落实学生写作实践的主体地位,从社会进步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变革教学方式,进行多维度立体式教学,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 写作训练 农村中学写作教学 文体 以学为主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加上农村中学地处偏僻,教学条件较
作文教学改革应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为指导思想,坚持作文与做人并重,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因而,我们要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勇于更新因人因材施教之方法。   语言大师叶圣陶先生教导我们:“阅读和写作都足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好。”因此,作文指导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积累、认真市题、严于构思、编拟提纲、讲究文面、反复修改等良好的写作习惯。其次,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看,消费是发达国家和全球城市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第一动力。上海近几年来吸引综合消费的能力不断增强,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爱一座城市,需要多少理由?如果它不仅可以满足你买买买的欲望,更有极具内涵的购物文化。这样的理由,够不够?  日前,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提出,要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创造更加便利的购物消费环境,汇聚更加丰富的全球高端品牌,打造更有特色的知名商业商
摘 要:张大千一生几易画风,从青年时期的“清新俊逸”,到中年时的“瑰丽雄奇”和“苍深渊穆”,再到老年时的气质淳化、笔简墨淡。本文以张大千画风的变化为线,展现张大千画风变化与人生经历的发生和发展,试图说明在他的画风嬗变与人生经历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张大千 画风嬗变 人生经历 联系  张大千作为20世纪中国画历史中的辉煌人物,其画风在一生中几经嬗变,大致可分为30岁时的“清新俊逸”画风
记得,我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人教版)第95页的例4:“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出示“例4”时,漏抄了“圆形”二字,学生尝试做时,出现下面情景:  生:老师,这道题不能做,缺少条件,没说什么形状。  师:(无语沉思片刻后)请同学们停一下笔,会做这道题的举手。  这时,半数学生举起了手。  师:(对一名没举手的)你不会做吗?  生:我觉得这道题差一个条件,
时代在不断进步,教育也随之发生变化,观念也相应在不断更新,新课程改革的启动势在必行。在改革过程中应更关注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更应注重情感教育,可以说语文教学就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多年的教学使我感受到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确实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课程的具体设施者——中小学教师,应如何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内涵,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阔步走进新课程呢?目前,实验单位及教师已做了较好的探索,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下面我就“树立‘四种’意识,做到‘四个’转变”,浅谈如何走进新课程。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教学结果的质量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
摘要 指出农村秸秆利用中存在问题以及造成资源的浪费。合理利用可以提高效益,增加收益。  关键词 秸秆 问题 利用    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林专业的教育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高一级院校输送合格人才,将来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另一方面为农村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热爱本专业的农村科技带头人。我在教学中不仅圆满完成了教学内容,还有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户大多都是小户型,电饭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