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状
新课标的阅读目标部分就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但现实的状况是“中学生阅读状况堪忧”“中学生不读书”、“中学生抛弃经典”……这差不多是老师谈中学生阅读时的共同表述语。
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无须遮掩,中学生正在远离名著,远离社会与老师期待的阅读,远离人类文化的瑰宝和精华。没有时间,几乎是学生一致的理由。可调查情况表明,大部分同学对卡通、漫画等作品爱不释手。他们知道该阅读经典文本,也知道阅读经典文本的价值,可中学生在选择阅读文本时,却又近乎本能地拒绝经典文本。那么,是什么原因把中学生阅读推上了尴尬与矛盾的二元悖论中,又该如何去化解这种悖论呢?
二、症结
1.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阅读功利性指向太强
高中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有如下表述:“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探究能力”表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新课标的阐述,也主要是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角度来表达的。我们也知道,文学阅读是审美,文学阅读往往是无功利的,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可我们走进书店,到处充斥的是“中学生必读XX”,“感动中学生的XX ”……大有学生不读这些书,纵使做人也枉然的味道。专家、出版社、教育主管部门的用心不可谓不良苦。但是,正是这些“必读”字样,让学生在阅读前就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先验地对阅读望而却步。
在学校里,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目的通常有两个,一是为了完成新课标的任务;二是为了学生的作文。老师用一种量化的目标来衡量学生的阅读。如一学期读了多少本书,多少字,做了多少字的读书笔记,有多少篇心得体会。至于学生是否读出了该读的内容,那是忽略不计的。
学生在这样的要求下,阅读变成必须完成的作业和功课。学生阅读目的也就仅仅成了一种敷衍老师的检查,积累写作素材,能够写好作文。阅读的功利目的暴露无遗。
正是在这样赤裸裸的功利目标指引下,学生失去直面文本、整体感悟文本的机会,对文本的阅读演绎为一种生物学似的肢解,学生最终获得的不过是几块知识的碎片,这也就与促进“发展探究能力”的要求南辕北辙。
2.牵引指向太强,个体独特感悟缺失
新课标规定:“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悟,这是我们设置阅读的初衷。
可我们受传统阅读教学观的影响,认为阅读是一种接受,阅读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把文本意义反映给学生,学生阅读的过程被定义为被动地获得文本意义,从而接受知识记忆的过程。
于是,老师不遗余力地条分细缕地讲解文本,专家对书本内容的理解以“导读”的形式放在文本的重要位置。更有甚者,有些书以专家的解读为主体,作者与文本内容被放置在一个落满灰尘的角落,学生难以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学生的阅读只是被动地接受专家拟好的既定答案,咀嚼专家嚼过的馍的过程。学生在进入正式的文本阅读前,头脑中已经装满观点。阅读,不过是去为观点寻找佐证的材料而已。这与新课标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要求背道而驰。
学生丧失了阅读主体地位,也就丧失了品尝经典文化大餐的胃口,阅读效果自然也难如人意。学生也就以放弃阅读为快乐,视阅读为苦差。
3.过分强调明白,忽略人生长远奠基
语文新课标说:“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升道德修养。”这告诉我们,阅读并不主要着眼于现实,而是为了能够给予学生人生奠基。
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对人生历程的美的追寻和积淀,而不是要求学生在瞬时明白文本中心思想,从而失去继续探索和追求的兴趣。阅读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常常因为经验、阅历的原因,对文本的理解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出入,但只要学生的“错位”理解看上去切合作品实际,让人信服。我们就应当给予肯定和认可,而不必过分矫正。
可我们怕学生理解不到位,不停地指引,要给学生指出微言大义,学生在明白的同时,也就失去了提高的机会和兴趣。
三、出路
1.倡导“无用”读书,摒弃瞬时功利
阅读的功利目标指向过强,反而抑制和磨灭了学生的阅读激情。我们追寻的应该是让学生在阅读书本过程本身获得快乐,在快乐中得到启发感悟,从启发感悟中得到提高,进而内化为一种人文意识的积淀。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大力摒弃阅读的功利色彩,还原学生亲近书本的机会。
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把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素材积累等要求暂且放置,首先给予学生直面书本的机会。让学生在直面书本的过程中,构建起阅读的兴趣,把获得阅读的愉悦感作为首要的阅读追求。
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审美愉悦,就能够建立真正的阅读兴趣。当有了兴趣后,老师再加以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在对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阅读感悟中,把阅读行为从一种自发行为上升为一种自觉行为,进而变为学生自己主动探求的行为。最终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认识。”
2.倡导个体独特感悟,摒弃别人先验观点
对文本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文本的美往往就是在这种读者与作者的错位理解中产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论《红楼梦》的话也振聋发聩:“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如果老师、专家硬是要把观点强加给学生,那只能够培养一批思想僵化、不知变通、更不会创新的平面人。这也就远远地背离我们设置阅读的初衷和终极目的。
新课标也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选择“白文本”,而不是“专家解读本”;选择有必要注释的文本,而不是名家解读占据文本主体地位的文本。让喧宾夺主的书走开,让专家走开。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当学生从书中得出自己的独特感悟时,我们要给予鼓励。当学生得出错误的观点和结论时,老师应该发挥好主导作用,大力纠偏、拨正,当好“助产士”,而不是越俎代庖,把自己准备好的所谓标准答案灌给学生。当学生的认识过于肤浅,而让阅读几乎没有功效时,老师应该激励学生追寻更高目标。老师为学生指出方向,为学生的阅读创设良好的情景氛围,“导而弗牵”。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个体的独特感悟。
3.不看重现实明白,注重人生长远奠基
新课标强调,阅读鉴赏的较高目标和较高境界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表明学生的阅读目的,更多的是着眼于将来对学生本身人格、灵魂等方面的塑造,而不是把获得短时的阅读快感和乐趣作为最终目的。
为了这个长远目标的实现,我们就应当允许学生在阅读中“得意而忘言”,而不是去追求短时间对文本既定意义的明白和掌握。让学生的阅读体验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地发酵、深化,从而使学生真正从整体意义上去理解文本,领悟文本的精神实质。当几十年后,或许文本本身的内容已经被学生忘却,但是当年文本赋予他们的灵性还在,对生命的感悟、对灵魂的启发依然存在,并且不断深化,这对表明阅读目的才真正的实现。这也才是我们阅读应该追求的目标。
为此,老师在强调学生调动阅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时,更多的是在必要的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寻求文本的真意境、真境界,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作者单位:四川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 四川双流中和中学)
新课标的阅读目标部分就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但现实的状况是“中学生阅读状况堪忧”“中学生不读书”、“中学生抛弃经典”……这差不多是老师谈中学生阅读时的共同表述语。
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无须遮掩,中学生正在远离名著,远离社会与老师期待的阅读,远离人类文化的瑰宝和精华。没有时间,几乎是学生一致的理由。可调查情况表明,大部分同学对卡通、漫画等作品爱不释手。他们知道该阅读经典文本,也知道阅读经典文本的价值,可中学生在选择阅读文本时,却又近乎本能地拒绝经典文本。那么,是什么原因把中学生阅读推上了尴尬与矛盾的二元悖论中,又该如何去化解这种悖论呢?
二、症结
1.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阅读功利性指向太强
高中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有如下表述:“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探究能力”表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新课标的阐述,也主要是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角度来表达的。我们也知道,文学阅读是审美,文学阅读往往是无功利的,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可我们走进书店,到处充斥的是“中学生必读XX”,“感动中学生的XX ”……大有学生不读这些书,纵使做人也枉然的味道。专家、出版社、教育主管部门的用心不可谓不良苦。但是,正是这些“必读”字样,让学生在阅读前就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先验地对阅读望而却步。
在学校里,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目的通常有两个,一是为了完成新课标的任务;二是为了学生的作文。老师用一种量化的目标来衡量学生的阅读。如一学期读了多少本书,多少字,做了多少字的读书笔记,有多少篇心得体会。至于学生是否读出了该读的内容,那是忽略不计的。
学生在这样的要求下,阅读变成必须完成的作业和功课。学生阅读目的也就仅仅成了一种敷衍老师的检查,积累写作素材,能够写好作文。阅读的功利目的暴露无遗。
正是在这样赤裸裸的功利目标指引下,学生失去直面文本、整体感悟文本的机会,对文本的阅读演绎为一种生物学似的肢解,学生最终获得的不过是几块知识的碎片,这也就与促进“发展探究能力”的要求南辕北辙。
2.牵引指向太强,个体独特感悟缺失
新课标规定:“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悟,这是我们设置阅读的初衷。
可我们受传统阅读教学观的影响,认为阅读是一种接受,阅读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把文本意义反映给学生,学生阅读的过程被定义为被动地获得文本意义,从而接受知识记忆的过程。
于是,老师不遗余力地条分细缕地讲解文本,专家对书本内容的理解以“导读”的形式放在文本的重要位置。更有甚者,有些书以专家的解读为主体,作者与文本内容被放置在一个落满灰尘的角落,学生难以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学生的阅读只是被动地接受专家拟好的既定答案,咀嚼专家嚼过的馍的过程。学生在进入正式的文本阅读前,头脑中已经装满观点。阅读,不过是去为观点寻找佐证的材料而已。这与新课标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要求背道而驰。
学生丧失了阅读主体地位,也就丧失了品尝经典文化大餐的胃口,阅读效果自然也难如人意。学生也就以放弃阅读为快乐,视阅读为苦差。
3.过分强调明白,忽略人生长远奠基
语文新课标说:“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升道德修养。”这告诉我们,阅读并不主要着眼于现实,而是为了能够给予学生人生奠基。
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对人生历程的美的追寻和积淀,而不是要求学生在瞬时明白文本中心思想,从而失去继续探索和追求的兴趣。阅读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常常因为经验、阅历的原因,对文本的理解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出入,但只要学生的“错位”理解看上去切合作品实际,让人信服。我们就应当给予肯定和认可,而不必过分矫正。
可我们怕学生理解不到位,不停地指引,要给学生指出微言大义,学生在明白的同时,也就失去了提高的机会和兴趣。
三、出路
1.倡导“无用”读书,摒弃瞬时功利
阅读的功利目标指向过强,反而抑制和磨灭了学生的阅读激情。我们追寻的应该是让学生在阅读书本过程本身获得快乐,在快乐中得到启发感悟,从启发感悟中得到提高,进而内化为一种人文意识的积淀。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大力摒弃阅读的功利色彩,还原学生亲近书本的机会。
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把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素材积累等要求暂且放置,首先给予学生直面书本的机会。让学生在直面书本的过程中,构建起阅读的兴趣,把获得阅读的愉悦感作为首要的阅读追求。
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审美愉悦,就能够建立真正的阅读兴趣。当有了兴趣后,老师再加以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在对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阅读感悟中,把阅读行为从一种自发行为上升为一种自觉行为,进而变为学生自己主动探求的行为。最终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认识。”
2.倡导个体独特感悟,摒弃别人先验观点
对文本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文本的美往往就是在这种读者与作者的错位理解中产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论《红楼梦》的话也振聋发聩:“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如果老师、专家硬是要把观点强加给学生,那只能够培养一批思想僵化、不知变通、更不会创新的平面人。这也就远远地背离我们设置阅读的初衷和终极目的。
新课标也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选择“白文本”,而不是“专家解读本”;选择有必要注释的文本,而不是名家解读占据文本主体地位的文本。让喧宾夺主的书走开,让专家走开。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当学生从书中得出自己的独特感悟时,我们要给予鼓励。当学生得出错误的观点和结论时,老师应该发挥好主导作用,大力纠偏、拨正,当好“助产士”,而不是越俎代庖,把自己准备好的所谓标准答案灌给学生。当学生的认识过于肤浅,而让阅读几乎没有功效时,老师应该激励学生追寻更高目标。老师为学生指出方向,为学生的阅读创设良好的情景氛围,“导而弗牵”。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个体的独特感悟。
3.不看重现实明白,注重人生长远奠基
新课标强调,阅读鉴赏的较高目标和较高境界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表明学生的阅读目的,更多的是着眼于将来对学生本身人格、灵魂等方面的塑造,而不是把获得短时的阅读快感和乐趣作为最终目的。
为了这个长远目标的实现,我们就应当允许学生在阅读中“得意而忘言”,而不是去追求短时间对文本既定意义的明白和掌握。让学生的阅读体验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地发酵、深化,从而使学生真正从整体意义上去理解文本,领悟文本的精神实质。当几十年后,或许文本本身的内容已经被学生忘却,但是当年文本赋予他们的灵性还在,对生命的感悟、对灵魂的启发依然存在,并且不断深化,这对表明阅读目的才真正的实现。这也才是我们阅读应该追求的目标。
为此,老师在强调学生调动阅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时,更多的是在必要的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寻求文本的真意境、真境界,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作者单位:四川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 四川双流中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