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地处北疆,气候冷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优质绿色畜产品的良好基础与比较优势。几年来,着眼于破解“三农问题”,加速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粮牧“主辅换位”战略,把畜牧业建设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进而实现全省农村经济的战略升级,为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小康社会创造基本条件。在这一重大战略方针指引下,黑龙江省畜牧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优化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构建县域经济强势产业,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一、始终把发展畜牧业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突破口的位置,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和扶持力度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俗称“北大仓”,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商品量均居国内各省前列。如何走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路子,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跨越,省委、省政府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精心谋划,确定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全面做活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农民增收这篇大文章,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和扶持力度。在促进奶业发展方面,省政府于2007年5月出台了《关于推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计划三年投资1.7亿元,用于8大奶业项目建设,具体包括奶牛良种补贴、全混日粮搅拌机(TMR)补贴、青黄贮(微贮)机械及菌剂购置补贴、生产性能测定、奶牛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主要疫病控制、奶业合作组织建设及奶牛养殖小区粪便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设。保护生猪生产方面,我们根据国家文件精神,除母猪补贴和政策性保险等国家统一的政策外,还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给予扶持,具体用于母猪补贴、母猪保险、种猪生产性能测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监测、畜牧业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完善基层服务体系方面,争取财政资金7000万元,对全省村级畜牧兽医服务站(室)进行了建设。通过抓基础、抓调整、抓科技、抓标准、抓服务、抓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使产业素质快速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值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28.1%上升到2006年的40%,全省共有10个市县牧业产值比重超过了50%,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始终把畜牧业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农区工业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轴产业的辐射和联动效应
当前,全省县域经济一直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0%左右,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落后,农村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产品“原”字号和农民增收渠道少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省委、省政府基于省情和经济发展规律,提出把大力发展畜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与实现农村城镇化、农区工业化的结合点,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通过畜产品加工业和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集约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龙江特色的农区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之路。基于这个发展思路,我们始终把畜牧业发展放在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特别是结构调整的大局中考虑,注重发挥畜牧业的联动功能,通过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形成的饲料-养殖-畜产品加工-产品运销服务产业链的逐步延长,既带动了基础性的种植业发展,也最有效、最直接地促进了农业内部结构的逐步优化;有力支撑了上游的饲料加工业、兽药疫苗、动物保健品及添加剂生产以及下游的乳肉蛋、皮毛绒、生物制药等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
三、始终把机制、体制与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原动力,持续提高产业的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
理顺体制、活化机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是支撑畜牧业发展的三大基石。几年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社会化服务为切入点,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投入支持,进一步加强了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我们制定下发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并完善兽医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与此同时,按照国务院和农业部关于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意见,在广大基层畜牧兽医站所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全面引入激励机制,形成了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注重发挥公益职能又能搞好经营服务的良好局面。组织制定《全省以动物防疫为主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利用三年时间(2004~2006年),投资7000万元,对全省940个乡(镇)、9168个村级畜牧兽医服务站(室)的防疫、检疫、监测、化验、诊断等仪器设备和防疫车进行新增和更新,对房舍进行维修改造,有效改善了基层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水平。同时,我们联合省财政每年投入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真正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始终把产业和产品安全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始终,有效规避生产经营和流通消费风险
多年来,我们始终紧紧把握产业发展与产业安全这两根主线,把疫病防控及投入品质量监管放在突出位置,并投入优势资源予以支持。在疫病防控上,我们通过实施“集中免疫行动”、“疫情监测行动”、“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养殖行为”和“强化检疫监管行动”等措施,达到强化养殖场(户)的疫病防控措施、规范动物防疫和检疫监督行为、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发生的目标。特别是在防治高致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工作中,坚持统一实施2~3次强制免疫会战,严格做到“五统一”和“五不漏”, 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使黑龙江省成为全国两个唯一没有发生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省份之一。
五、始终把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作为基本切入点,全力打造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业
目前,全省畜牧业已经步入由传统向现代、由粗放向规范、由分散向集约的现代产业转型阶段,如何通过转变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来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新的历史任务。为适应这一发展形势,我们组织制定了《关于加快质量效益型畜牧业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以推进“主辅换位”战略为主线,以推动“三农”为目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突出奶牛、肉牛、生猪三大主导品种,构建以一区两带为重点的优势产业带,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组织化和产业化的办法,来实现畜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这一意见的指导下,各地普遍加大了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业的建设力度,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截止2006年末,全省饲养大户和规模牧场可达到4万个,各类专业小区达到4000个,规模化饲养比重可由2000年的45%提高到65%以上。此外,我们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通过股份制、合作制办法创立养殖公司、青贮公司和专业化牧场、小区,有效推进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进程,迅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牧民收益水平。
六、始终把保障市场供给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步骤,着力推动乳肉产业北移进程
黑龙江是资源大省,也是畜产品外运大省,拥有完达山、伊利、蒙牛、光明、雀巢等64家乳品企业,牛奶制品的80%销往全国各地。目前,国人所饮用的每五杯牛奶中就有一杯来自黑龙江。黑龙江也是生猪外调大省,每年约60%的生猪以各种形式调出。多年来,我们始终把保障市场供给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步骤,利用资源优势,壮大奶牛、肉牛、生猪产业,推动产业向资源富集区转移,加快“南猪北移”、乳肉产业北移进程,支援国内市场,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着力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健康养殖,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在生产、经营各环节实现利益对接,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统一起来,建设以“一区两带”为主体的乳肉生产基地。
今后,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主动地把畜牧业发展融入“三农”工作之中,积极配合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通过加强宏观指导,不断增加投入,尽快完善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把以奶牛、肉牛、生猪为重点的优势品种做大做强,以便更好地承接全国畜牧业的产业转移,发挥好资源大省的潜力,进而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确保国家动物源性食品供给与消费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一、始终把发展畜牧业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突破口的位置,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和扶持力度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俗称“北大仓”,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商品量均居国内各省前列。如何走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路子,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跨越,省委、省政府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精心谋划,确定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全面做活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农民增收这篇大文章,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和扶持力度。在促进奶业发展方面,省政府于2007年5月出台了《关于推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计划三年投资1.7亿元,用于8大奶业项目建设,具体包括奶牛良种补贴、全混日粮搅拌机(TMR)补贴、青黄贮(微贮)机械及菌剂购置补贴、生产性能测定、奶牛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主要疫病控制、奶业合作组织建设及奶牛养殖小区粪便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设。保护生猪生产方面,我们根据国家文件精神,除母猪补贴和政策性保险等国家统一的政策外,还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给予扶持,具体用于母猪补贴、母猪保险、种猪生产性能测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监测、畜牧业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完善基层服务体系方面,争取财政资金7000万元,对全省村级畜牧兽医服务站(室)进行了建设。通过抓基础、抓调整、抓科技、抓标准、抓服务、抓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使产业素质快速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值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28.1%上升到2006年的40%,全省共有10个市县牧业产值比重超过了50%,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始终把畜牧业发展与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农区工业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轴产业的辐射和联动效应
当前,全省县域经济一直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0%左右,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落后,农村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产品“原”字号和农民增收渠道少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省委、省政府基于省情和经济发展规律,提出把大力发展畜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与实现农村城镇化、农区工业化的结合点,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通过畜产品加工业和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集约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龙江特色的农区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之路。基于这个发展思路,我们始终把畜牧业发展放在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特别是结构调整的大局中考虑,注重发挥畜牧业的联动功能,通过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形成的饲料-养殖-畜产品加工-产品运销服务产业链的逐步延长,既带动了基础性的种植业发展,也最有效、最直接地促进了农业内部结构的逐步优化;有力支撑了上游的饲料加工业、兽药疫苗、动物保健品及添加剂生产以及下游的乳肉蛋、皮毛绒、生物制药等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
三、始终把机制、体制与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原动力,持续提高产业的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
理顺体制、活化机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是支撑畜牧业发展的三大基石。几年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社会化服务为切入点,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投入支持,进一步加强了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我们制定下发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并完善兽医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与此同时,按照国务院和农业部关于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意见,在广大基层畜牧兽医站所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全面引入激励机制,形成了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注重发挥公益职能又能搞好经营服务的良好局面。组织制定《全省以动物防疫为主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利用三年时间(2004~2006年),投资7000万元,对全省940个乡(镇)、9168个村级畜牧兽医服务站(室)的防疫、检疫、监测、化验、诊断等仪器设备和防疫车进行新增和更新,对房舍进行维修改造,有效改善了基层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水平。同时,我们联合省财政每年投入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真正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始终把产业和产品安全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始终,有效规避生产经营和流通消费风险
多年来,我们始终紧紧把握产业发展与产业安全这两根主线,把疫病防控及投入品质量监管放在突出位置,并投入优势资源予以支持。在疫病防控上,我们通过实施“集中免疫行动”、“疫情监测行动”、“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养殖行为”和“强化检疫监管行动”等措施,达到强化养殖场(户)的疫病防控措施、规范动物防疫和检疫监督行为、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发生的目标。特别是在防治高致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工作中,坚持统一实施2~3次强制免疫会战,严格做到“五统一”和“五不漏”, 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使黑龙江省成为全国两个唯一没有发生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省份之一。
五、始终把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作为基本切入点,全力打造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业
目前,全省畜牧业已经步入由传统向现代、由粗放向规范、由分散向集约的现代产业转型阶段,如何通过转变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来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新的历史任务。为适应这一发展形势,我们组织制定了《关于加快质量效益型畜牧业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以推进“主辅换位”战略为主线,以推动“三农”为目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突出奶牛、肉牛、生猪三大主导品种,构建以一区两带为重点的优势产业带,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组织化和产业化的办法,来实现畜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这一意见的指导下,各地普遍加大了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业的建设力度,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截止2006年末,全省饲养大户和规模牧场可达到4万个,各类专业小区达到4000个,规模化饲养比重可由2000年的45%提高到65%以上。此外,我们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通过股份制、合作制办法创立养殖公司、青贮公司和专业化牧场、小区,有效推进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进程,迅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牧民收益水平。
六、始终把保障市场供给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步骤,着力推动乳肉产业北移进程
黑龙江是资源大省,也是畜产品外运大省,拥有完达山、伊利、蒙牛、光明、雀巢等64家乳品企业,牛奶制品的80%销往全国各地。目前,国人所饮用的每五杯牛奶中就有一杯来自黑龙江。黑龙江也是生猪外调大省,每年约60%的生猪以各种形式调出。多年来,我们始终把保障市场供给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步骤,利用资源优势,壮大奶牛、肉牛、生猪产业,推动产业向资源富集区转移,加快“南猪北移”、乳肉产业北移进程,支援国内市场,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着力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健康养殖,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在生产、经营各环节实现利益对接,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统一起来,建设以“一区两带”为主体的乳肉生产基地。
今后,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主动地把畜牧业发展融入“三农”工作之中,积极配合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通过加强宏观指导,不断增加投入,尽快完善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把以奶牛、肉牛、生猪为重点的优势品种做大做强,以便更好地承接全国畜牧业的产业转移,发挥好资源大省的潜力,进而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确保国家动物源性食品供给与消费安全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