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养猪生产中,如何提高仔猪成活率,增加经济收入是每个养殖户特别关心的问题。仔猪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有:死胎、弱仔、冻死、压死和仔猪黄白痢病。仔猪出生后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原来在母体内环境稳定,而出生后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此时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都又未发育完全,任何不利条件都可能使仔猪抵抗不住,发生疾病甚至死亡。仔猪出生后,由于其固有的生理特性,如管理不当易造成部分死亡,因此仔猪成活率的高低是一个猪场成败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困扰一些猪场技术人员的难题。本文就仔猪一些生理特性及发病原因探讨影响仔猪成活的因素。仔猪成活率直接反映了母猪繁殖力,同时也决定一个猪场经济效益的高低,所以要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首先要提高仔猪成活率,猪场管理者应当根据仔猪生理特点、饲养管理的特殊要求,积极采取科学的养猪技术,制定仔猪养育、护理措施,力求降低仔猪死亡率,促进养猪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猪仔;成活率;经济效益;技术
1.现状分析
近年来,仔猪养殖是老百姓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猪肉价的迅猛提高,政府又对农户母猪养殖大力扶持,仔猪养殖户又增加了510户。但一般母猪养殖都是散养,农户又缺乏科学的养殖方法,圈舍简陋原始,卫生状况及防病意识差等原因,仔猪死亡率很高,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因此,提高猪仔的成活率是迫在眉睫的。
猪仔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有:
(1)缺乏科学的养殖方法。
(2)圈舍简陋原始,卫生状况及防病意识差。
2.提高猪仔成活率的意义
在养猪生产中,提高仔猪成活率对,增加经济收入有直接影响,所以如何提高猪仔成活率是每个养殖户们特别关心的问题,这也是困扰一些猪场技术人员的难题。
3.怎样提高猪仔成活率
3.1构建规范化产房和仔培舍
根据规模化猪场生产母猪的数量,初步计算出每周母猪生产仔猪的数量,将其作为确定产房、保育舍大小的重要依据。为达到小范围全进全出的目的,在每个猪舍应当设置10~16张产床;将舍外排粪明沟改为“管道式”舍内暗沟,从而防止冬季排粪沟成为进风口,影响仔猪成活;在建设产房和保育舍时,应当运用“陡坡式”理念,增大产床和仔培床的地面坡度,保证地面光滑,避免床下留存尿或水,以维持舍内合理的湿度;在上猪过道与产床之间,预留约20cm的空隙,用于人工清粪,并力求降低水冲次数;确保床底与地面相距不小于40cm,以防止地面产生的湿气威胁仔猪成活。建立规范化产房和仔培舍,既有利于降低交叉感染率,又有利于控制舍内湿度,预防仔猪下痢[1]。
3.2严把仔猪初生关
仔猪初生是影响奶前成活率及其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正常仔猪初生重应达到1.5~1.6kg,为达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3.2.1种猪的选择
种猪选择是提高规模化猪场仔猪成活率首要重视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优良品种的公猪应当具备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瘦肉率高等特点,如约克公猪、长白公猪、大白猪等;优良品种的母猪应当具备泌乳力强、窝产仔多、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护仔性好、饲料报酬高等特点,如PIC猪、渝太Ⅰ系母猪等。做好种猪的选择工作能够确保母猪产下发育良好的仔猪。同时,猪场可以适当利用异质杂交的优势,以优化繁育群结构,防止体形较小的猪产出体质较弱的仔猪,并重点做好高龄种猪淘汰工作。
3.2.2强化怀孕母猪饲养管理
在母猪怀孕80d之后,应当饲喂哺乳母猪料,在饲料中加入多种营养,保证每日饲喂2次,饲料用量为2.5~2.7kg。饲料营养要求如下:消化能3200兆卡/kg,粗蛋白15%,赖氨酸≥0.9%,维生素A8000lu,维生素D2000lu,维生素E50mg,用于满足胎儿后期生长的正常营养摄取量;对母猪补充适当的青饲料,通过轮换运动减少其平卧时间,满足胎儿正常发育的要求[2];在母猪怀孕30~40d、80d时,采取肌注方式,注射1.0%的亚硒酸钠和VitE5mL,以确保胎儿快速发育和成长,使仔猪体质健壮.
3.2.3规范仔猪接生
对产房进行全面清洗,做好消毒工作。将临近7~10d分娩的母猪用清水洗净母体,再喷洒0.1%新洁尔灭溶液进行消毒后转入产房。母猪的分娩过程必须配备专人实施护理,待产下仔猪后,及时用毛巾将仔猪体表、鼻孔、口腔粘液擦拭干净,再将脐带剪断,最后将仔猪移至保温箱内[3]。
3.3加强初生仔猪养育工作
3.3.1做好保温防寒工作
在冬春季节出生的仔猪易受低温的影响而降低成活率,所以要特别注意冬春季节的防寒保暖工作,始终使分娩舍的温度维持在22℃,保温箱温度维持在28~32℃,并将电热板放置在保温箱底部。夏季,仔猪出生15d内使用低温档电热板。冬季,仔猪出生15d内使用高温档电热板,在15d后直至仔猪断奶前使用低温档。为延长电热板的使用寿命,可采取在电热板上铺设帆布或麻袋的措施[4]。
3.3.2吃好初乳
仔猪出生后,必须让其及早吃初乳,以获取身体生长所必备的营养。初乳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母源抗体等有益物质,可增强仔猪的免疫能力,提高仔猪胎粪排泄能力,促进仔猪消化道正常活动。由于母猪乳头的泌乳量各有不同,具有前多后少的特点,所以需要将弱小的仔猪置于前中部乳头,将强壮的仔猪置于后部乳头,从而确保全体仔猪均匀发育。每间隔1h对初生的仔猪进哺乳1次,3d后便可不控制仔猪出入保温箱的自由。
3.3.3仔猪补铁
由于母乳中含有极少量的铁,所以在哺乳期内应对仔猪进行补铁,每日约7mg,以防止仔猪患有缺铁性贫血,进而出现腹泻、食欲减退等病症。在仔猪出生3d时,可采取肌注的方式在其左侧大腿内侧注射1~1.5mL含铁制剂,并于10d时,在其后侧大腿内侧注射2mL含铁剂[5]。
3.3.4尽早补料
尽早对哺乳期仔猪进行补料,以满足仔猪生长对营养物质的高度需求,增加仔猪体重,促进仔猪形成健康的消化系统,预防下痢,同时也为仔猪顺利断乳奠定基础。在仔猪出生7d后,使用全价颗粒饲料进行饲喂,2~3/d次。在仔猪出生20d后,由于母猪泌乳量会明显下降,所以应当增加饲喂次数,每日4~6次。
3.3.5加强护理
在母猪生产和哺乳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母猪压死仔猪的状况。猪场工作人员应当强化仔猪出生头几天的看护管理,巡视母猪哺乳情况,禁止出现抢乳、串圈,以此消除母猪压死、踩死仔猪的隐患。
3.4做好仔猪断奶护理
首先,从产房将母猪,仔猪饲养3~5d在原来的圈子,然后进入幼儿园;其次,逐渐断奶仔猪断奶饲料用量,3个D掺杂20%乳猪饲料之前,同时限制哺乳的次数,断奶的60%~70%乳猪料的掺入,全部使用在断奶后3d转换猪饲料;再次,在幼儿园提高3~5个D,必须限制喂料量,使内部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使温度保持在22~26℃,在40%~60%的湿度控制。在幼儿园仔猪饲喂10~15D,阿维菌素驱除寄生虫仔猪,采用双甲脒乳剂对水喷雾群体排斥体外寄生虫
3.5重视疫病防治
3.5.1母猪产后护理
母猪产后易患阴道炎、乳腺炎、产褥热、子宫内膜炎、无乳综合症等疾病,对母猪和仔猪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规模化猪场必须重视母猪产后护理工作,时刻观察母猪体温、食欲、乳房以及阴道分泌物的变化,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进行对症治疗。(下转第302页)
(上接第244页)3.5.2防治关节肿大
当前,仔猪关节肿大已经成为高发态势的病患,严重影响了仔猪成活率的提高,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首先,应当加强母猪和仔猪链球菌、嗜血杆菌的防疫工作;其次,注意对产仔舍进行及时清理,以防止病菌滋生;再次,可选用消痛宁、头孢、林可霉素对患有关节肿大的仔猪进行治疗。
3.5.3防治腹泻
仔猪腹泻主要表现为腹泻,感染性腹泻,通常是由大肠杆菌引起,轮状病毒。预防仔猪腹泻的预防两种形式进行免疫接种和药物的方法;如果仔猪黄,白,应采取口服药物和注射药物治疗。
4.结论
长话短说,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增加规模猪场的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猪管理层应构建标准化产房和仔培舍,严格的生育习俗,加强对新生仔猪,断奶仔猪有良好的护理,注意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提高仔猪抗病力的成活率,减少养猪场的生产成本,实现经济目标。[科]
【参考文献】
[1]陈叁拾.提高仔猪成果率的主要技术措施.福建畜牧兽医,2005(2):67-70.
[2]王金柱.规模化猪场如何提高仔猪断奶前的成活率.黑龙江动物繁殖,2009(6):56-58.
[3]丁君辉,赵向红,杜茜茜等.浅谈提高仔猪成活率的营养措施.猪业科学,2010(9):23-25.
[4]姚晓东.关于提高规模化猪场保育猪成活率的措施.中国畜禽种业,2011(3):90-92.
[5]黄如渠,卢荣洲.规模化猪场提高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5(5):167-168.
【关键词】猪仔;成活率;经济效益;技术
1.现状分析
近年来,仔猪养殖是老百姓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猪肉价的迅猛提高,政府又对农户母猪养殖大力扶持,仔猪养殖户又增加了510户。但一般母猪养殖都是散养,农户又缺乏科学的养殖方法,圈舍简陋原始,卫生状况及防病意识差等原因,仔猪死亡率很高,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因此,提高猪仔的成活率是迫在眉睫的。
猪仔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有:
(1)缺乏科学的养殖方法。
(2)圈舍简陋原始,卫生状况及防病意识差。
2.提高猪仔成活率的意义
在养猪生产中,提高仔猪成活率对,增加经济收入有直接影响,所以如何提高猪仔成活率是每个养殖户们特别关心的问题,这也是困扰一些猪场技术人员的难题。
3.怎样提高猪仔成活率
3.1构建规范化产房和仔培舍
根据规模化猪场生产母猪的数量,初步计算出每周母猪生产仔猪的数量,将其作为确定产房、保育舍大小的重要依据。为达到小范围全进全出的目的,在每个猪舍应当设置10~16张产床;将舍外排粪明沟改为“管道式”舍内暗沟,从而防止冬季排粪沟成为进风口,影响仔猪成活;在建设产房和保育舍时,应当运用“陡坡式”理念,增大产床和仔培床的地面坡度,保证地面光滑,避免床下留存尿或水,以维持舍内合理的湿度;在上猪过道与产床之间,预留约20cm的空隙,用于人工清粪,并力求降低水冲次数;确保床底与地面相距不小于40cm,以防止地面产生的湿气威胁仔猪成活。建立规范化产房和仔培舍,既有利于降低交叉感染率,又有利于控制舍内湿度,预防仔猪下痢[1]。
3.2严把仔猪初生关
仔猪初生是影响奶前成活率及其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正常仔猪初生重应达到1.5~1.6kg,为达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3.2.1种猪的选择
种猪选择是提高规模化猪场仔猪成活率首要重视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优良品种的公猪应当具备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瘦肉率高等特点,如约克公猪、长白公猪、大白猪等;优良品种的母猪应当具备泌乳力强、窝产仔多、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护仔性好、饲料报酬高等特点,如PIC猪、渝太Ⅰ系母猪等。做好种猪的选择工作能够确保母猪产下发育良好的仔猪。同时,猪场可以适当利用异质杂交的优势,以优化繁育群结构,防止体形较小的猪产出体质较弱的仔猪,并重点做好高龄种猪淘汰工作。
3.2.2强化怀孕母猪饲养管理
在母猪怀孕80d之后,应当饲喂哺乳母猪料,在饲料中加入多种营养,保证每日饲喂2次,饲料用量为2.5~2.7kg。饲料营养要求如下:消化能3200兆卡/kg,粗蛋白15%,赖氨酸≥0.9%,维生素A8000lu,维生素D2000lu,维生素E50mg,用于满足胎儿后期生长的正常营养摄取量;对母猪补充适当的青饲料,通过轮换运动减少其平卧时间,满足胎儿正常发育的要求[2];在母猪怀孕30~40d、80d时,采取肌注方式,注射1.0%的亚硒酸钠和VitE5mL,以确保胎儿快速发育和成长,使仔猪体质健壮.
3.2.3规范仔猪接生
对产房进行全面清洗,做好消毒工作。将临近7~10d分娩的母猪用清水洗净母体,再喷洒0.1%新洁尔灭溶液进行消毒后转入产房。母猪的分娩过程必须配备专人实施护理,待产下仔猪后,及时用毛巾将仔猪体表、鼻孔、口腔粘液擦拭干净,再将脐带剪断,最后将仔猪移至保温箱内[3]。
3.3加强初生仔猪养育工作
3.3.1做好保温防寒工作
在冬春季节出生的仔猪易受低温的影响而降低成活率,所以要特别注意冬春季节的防寒保暖工作,始终使分娩舍的温度维持在22℃,保温箱温度维持在28~32℃,并将电热板放置在保温箱底部。夏季,仔猪出生15d内使用低温档电热板。冬季,仔猪出生15d内使用高温档电热板,在15d后直至仔猪断奶前使用低温档。为延长电热板的使用寿命,可采取在电热板上铺设帆布或麻袋的措施[4]。
3.3.2吃好初乳
仔猪出生后,必须让其及早吃初乳,以获取身体生长所必备的营养。初乳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母源抗体等有益物质,可增强仔猪的免疫能力,提高仔猪胎粪排泄能力,促进仔猪消化道正常活动。由于母猪乳头的泌乳量各有不同,具有前多后少的特点,所以需要将弱小的仔猪置于前中部乳头,将强壮的仔猪置于后部乳头,从而确保全体仔猪均匀发育。每间隔1h对初生的仔猪进哺乳1次,3d后便可不控制仔猪出入保温箱的自由。
3.3.3仔猪补铁
由于母乳中含有极少量的铁,所以在哺乳期内应对仔猪进行补铁,每日约7mg,以防止仔猪患有缺铁性贫血,进而出现腹泻、食欲减退等病症。在仔猪出生3d时,可采取肌注的方式在其左侧大腿内侧注射1~1.5mL含铁制剂,并于10d时,在其后侧大腿内侧注射2mL含铁剂[5]。
3.3.4尽早补料
尽早对哺乳期仔猪进行补料,以满足仔猪生长对营养物质的高度需求,增加仔猪体重,促进仔猪形成健康的消化系统,预防下痢,同时也为仔猪顺利断乳奠定基础。在仔猪出生7d后,使用全价颗粒饲料进行饲喂,2~3/d次。在仔猪出生20d后,由于母猪泌乳量会明显下降,所以应当增加饲喂次数,每日4~6次。
3.3.5加强护理
在母猪生产和哺乳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母猪压死仔猪的状况。猪场工作人员应当强化仔猪出生头几天的看护管理,巡视母猪哺乳情况,禁止出现抢乳、串圈,以此消除母猪压死、踩死仔猪的隐患。
3.4做好仔猪断奶护理
首先,从产房将母猪,仔猪饲养3~5d在原来的圈子,然后进入幼儿园;其次,逐渐断奶仔猪断奶饲料用量,3个D掺杂20%乳猪饲料之前,同时限制哺乳的次数,断奶的60%~70%乳猪料的掺入,全部使用在断奶后3d转换猪饲料;再次,在幼儿园提高3~5个D,必须限制喂料量,使内部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使温度保持在22~26℃,在40%~60%的湿度控制。在幼儿园仔猪饲喂10~15D,阿维菌素驱除寄生虫仔猪,采用双甲脒乳剂对水喷雾群体排斥体外寄生虫
3.5重视疫病防治
3.5.1母猪产后护理
母猪产后易患阴道炎、乳腺炎、产褥热、子宫内膜炎、无乳综合症等疾病,对母猪和仔猪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规模化猪场必须重视母猪产后护理工作,时刻观察母猪体温、食欲、乳房以及阴道分泌物的变化,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进行对症治疗。(下转第302页)
(上接第244页)3.5.2防治关节肿大
当前,仔猪关节肿大已经成为高发态势的病患,严重影响了仔猪成活率的提高,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首先,应当加强母猪和仔猪链球菌、嗜血杆菌的防疫工作;其次,注意对产仔舍进行及时清理,以防止病菌滋生;再次,可选用消痛宁、头孢、林可霉素对患有关节肿大的仔猪进行治疗。
3.5.3防治腹泻
仔猪腹泻主要表现为腹泻,感染性腹泻,通常是由大肠杆菌引起,轮状病毒。预防仔猪腹泻的预防两种形式进行免疫接种和药物的方法;如果仔猪黄,白,应采取口服药物和注射药物治疗。
4.结论
长话短说,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增加规模猪场的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猪管理层应构建标准化产房和仔培舍,严格的生育习俗,加强对新生仔猪,断奶仔猪有良好的护理,注意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提高仔猪抗病力的成活率,减少养猪场的生产成本,实现经济目标。[科]
【参考文献】
[1]陈叁拾.提高仔猪成果率的主要技术措施.福建畜牧兽医,2005(2):67-70.
[2]王金柱.规模化猪场如何提高仔猪断奶前的成活率.黑龙江动物繁殖,2009(6):56-58.
[3]丁君辉,赵向红,杜茜茜等.浅谈提高仔猪成活率的营养措施.猪业科学,2010(9):23-25.
[4]姚晓东.关于提高规模化猪场保育猪成活率的措施.中国畜禽种业,2011(3):90-92.
[5]黄如渠,卢荣洲.规模化猪场提高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5(5):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