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声唱法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已经有了上百年的时间,这段悠长的时间为我们国家的美声唱法发展带来了可能性,相关的从业者在发展本土美声唱法的同时,积极的借鉴了一部分外来的理念和知识,使得中国的美声唱法不断向前进步。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文艺百花园,使得我们国家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这篇文章就立足于美声唱法的特点,对其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为我们国家的美声唱法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之处。
关键词:美声唱法;发展过程;概论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不同,它无论是在发音位置还是在音色的调控上都别具一格,给人们带来了与众不同打破常规的对于美的享受,它对于音乐的诠释是灌注了演唱者的情感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唱法,更是人们对于爱情、国家、故乡等等事物的深沉爱意的外化体现。想要让美声唱法在我们国家落地生根获得新的发展,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况,有选择的借鉴国外的美声发展思路,从学习中获得新的发展契机,把美声唱法与中国的文化背景相结合。这项工作无疑是困难重重但又意义重大的。
一、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科学性,技法上主张打开喉咙,讲究声音的柔美、明亮,音质纯净,旋律音的连贯匀称而灵巧,装饰音的优雅精致,吐字清晰和良好的气息支持,声音具有穿透力。通过对歌唱者的声音位置、共鸣运用、气息控制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塑造出美好的歌声。而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响特色。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等于用我们的歌唱训练来制造我们的嗓音乐器。美声唱法所需要的歌唱乐器唱出来的歌声是有他特有的“味道”的[1]。
二、中国特色美声唱法的形成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我们在歌唱事业中有着自己的一套独有的民族唱法,而美声唱法在与中国的文化社会相结合的过程中,势必要与民族唱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为了实现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进步,几百年来无数的专家学者都在这条路上不懈努力着,他们也确实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在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的形成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外来的先进思想,与民族唱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对其他优美的唱腔进行了借鉴和参考,使得中国特色美声唱法集众家之所长,变成了一种极具代表性和中式美感的唱法。其发声的方法以及音色音域都在进行着全新的变动,除了具有其原有的浑厚、清晰、音量大以及字字句句声声入耳的优良特性,还兼顾了中国民族唱法众声音婉转、咬字清晰以及感情饱满的文化特质,这使得美声唱法更加具备了我们中国文化的气质和特征[2]。纵观美声在中国的整个发展历程,那些获得了成功的歌唱家的共通之处就是他们在美声唱法的演唱中唱出了自己的个人特征,无论是何种作品,无论是哪种情感都是如此。他们能够将所有的作品都深深的烙上属于自己的印记,在原有的曲调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理解,为听众带来更加优美更加具有欣赏意义的作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之所以能够出现这样一批又一批特色明显的歌唱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西方文艺特征,而是与民族唱法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之路,可以这样说,美声唱法起源于西方,但是在中国获得了全新的生机。
三、中国美声艺术的发展
(一)美声的发展历程
美声唱法在中国刚刚起步的阶段中,其最主要的题材和内容都是围绕着民族意识、民族情感等比较主旋律的中心点进行的。根据一些当时的歌曲作品和影像资料分析,那个阶段的美声唱法是具有比较自然比较原始的美感的。当时美声唱法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时间还不长,其得到的发展还不是很全面,与中国的本土唱腔的结合也不是很多。因此在那个阶段,美声唱法对中国本土的文艺形式带来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建国后,随着专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壮大,美声唱法步入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印象,在美聲唱法探索上走了一些弯路,由于对美声唱法理解上的差异,出现了咬字前、后的矛盾,影响了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前进的步伐,但此时期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融合己经有了初步的尝试,歌剧《江姐》就是美声、民族唱法相互借鉴的一个成功典范。而到了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文艺百花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涌现而出,美声唱法随着这股东风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一种更加科学更加便于演唱的发声手段应运而生并且直到今天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美声唱法和民族音乐的融合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特征明显,五十六个民族都具有着自身的文化特色。而其中的音乐发展也就自然多种多样,从演唱方式、情感表达到语言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说如果想要把这些各式各样的音乐形式进行统一和同化基本上是无法完成的任务。所以,美声唱法想要在中国获得长远的发展和持续的进步,就必须要与中国本土的文艺形式相结合,融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换句话来说,二者之间的结合不仅仅是为了美声的发展,对于中国本土原有的文艺形式而言也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的。二者之间的结合不仅仅是民族音乐和美声音乐分别的提升,更多的是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美声唱法在中国真正的站稳脚跟并受到认可。
四、结语
总而言之,美声唱法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几百年发展中,一直都是发展机遇和危机共存的,从不是一帆风顺但也一直在曲折中前进。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美声唱法也好通俗唱法也好,其存在的根本意义都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更加优美的文化享受。所以说,在当代中国,美声唱法之所以得到了如此迅速的发展并且取得了成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结合了中国文化,以为更多的人提供视听享受为宗旨。在今后的发展中,相信美声唱法在中国将会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作者简介:陈容,1993年生,女,学生,学士,研究方向:美声声乐。
参考文献
[1]周涵.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教学的融合[J].艺术品鉴,2016,(09):14-16.
关键词:美声唱法;发展过程;概论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不同,它无论是在发音位置还是在音色的调控上都别具一格,给人们带来了与众不同打破常规的对于美的享受,它对于音乐的诠释是灌注了演唱者的情感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唱法,更是人们对于爱情、国家、故乡等等事物的深沉爱意的外化体现。想要让美声唱法在我们国家落地生根获得新的发展,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况,有选择的借鉴国外的美声发展思路,从学习中获得新的发展契机,把美声唱法与中国的文化背景相结合。这项工作无疑是困难重重但又意义重大的。
一、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科学性,技法上主张打开喉咙,讲究声音的柔美、明亮,音质纯净,旋律音的连贯匀称而灵巧,装饰音的优雅精致,吐字清晰和良好的气息支持,声音具有穿透力。通过对歌唱者的声音位置、共鸣运用、气息控制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塑造出美好的歌声。而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响特色。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等于用我们的歌唱训练来制造我们的嗓音乐器。美声唱法所需要的歌唱乐器唱出来的歌声是有他特有的“味道”的[1]。
二、中国特色美声唱法的形成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我们在歌唱事业中有着自己的一套独有的民族唱法,而美声唱法在与中国的文化社会相结合的过程中,势必要与民族唱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为了实现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进步,几百年来无数的专家学者都在这条路上不懈努力着,他们也确实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在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的形成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外来的先进思想,与民族唱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对其他优美的唱腔进行了借鉴和参考,使得中国特色美声唱法集众家之所长,变成了一种极具代表性和中式美感的唱法。其发声的方法以及音色音域都在进行着全新的变动,除了具有其原有的浑厚、清晰、音量大以及字字句句声声入耳的优良特性,还兼顾了中国民族唱法众声音婉转、咬字清晰以及感情饱满的文化特质,这使得美声唱法更加具备了我们中国文化的气质和特征[2]。纵观美声在中国的整个发展历程,那些获得了成功的歌唱家的共通之处就是他们在美声唱法的演唱中唱出了自己的个人特征,无论是何种作品,无论是哪种情感都是如此。他们能够将所有的作品都深深的烙上属于自己的印记,在原有的曲调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理解,为听众带来更加优美更加具有欣赏意义的作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之所以能够出现这样一批又一批特色明显的歌唱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西方文艺特征,而是与民族唱法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之路,可以这样说,美声唱法起源于西方,但是在中国获得了全新的生机。
三、中国美声艺术的发展
(一)美声的发展历程
美声唱法在中国刚刚起步的阶段中,其最主要的题材和内容都是围绕着民族意识、民族情感等比较主旋律的中心点进行的。根据一些当时的歌曲作品和影像资料分析,那个阶段的美声唱法是具有比较自然比较原始的美感的。当时美声唱法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时间还不长,其得到的发展还不是很全面,与中国的本土唱腔的结合也不是很多。因此在那个阶段,美声唱法对中国本土的文艺形式带来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建国后,随着专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壮大,美声唱法步入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印象,在美聲唱法探索上走了一些弯路,由于对美声唱法理解上的差异,出现了咬字前、后的矛盾,影响了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前进的步伐,但此时期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融合己经有了初步的尝试,歌剧《江姐》就是美声、民族唱法相互借鉴的一个成功典范。而到了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文艺百花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涌现而出,美声唱法随着这股东风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一种更加科学更加便于演唱的发声手段应运而生并且直到今天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美声唱法和民族音乐的融合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特征明显,五十六个民族都具有着自身的文化特色。而其中的音乐发展也就自然多种多样,从演唱方式、情感表达到语言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说如果想要把这些各式各样的音乐形式进行统一和同化基本上是无法完成的任务。所以,美声唱法想要在中国获得长远的发展和持续的进步,就必须要与中国本土的文艺形式相结合,融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换句话来说,二者之间的结合不仅仅是为了美声的发展,对于中国本土原有的文艺形式而言也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的。二者之间的结合不仅仅是民族音乐和美声音乐分别的提升,更多的是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美声唱法在中国真正的站稳脚跟并受到认可。
四、结语
总而言之,美声唱法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几百年发展中,一直都是发展机遇和危机共存的,从不是一帆风顺但也一直在曲折中前进。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美声唱法也好通俗唱法也好,其存在的根本意义都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更加优美的文化享受。所以说,在当代中国,美声唱法之所以得到了如此迅速的发展并且取得了成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结合了中国文化,以为更多的人提供视听享受为宗旨。在今后的发展中,相信美声唱法在中国将会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作者简介:陈容,1993年生,女,学生,学士,研究方向:美声声乐。
参考文献
[1]周涵.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教学的融合[J].艺术品鉴,2016,(09):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