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有效猜想培养猜想能力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680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猜想与假设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发展趋势或本质规律进行归纳、判断的思维过程.大胆猜想与假设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以宽厚的知识积累和实践操作为基础.教师通过多角度的提问,引导学生多向思维而提出猜想与假设,其结果是否科学合理需要靠实验来进一步验证.
  1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猜想假设
  猜想结果的未知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并不排斥对猜想结果的追根溯源,从物理学史上看,任何一个大胆预言或最新理论提出时都有一定的依据.由于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来提出猜想.
  例如,猜想“电流通过电热器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引导学生根据“电暖器只有在通电时才发热和通电时电阻丝热得发红而铜导线却几乎不发热”的现象,从而让学生提出“电流通过电热器时产生的热量是否与电流、电阻有关”的猜想.
  再如,猜想“运动的小球从斜面底端冲上斜面的最大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引导学生回忆骑自行车上坡时的情景,要用力蹬几下来加快车速或减少自行车的载重量,从而让学生提出“运动的小球冲上斜面的最大距离可能与速度、质量有关”的猜想.
  显然,这两个物理问题的猜想与假设都是基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而提出的.教师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猜想结果,都应追问学生猜想的依据是什么?通过追溯学生猜想的来源,发现学生思维的轨迹,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想象、判断、推理.
  2引导学生依据实验现象猜想假设
  当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出一些体验性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猜想,以期提升猜想活动的有效性、针对性和正确性,推动科学探究的顺利进行.
  例如,学生在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将挂在测力计下的金属块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到测力计示数明显减小之现象,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作用.然后再让各学习小组进行两个实验:
  (1)将盖上盖子的空饮料瓶放入盛有适量水的水槽中,缓缓向下压,直至饮料瓶浸没在水中,感觉浮力在逐渐增大,从这一状态继续向下压直至水槽的底部,感觉浮力不再变化.
  (2)将鸡蛋放入空烧杯中,向烧杯中加水,鸡蛋不上浮,逐渐向水中加盐,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鸡蛋会慢慢上浮.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而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种猜想,就是建立在学生对浮力概念及浮力变化的原因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感受和观察的实验现象来猜想.在此基础上的猜想就是有根据的猜想.相反,如果没有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去做铺垫而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去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此时对浮力大小还没有形成正确认识,学生此时对其的猜想是没有根据的,其结论也是不可靠的.
  3引导学生用类比、迁移法猜想假设
  在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学生从未接触过,没有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也无法用实验来体验.对于这种知识,教师如果直奔主题,学生很难接受.如若引导学生运用类比、迁移方法,则可以给学生造就“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地.
  例如,在进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教师可先设计这样的问题:水流通过水管时,水管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水流顺利通过?学生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提出:水管要尽可能短、粗、内部要光滑,水流才能顺利通过.进而再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水流是否顺利通过与水管的长度、横截面积、水管本身状况有关.然后,将电流类比水流,导体类比水管,让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讨论后自然会形成猜想: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导体本身状况(材料)有关.通过这样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类比猜想,这不仅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会促使学生从整体出发产生接近于正确结论的猜想.
  4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去猜想假设
  开放的猜想活动生成的猜想结果也必然是开放的,对学生的每一个猜想结果都进行实验验证,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在猜想假设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预先设计好多角度提问来启发学生,适时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从猜想依据是否科学合理、猜想结果是否切合实际等方面进行讨论.或者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推理、演绎,排除不符合实际的猜想.
  例如,在探究“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知道调光灯是调节电灯的电流来改变亮度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散思考,提出自己设计调光灯需要解决的问题.调光灯两端的电压究竟多大是合适的?当电灯由暗变亮的过程中,电流是如何变化的?电流、电压、电阻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等等.然后,教师再一次启发:这里的电流、电压、电阻都是可以测量的物理量,那么,电流、电压、电阻是否存在定量关系?这样,在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上述问题并进行充分讨论的前提下,学生就容易生发出有意义的猜想.
  电流的变化可能跟电压有关,还可能与电阻有关;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等猜想,就是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的.“设计调光灯”这一课题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实践,提出的问题本身又很发散,易于引导学生形成预期的假设与猜想.相反,如果没有问题做铺垫而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去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有怎样的关系?学生此时对这三个物理量还没有较深层次的认识,也很难提出上述猜想,更不可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方向和目标,这样将会出现探究的盲目性.
  总之,猜想作为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正如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不断设法创设不同的途径引导学生猜想,要十分尊重学生的猜想,努力促进学生养成敢猜想、乐假设的意识,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猜想能力,让每位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其他文献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提出已多年了,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还屡见不鲜.课堂成了老师的舞台,而学生则成了听众.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比较低.那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
高考是国家为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大学深造的重要考试,自主招生考试是重点高校对顶尖学生进行区分选拔的测试,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研究近年高考和自主招生试题,可以发现,有些试题形同质异.研究二者其异同,不但可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还有利于提高解题能力,高考取得优异成绩.  典例1(2013年山东)如图1所示,一质量m=0.4 kg的小物块,以v0=2 m/s的初速度,在与斜面成某一夹角的拉力F作
恩格斯曾说:“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行为,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物理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一种需要.  1学习动机概念的界定及作用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内驱力是指有机体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
书面表达主要考查考生用英语以书面的形式来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关于对考生写作的五级要求是: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信件等;能使用常用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纵观全国各省市中考书面表达试题,其考查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选词题;②造句题;③段落表达题;④整篇、段文表达。无论哪种测试题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传播知识信息的载体,也是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尤其是思想性教育性较强的政治课,教师的语言艺术对教学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rn教师讲课既然主要靠语言
【小考文题】rn虽然现代社会通讯很发达,电话、网络方便快捷,但是,这些方式依然无法取代书信的魅力,那就试着写一封信吧。请以“写给——的信”为题目作文,不少于400字。
1. ——You are always talking about your pet dog. What’s it like?   ——____.  A. It likes meat B. It’s three years old   C. It’s small and white D. It likes playing with me  解析:考查询问外貌的句型。“What+be动词+主语+li
“drink”?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期刊
静电场一章知识点多,学生要掌握理解的概念和规律多;涉及到高一必修1和必修2 的知识多;运用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多.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一些习题的解答需要一些特定的思维方法,才能完满地解决.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归纳整理这些方法,既能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也能培养学生构建正确的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树立正确的物理思想.  1微元法  微元法的核心思想就是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要求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积极状态,让学生真正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学习中不断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