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2009年全球空前的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快速复苏之后,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出现一波三折态势,2011年复苏势头可能持续放缓。但在此过程中,中国因素对世界经济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7日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在保持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相对稳定的条件下,2011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位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预计可达10%左右。而随着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中国还将进一步释放内需,因而有望继续成为全球需求增长引擎,进而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两位专家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已经“从20年前可以忽略的程度发展到最近举重若轻的程度”,中国经济连续5年增长1%,就能拉动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增长0.40%。
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2011年复苏或继续放缓
自2008年以来,经历了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贸易大幅萎缩,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发达经济体在连续数个季度的经济负增长后,经济跌至谷底,发展中国家也受到波及。此后各国纷纷推出非常规措施“救市”,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部分新兴经济体迅速反弹,开始领跑世界经济复苏,美日欧随后走出衰退阴影。
进入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得以延续,但随即出现分化。新兴经济体复苏势头强劲,但普遍面临通胀压力。发达经济体则复苏乏力,主要表现在以下:
一方面是欧洲国家债务风险增添市场恐慌情绪,拖累经济复苏。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希腊、爱尔兰等欧洲国家榴继陷入主权债务风险。5月份,欧元区成员国和IMF联手对希腊启动救助机制,将在未来三年提供1100亿欧元贷款,但希腊债务危机截至目前仍难言终结。此后,爱尔兰又出现国家债务危机,并在11月28日接受了欧盟和IMF 850亿欧元的紧急援助。同样高负债的西班牙和意大利也受此影响,其10年期国债与德国同期国债间的收益率差分别在11月23目和11月30日飙升至欧元问世以来的高点。IMF称,欧洲公共债务问题将继续拖累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复苏,会导致全球经济增速大幅放缓。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无就业增长,失业率继续高企。今年11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较10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达到9.8%,而今年年初以来,美国非农业部门月度失业率从未低于9.5%。同时,欧盟10月份失业率高达10.1%,创下欧元区1999年成立以来的新高。日本10月份失业率为5.1%,比9月上升0.1个百分点。在经济前景仍不明朗并且经济复苏缺乏坚实基础的情况下,高失业率将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2011年,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将可能继续面临复苏颓势。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12月1日发布的《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认为,2010年中期开始的全球经济增速明显降低可能导致201 1年的增长更加缓慢。
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为世界经济提供四大助力
在世界经济坎坷不平的复苏道路上,中国不但率先复苏,保持了自身经济稳定增长,而且其庞大的市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利用宏观调控管理通胀预期等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助力。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助力一:中国稳定的经济增长提供世界经济复苏动力。在经历200g年“V”型经济走势之后,中国经济增长迅速恢复至危机前水平。联合国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20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将高达25%,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目前,在通胀预期增加、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下,中国已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抑制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今年4月份和9月份,中国先后出台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抑制过热的房地产市场。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十六条”,以在短期内稳定物价,有效防止通胀预期演化成恶性通货膨胀。这些措施都将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继续对世界经济复苏作出积极贡献。
助力二:中国市场规模庞大,中国进口增加带动了世界贸易复苏。中国经济增长为主要经济体和周边国家创造了大量需求,极大地增强了世界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头10个月,中国进口总额为1.1228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0.5%。今年上半年,中国占美国、日本、欧盟27国出口市场的份额分别为6.7%、18.9%和8.4%,同比增长35.7%、47.9%、42.1%。施耐德电气集团总裁赵国华称,危机期间,中国的订购合同为法国发挥了减震器的作用,未来几年中国将是法国企业的巨大市场。澳大利亚、中亚地区等国家也从中国需求获益良多。
助力三:中国对维持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中国积极帮助欧洲国家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在欧元区国家和IMF共同救助希腊的1100亿欧元计划中,中国作为成员国至少承担了30亿美元。2010年以来,中国不仅购买并持有希腊国债,还与希腊签订了20个合作协议和商业合同。其次,中国的宏观调控也使世界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在最近一段时期有所回落,资产泡沫也有所减少。
助力四:中国资本积极走向世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11月18日,通用汽车重返纽约证券交易所,其中中国市场和中国资本起到了显著的助推作用。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使通用成功保持了盈利状态。今年前11个月,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已经突破200万辆,占其世界总销量的比例超过13%。中国工商银行和汇金公司还作为承销商之一,帮助通用汽车公司上市。
中国经济保持稳定态势,或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目前,中国实体经济表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将继续助推全球经济复苏。
首先,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将继续贡献全球经济增长总量,提振全球经济复苏信心。中国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出台的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不仅使经济得到快速恢复,也坚实了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发改委表示,中国刺激经济的4万亿人民币主要流向了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工程以及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对实体经济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还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并带动消费。相较之下,美国在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之后,将向市场注入超过2.3万亿美元,这些资金多流向资本市场,加大了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而难以有效刺激美国自身的实体经济。
就世界范围来看,与美国、日本和欧盟相比,中国经济保持稳定的前景较为明朗。据联合国预计,2011年中国和印度仍将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的引擎。
其次,中国稳定和连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帮助抑制全球通胀风险。目前,新兴经济体的通胀风险增加,普遍面临“保增长”和“防通胀”两难。今年以来,从货币政策开始,中国逐渐释放刺激政策“退出”信号,既保持了经济增长,又逐步控制通胀预期。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稳定和连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的正面效应。12月3日,我国决定将2011年的货币政策转为“稳健”,这将有利于世界金融市场抑制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制造的大量流动性推高了全球油价、金价和股市,而中国逐步收紧的货币政策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些负面效应在全球的演化扩散。
最后,中国内需转型将带动全球消费需求增加。在外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刺激释放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中国经济的必然战略选择。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属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是中国首次改变“三驾马车”的优矧愤序,强调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偏高是制约未来中国内需增长的一大瓶颈。为此,五中全会提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旨在通过适当增加劳动者工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来加大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并减轻经济增长对投资、政府开支以及出口的依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私人投资及适当、稳定的居民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亚洲开发银行认为,中国的角色越来越像一个消费者,而不是一个装配工。芝加哥大学知名金融学教授、IMF前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姆·拉坚也认为,中国通过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有望在未来5至10年内和德国共同成为全球消费需求的引擎。
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7日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在保持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相对稳定的条件下,2011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位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预计可达10%左右。而随着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中国还将进一步释放内需,因而有望继续成为全球需求增长引擎,进而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两位专家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已经“从20年前可以忽略的程度发展到最近举重若轻的程度”,中国经济连续5年增长1%,就能拉动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增长0.40%。
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2011年复苏或继续放缓
自2008年以来,经历了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贸易大幅萎缩,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发达经济体在连续数个季度的经济负增长后,经济跌至谷底,发展中国家也受到波及。此后各国纷纷推出非常规措施“救市”,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部分新兴经济体迅速反弹,开始领跑世界经济复苏,美日欧随后走出衰退阴影。
进入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得以延续,但随即出现分化。新兴经济体复苏势头强劲,但普遍面临通胀压力。发达经济体则复苏乏力,主要表现在以下:
一方面是欧洲国家债务风险增添市场恐慌情绪,拖累经济复苏。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希腊、爱尔兰等欧洲国家榴继陷入主权债务风险。5月份,欧元区成员国和IMF联手对希腊启动救助机制,将在未来三年提供1100亿欧元贷款,但希腊债务危机截至目前仍难言终结。此后,爱尔兰又出现国家债务危机,并在11月28日接受了欧盟和IMF 850亿欧元的紧急援助。同样高负债的西班牙和意大利也受此影响,其10年期国债与德国同期国债间的收益率差分别在11月23目和11月30日飙升至欧元问世以来的高点。IMF称,欧洲公共债务问题将继续拖累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复苏,会导致全球经济增速大幅放缓。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无就业增长,失业率继续高企。今年11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较10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达到9.8%,而今年年初以来,美国非农业部门月度失业率从未低于9.5%。同时,欧盟10月份失业率高达10.1%,创下欧元区1999年成立以来的新高。日本10月份失业率为5.1%,比9月上升0.1个百分点。在经济前景仍不明朗并且经济复苏缺乏坚实基础的情况下,高失业率将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2011年,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将可能继续面临复苏颓势。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12月1日发布的《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认为,2010年中期开始的全球经济增速明显降低可能导致201 1年的增长更加缓慢。
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为世界经济提供四大助力
在世界经济坎坷不平的复苏道路上,中国不但率先复苏,保持了自身经济稳定增长,而且其庞大的市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利用宏观调控管理通胀预期等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助力。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助力一:中国稳定的经济增长提供世界经济复苏动力。在经历200g年“V”型经济走势之后,中国经济增长迅速恢复至危机前水平。联合国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20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将高达25%,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目前,在通胀预期增加、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下,中国已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抑制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今年4月份和9月份,中国先后出台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抑制过热的房地产市场。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十六条”,以在短期内稳定物价,有效防止通胀预期演化成恶性通货膨胀。这些措施都将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继续对世界经济复苏作出积极贡献。
助力二:中国市场规模庞大,中国进口增加带动了世界贸易复苏。中国经济增长为主要经济体和周边国家创造了大量需求,极大地增强了世界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头10个月,中国进口总额为1.1228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0.5%。今年上半年,中国占美国、日本、欧盟27国出口市场的份额分别为6.7%、18.9%和8.4%,同比增长35.7%、47.9%、42.1%。施耐德电气集团总裁赵国华称,危机期间,中国的订购合同为法国发挥了减震器的作用,未来几年中国将是法国企业的巨大市场。澳大利亚、中亚地区等国家也从中国需求获益良多。
助力三:中国对维持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中国积极帮助欧洲国家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在欧元区国家和IMF共同救助希腊的1100亿欧元计划中,中国作为成员国至少承担了30亿美元。2010年以来,中国不仅购买并持有希腊国债,还与希腊签订了20个合作协议和商业合同。其次,中国的宏观调控也使世界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在最近一段时期有所回落,资产泡沫也有所减少。
助力四:中国资本积极走向世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11月18日,通用汽车重返纽约证券交易所,其中中国市场和中国资本起到了显著的助推作用。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使通用成功保持了盈利状态。今年前11个月,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已经突破200万辆,占其世界总销量的比例超过13%。中国工商银行和汇金公司还作为承销商之一,帮助通用汽车公司上市。
中国经济保持稳定态势,或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目前,中国实体经济表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将继续助推全球经济复苏。
首先,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将继续贡献全球经济增长总量,提振全球经济复苏信心。中国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出台的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不仅使经济得到快速恢复,也坚实了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发改委表示,中国刺激经济的4万亿人民币主要流向了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工程以及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对实体经济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还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并带动消费。相较之下,美国在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之后,将向市场注入超过2.3万亿美元,这些资金多流向资本市场,加大了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而难以有效刺激美国自身的实体经济。
就世界范围来看,与美国、日本和欧盟相比,中国经济保持稳定的前景较为明朗。据联合国预计,2011年中国和印度仍将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的引擎。
其次,中国稳定和连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帮助抑制全球通胀风险。目前,新兴经济体的通胀风险增加,普遍面临“保增长”和“防通胀”两难。今年以来,从货币政策开始,中国逐渐释放刺激政策“退出”信号,既保持了经济增长,又逐步控制通胀预期。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稳定和连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的正面效应。12月3日,我国决定将2011年的货币政策转为“稳健”,这将有利于世界金融市场抑制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制造的大量流动性推高了全球油价、金价和股市,而中国逐步收紧的货币政策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些负面效应在全球的演化扩散。
最后,中国内需转型将带动全球消费需求增加。在外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刺激释放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中国经济的必然战略选择。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属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是中国首次改变“三驾马车”的优矧愤序,强调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偏高是制约未来中国内需增长的一大瓶颈。为此,五中全会提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旨在通过适当增加劳动者工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式,来加大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并减轻经济增长对投资、政府开支以及出口的依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私人投资及适当、稳定的居民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亚洲开发银行认为,中国的角色越来越像一个消费者,而不是一个装配工。芝加哥大学知名金融学教授、IMF前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姆·拉坚也认为,中国通过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有望在未来5至10年内和德国共同成为全球消费需求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