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想政治教学相较其他学科的更大价值在于德育价值,即德育不仅是教育的首要目标,而且是“以人为本”教学模式、提高人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正是因为德育价值有这么重大的意义,所以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诸多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进而外化为行为,成为具有高尚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价值 德育价值 “学会做人”
价值作为一种哲学话语体系,是人类用于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及其人类自身一种特有的哲学思维方式、理论视野和解释原则,是关于客观世界对人类社会及人的发展作用、功能、意义的追问和思考。教学价值观,是指教学活动和教学主体需要的关系,即教学活动应该满足教学主体的几方面需要。教学价值观以无形的力量参与着人们的教学活动,影响着人们的教学行为,从理论上探讨教学的功能,提高人们的理性与自觉程度,主动、合理地把握和利用这些功能,发挥教学的实践价值。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价值的内涵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主体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相一致、相结合、相接近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纵向的角度分,可以分为社会价值、集体价值;按横向的角度分,可以分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按价值的发展过程分,可以分为现实价值、潜在价值,等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呈现出有序与无序的矛盾统一,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市场经济“赚钱才是硬道理”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和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高职学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阅历不够丰富,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很容易被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所迷惑。而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缺乏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漠不关心,从情感上缺乏对我国党中央的政治理念的归属感。
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就是完成教学目的,最终完成育人任务的主要途径,而在诸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人做人”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大价值。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德育价值的重大意义
(一)“学会做人”是制定“以人为本”教学模式的需要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稳定、典型的教学结构框架或活动程序。传统教学观把思想政治的教学模式界定为“知识、能力、方法”,诚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培养思维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础目标。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职业教育改革与教学改革,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和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深入人心。教育的功能和社会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要求教学最终的目标指向人才的素质。素质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从政治教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要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即通过素质的培养,进而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觉悟,最终外化为行为,指导人们的实践。因此,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在其首要价值也是最大价值——“教人做人”的指引下,逐渐演化为“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手段、以觉悟为核心、以实践为目的”,真正做到关注人的自身发展、解读人的存在意义、塑造人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学会做人”是提高人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尔指出:“现代世界的进步不是依赖人的数量,而是依赖人的知识水平,依赖高度事业化的人才。”当代世界发展需要的是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才素质中最关键的因素,我们常说的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就说明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规定着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方向,同时又为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智力基础。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逻辑起点,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到位,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圣人”和德胜才的“君子”来。
(三)“学会做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社会分化加剧、就业压力加大、道德信誉恶化等社会不和谐因素。正是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我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不仅是团结人民、凝聚人心的重要工具,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功能。社会的主体是人,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就是人们对和谐社会理想的认同,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人与人之间尊重信任、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可持续的发展社会。作为主体的人的外化行为都受内在思想的支配,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利益群体或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利益要求得以满足,受到社会的重视,思想政治教学就要通过情感的传递,教会人们如何协调关系、平衡利益、获取效益、促进发展,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贴近学生的培养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在准确把握院校培养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此外,还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层次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思想政治教学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他们都有思想、情感,而且会外化为行为。但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绝对权威性,无视教育对象的个体要求和主观能动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学习什么知识,要想收到成效,前提都是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从内心深处体验“乐意学”、“我要学”的愉悦。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把学生看成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并且有独特完整个性的人。所以教师首先要走出思想道德高位者的误区,重新定位角色扮演,校正以往那种“我说你听,我令你行”的平等观念,建立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社会地位、人格平等的教育理念,一种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和发展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关系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内容安排贴近学生实际特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都要从学生自身需求出发,贴近学生,理解学生,感学生之所感,思学生之所思。而对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从学生到教师几乎都不得不承认:理论性强、相对枯燥、从小看到大模样没变;令人尴尬的是:书上的跟现实的反差太大,拿党政干部学的内容让高职学生学;最要命的是对学生所关心的就业丝毫没有关联,所以难免使他们对纯理论的内容产生“抗体”。
现在的学生更愿意接受与其实际相关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帮助他们从理论中汲取精华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就理论谈理论。教师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一方面可以挖掘和提炼各门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以此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具体的学科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露痕迹地渗透给学生,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甚至还可以成为学生驾驭专业知识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手段运用贴近学生兴趣需求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目的。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列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要达到应用的目的,思想政治既要重视理论教育,使学生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又要重视理论的应用。传统的单向运输式的“一言堂”教学,学生只是一味学会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行为的实践。其实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进。所谓求学问,需学“问”,只求“答”,非“学问”。思想政治教学要的是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情感的转变,而这种活跃和转变光靠老师的说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氛围,如情景剧、辩论等形式,让课堂充满民主竞争气氛,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放飞思想,只有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并产生共鸣,才能内化为品德,外化为行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05.
[3]冯达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初探[J].学术论坛,2002.
[4]李俊勤,曾宇辉.谈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J].高校理论战线,2001.
[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价值 德育价值 “学会做人”
价值作为一种哲学话语体系,是人类用于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及其人类自身一种特有的哲学思维方式、理论视野和解释原则,是关于客观世界对人类社会及人的发展作用、功能、意义的追问和思考。教学价值观,是指教学活动和教学主体需要的关系,即教学活动应该满足教学主体的几方面需要。教学价值观以无形的力量参与着人们的教学活动,影响着人们的教学行为,从理论上探讨教学的功能,提高人们的理性与自觉程度,主动、合理地把握和利用这些功能,发挥教学的实践价值。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价值的内涵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主体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相一致、相结合、相接近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纵向的角度分,可以分为社会价值、集体价值;按横向的角度分,可以分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按价值的发展过程分,可以分为现实价值、潜在价值,等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呈现出有序与无序的矛盾统一,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市场经济“赚钱才是硬道理”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和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高职学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阅历不够丰富,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很容易被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所迷惑。而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缺乏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漠不关心,从情感上缺乏对我国党中央的政治理念的归属感。
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就是完成教学目的,最终完成育人任务的主要途径,而在诸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人做人”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大价值。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德育价值的重大意义
(一)“学会做人”是制定“以人为本”教学模式的需要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稳定、典型的教学结构框架或活动程序。传统教学观把思想政治的教学模式界定为“知识、能力、方法”,诚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培养思维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础目标。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职业教育改革与教学改革,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和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深入人心。教育的功能和社会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要求教学最终的目标指向人才的素质。素质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从政治教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要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即通过素质的培养,进而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觉悟,最终外化为行为,指导人们的实践。因此,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在其首要价值也是最大价值——“教人做人”的指引下,逐渐演化为“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手段、以觉悟为核心、以实践为目的”,真正做到关注人的自身发展、解读人的存在意义、塑造人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学会做人”是提高人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尔指出:“现代世界的进步不是依赖人的数量,而是依赖人的知识水平,依赖高度事业化的人才。”当代世界发展需要的是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才素质中最关键的因素,我们常说的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就说明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规定着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方向,同时又为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智力基础。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逻辑起点,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到位,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圣人”和德胜才的“君子”来。
(三)“学会做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社会分化加剧、就业压力加大、道德信誉恶化等社会不和谐因素。正是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我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不仅是团结人民、凝聚人心的重要工具,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功能。社会的主体是人,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就是人们对和谐社会理想的认同,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人与人之间尊重信任、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可持续的发展社会。作为主体的人的外化行为都受内在思想的支配,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利益群体或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利益要求得以满足,受到社会的重视,思想政治教学就要通过情感的传递,教会人们如何协调关系、平衡利益、获取效益、促进发展,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贴近学生的培养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在准确把握院校培养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此外,还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层次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思想政治教学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他们都有思想、情感,而且会外化为行为。但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绝对权威性,无视教育对象的个体要求和主观能动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学习什么知识,要想收到成效,前提都是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从内心深处体验“乐意学”、“我要学”的愉悦。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把学生看成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并且有独特完整个性的人。所以教师首先要走出思想道德高位者的误区,重新定位角色扮演,校正以往那种“我说你听,我令你行”的平等观念,建立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社会地位、人格平等的教育理念,一种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和发展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关系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内容安排贴近学生实际特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都要从学生自身需求出发,贴近学生,理解学生,感学生之所感,思学生之所思。而对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从学生到教师几乎都不得不承认:理论性强、相对枯燥、从小看到大模样没变;令人尴尬的是:书上的跟现实的反差太大,拿党政干部学的内容让高职学生学;最要命的是对学生所关心的就业丝毫没有关联,所以难免使他们对纯理论的内容产生“抗体”。
现在的学生更愿意接受与其实际相关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帮助他们从理论中汲取精华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就理论谈理论。教师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一方面可以挖掘和提炼各门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以此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具体的学科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露痕迹地渗透给学生,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甚至还可以成为学生驾驭专业知识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手段运用贴近学生兴趣需求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目的。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列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要达到应用的目的,思想政治既要重视理论教育,使学生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又要重视理论的应用。传统的单向运输式的“一言堂”教学,学生只是一味学会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行为的实践。其实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进。所谓求学问,需学“问”,只求“答”,非“学问”。思想政治教学要的是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情感的转变,而这种活跃和转变光靠老师的说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氛围,如情景剧、辩论等形式,让课堂充满民主竞争气氛,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放飞思想,只有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并产生共鸣,才能内化为品德,外化为行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05.
[3]冯达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初探[J].学术论坛,2002.
[4]李俊勤,曾宇辉.谈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J].高校理论战线,2001.
[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