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高年级学生面临就业等纷繁复杂的矛盾心理,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入手,剖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要在大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并采取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加强创业教育、拓展校企联合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特点 就业教育
近几年,大学生身上发生的新的心理现象颇为引人注目,其中既有积极向上的因素,也有各种消极的因素。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当代大学生新的心理特点对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来说非常重要。
一、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积极向上的心理现象
第一,大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现在的大学生一般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社会安宁,多数家庭经济宽裕,除了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外,许多学生从小受到艺术等方面的熏陶。大众传媒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大学生,使他们视野开阔,对待新事物比较冷静平和,而思维则极为活跃。他们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周围的一切,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喜欢怀疑争论,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独立性和灵活性。
第二,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要求全面发展,不断学习。激烈的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大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参与竞争,并且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他们能刻苦钻研本专业知识,广泛涉猎其他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和创造性人才;此外,他们也注重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实践能力。近几年的考研热,正说明了大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克服种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第三,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现代意识,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主动培养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途径。大学生努力锻炼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勤工助学等途径实现部分的经济独立,及早、更好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再像以往大学生那样终日在大学“象牙塔”内生活学习,而是更加生活化、社会化、现代化。通过接触大量不同的人和事,大学生丰富了社会实践经验,培养了良好的分辨思考能力、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社会实践也就成了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四,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动,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国外先进管理理念传入中国,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打破“旧框框”,走出新路子,变就业为创业,希望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汗水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如今许多大学生或多方筹资贷款,或积极与国内外科技公司联系、合作以开办自己的公司,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令人忧虑的心理现象
第一,现在的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挫折容忍力不强。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家长普遍忽略对其子女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新生入学时家长陪送的现象正暴露了大学生自理能力起点低的现状。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又渴望独立,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于是,实际的生活自理能力低与渴望独立的迫切心理之间产生了矛盾。而且有的大学生从小就是家庭的“宝贝”,“自我中心意识”强烈,顺利、受宠成为他们的心理定势,一旦到了新的环境,面临生活能力的考验、人际关系的调整、学习竞争的压力,挫折感便猝然而生。这种现象在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中较为明显。
第二,学习上的功利主义和投机心理有所抬头,择业心态盲目浮躁。近年来,社会上的浮躁风气渐渐渗入大学校园,一方面,大学生们为就业需要,纷纷将目光转移至各种热门专业和实用技术。英语、计算机考级、考研、考托福、考公务员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使大学生活极其紧张繁忙,甚至还出现有的大学生为了考各类证书而荒废本专业学习的现象。另一方面,在面临就业找工作时,大学生多把目光集中在大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的大学生的心理期望过高,往往难以如愿,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挫折感;还有的学生就业时过于盲目急躁,草率签订就业协议,而后又轻率毁约。
第三,大学生对待两性关系的态度愈加开放。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价值观尤其是两性关系对大学生的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今大学生对在校期间谈恋爱现象越来越趋向宽容,但若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对爱情的纯洁性和奉献精神会产生质疑,以至于用非理性的态度对待两性关系。
第四,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够成熟,特殊消费增长过快。与前些年相比,当今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较为宽裕,生活费用比以往大学生有较大增长。而在正常消费支出中,大学生仍以经验性消费方式为主。如购买占正常消费比例较大的服饰时,大学生看中的往往是样式、风格等,而对其质量及实用性考虑不多。另外,除日常生活消费以外,大学生中又出现了一些特殊消费,主要是旅游消费、电脑消费、手机消费及恋爱消费。
第五,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不够正确,出现网络道德弱化问题。由于在网络上享有的广泛自由,加之缺乏社会舆论监督,导致传统伦理约束力弱化,助长了网上的道德无政府主义、道德相对主义,从而产生了网络道德危机问题。在具体现象上又表现为网瘾、网恋、黑客、网络犯罪和个人隐私得不到保护等。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人群,若不加以引导,将会很容易成为网络不良影响的主要受害者。
二、就业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1.就业教育的思路
第一,现行教育观念滞后,无法适应社会对创造性就业人才的需要。因为毕业生就业等现实原因,多数高校注重的仍是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心理等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多为被动解决学生已有的心理问题,而没有形成心理教育的科学完备的体系。
第二,教育环境优化工作不到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得不到有效遏制。随着高校进一步融入社会,与社会的接触愈加频繁,若再不着手对教育环境进行优化,给学生创造相对宁静和谐的学习环境,一些不良风气更会乘虚而入,污染学生的心灵。
第三,教学方法陈旧,与实践活动相脱离。一方面,高校心理教育方法仍大都为满堂灌或单调的你问我答,缺乏生动活泼的互动气氛,造成心理教育的乏味无力;另一方面,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没有产生良性互动,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2.就业教育的对策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发展性、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人才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高校心理学专业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实行群体指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指导与业余辅导相结合、学生指导与企业指导相结合、技巧指导与观念指导相结合,扎扎实实地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针对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的某些心理上的困惑,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使得大学生能客觀地认识所面临的困难,树立信心,从而顺利就业。
第三,改变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教育,大力提倡网络道德,改进心理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要从被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转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具备心理健康观和基本的自我保健方法;心理健康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注重教师的健康人格对学生的影响等等。在网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咨询,拓展服务对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果;对全体师生进行网络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对网络的认识,提倡个人自律,倡导网络道德。
第四,结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及时进行心理救助与治疗,形成心理健康保障的三级防护网;提倡全员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与互助机制。首先要强化就业指导功能,即加强对毕业生价值观、择业观的指导,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指导及就业心理的调适,帮助毕业生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高校的毕业生应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树立多元化多渠道就业的思想,在就业求职的征途上不断积累经验,抓住机遇,不断创新,树立创业意识,敬业爱岗,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第五,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高校责无旁贷的任务。在知识经济时代,用知识创业是新的模式,也是必然的趋势。在科学技术、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今天,现有的企业不可能永远站在技术与市场潮流的最前沿,也不可能穷尽一切新兴的商业领域。因此,优秀的学生完全有可能凭借自己的技术创新,通过周密的商业计划迈向创业成功之途。创新、创业教育,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
第六,积极拓展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就业机会。很多企业都希望或要求毕业生具有工作经验,或者对毕业生的课程设置不满意,这些企业也因此找不到合适的员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创造更多的实践基地和就业机会。第二,多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意见和见解,并充分重视起来,采纳合理的建议。学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这样就可以解决毕业生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相矛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杰.大学生擦鞋擦出亮丽人生.中国青年,2003,(12):38-39
[2]李永华.大学生活奢侈吗?—武汉高校大学生特殊消费情况调查.青年研究,2000,(6):29-31
[3]黄学规,金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翟振元.大学生就业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特点 就业教育
近几年,大学生身上发生的新的心理现象颇为引人注目,其中既有积极向上的因素,也有各种消极的因素。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当代大学生新的心理特点对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来说非常重要。
一、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积极向上的心理现象
第一,大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现在的大学生一般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社会安宁,多数家庭经济宽裕,除了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外,许多学生从小受到艺术等方面的熏陶。大众传媒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大学生,使他们视野开阔,对待新事物比较冷静平和,而思维则极为活跃。他们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周围的一切,不盲从、不迷信权威,喜欢怀疑争论,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独立性和灵活性。
第二,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要求全面发展,不断学习。激烈的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大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参与竞争,并且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他们能刻苦钻研本专业知识,广泛涉猎其他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和创造性人才;此外,他们也注重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实践能力。近几年的考研热,正说明了大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克服种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第三,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现代意识,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主动培养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途径。大学生努力锻炼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勤工助学等途径实现部分的经济独立,及早、更好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再像以往大学生那样终日在大学“象牙塔”内生活学习,而是更加生活化、社会化、现代化。通过接触大量不同的人和事,大学生丰富了社会实践经验,培养了良好的分辨思考能力、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社会实践也就成了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四,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动,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国外先进管理理念传入中国,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打破“旧框框”,走出新路子,变就业为创业,希望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汗水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如今许多大学生或多方筹资贷款,或积极与国内外科技公司联系、合作以开办自己的公司,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令人忧虑的心理现象
第一,现在的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挫折容忍力不强。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家长普遍忽略对其子女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新生入学时家长陪送的现象正暴露了大学生自理能力起点低的现状。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又渴望独立,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于是,实际的生活自理能力低与渴望独立的迫切心理之间产生了矛盾。而且有的大学生从小就是家庭的“宝贝”,“自我中心意识”强烈,顺利、受宠成为他们的心理定势,一旦到了新的环境,面临生活能力的考验、人际关系的调整、学习竞争的压力,挫折感便猝然而生。这种现象在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中较为明显。
第二,学习上的功利主义和投机心理有所抬头,择业心态盲目浮躁。近年来,社会上的浮躁风气渐渐渗入大学校园,一方面,大学生们为就业需要,纷纷将目光转移至各种热门专业和实用技术。英语、计算机考级、考研、考托福、考公务员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使大学生活极其紧张繁忙,甚至还出现有的大学生为了考各类证书而荒废本专业学习的现象。另一方面,在面临就业找工作时,大学生多把目光集中在大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的大学生的心理期望过高,往往难以如愿,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挫折感;还有的学生就业时过于盲目急躁,草率签订就业协议,而后又轻率毁约。
第三,大学生对待两性关系的态度愈加开放。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价值观尤其是两性关系对大学生的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今大学生对在校期间谈恋爱现象越来越趋向宽容,但若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对爱情的纯洁性和奉献精神会产生质疑,以至于用非理性的态度对待两性关系。
第四,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够成熟,特殊消费增长过快。与前些年相比,当今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较为宽裕,生活费用比以往大学生有较大增长。而在正常消费支出中,大学生仍以经验性消费方式为主。如购买占正常消费比例较大的服饰时,大学生看中的往往是样式、风格等,而对其质量及实用性考虑不多。另外,除日常生活消费以外,大学生中又出现了一些特殊消费,主要是旅游消费、电脑消费、手机消费及恋爱消费。
第五,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不够正确,出现网络道德弱化问题。由于在网络上享有的广泛自由,加之缺乏社会舆论监督,导致传统伦理约束力弱化,助长了网上的道德无政府主义、道德相对主义,从而产生了网络道德危机问题。在具体现象上又表现为网瘾、网恋、黑客、网络犯罪和个人隐私得不到保护等。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人群,若不加以引导,将会很容易成为网络不良影响的主要受害者。
二、就业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1.就业教育的思路
第一,现行教育观念滞后,无法适应社会对创造性就业人才的需要。因为毕业生就业等现实原因,多数高校注重的仍是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心理等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多为被动解决学生已有的心理问题,而没有形成心理教育的科学完备的体系。
第二,教育环境优化工作不到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得不到有效遏制。随着高校进一步融入社会,与社会的接触愈加频繁,若再不着手对教育环境进行优化,给学生创造相对宁静和谐的学习环境,一些不良风气更会乘虚而入,污染学生的心灵。
第三,教学方法陈旧,与实践活动相脱离。一方面,高校心理教育方法仍大都为满堂灌或单调的你问我答,缺乏生动活泼的互动气氛,造成心理教育的乏味无力;另一方面,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没有产生良性互动,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2.就业教育的对策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发展性、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人才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高校心理学专业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实行群体指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指导与业余辅导相结合、学生指导与企业指导相结合、技巧指导与观念指导相结合,扎扎实实地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针对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的某些心理上的困惑,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使得大学生能客觀地认识所面临的困难,树立信心,从而顺利就业。
第三,改变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教育,大力提倡网络道德,改进心理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要从被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转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具备心理健康观和基本的自我保健方法;心理健康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注重教师的健康人格对学生的影响等等。在网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咨询,拓展服务对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果;对全体师生进行网络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对网络的认识,提倡个人自律,倡导网络道德。
第四,结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及时进行心理救助与治疗,形成心理健康保障的三级防护网;提倡全员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与互助机制。首先要强化就业指导功能,即加强对毕业生价值观、择业观的指导,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指导及就业心理的调适,帮助毕业生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高校的毕业生应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树立多元化多渠道就业的思想,在就业求职的征途上不断积累经验,抓住机遇,不断创新,树立创业意识,敬业爱岗,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第五,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高校责无旁贷的任务。在知识经济时代,用知识创业是新的模式,也是必然的趋势。在科学技术、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今天,现有的企业不可能永远站在技术与市场潮流的最前沿,也不可能穷尽一切新兴的商业领域。因此,优秀的学生完全有可能凭借自己的技术创新,通过周密的商业计划迈向创业成功之途。创新、创业教育,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
第六,积极拓展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就业机会。很多企业都希望或要求毕业生具有工作经验,或者对毕业生的课程设置不满意,这些企业也因此找不到合适的员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创造更多的实践基地和就业机会。第二,多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意见和见解,并充分重视起来,采纳合理的建议。学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这样就可以解决毕业生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相矛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杰.大学生擦鞋擦出亮丽人生.中国青年,2003,(12):38-39
[2]李永华.大学生活奢侈吗?—武汉高校大学生特殊消费情况调查.青年研究,2000,(6):29-31
[3]黄学规,金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翟振元.大学生就业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