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殷殷憧憬,悠悠情怀;
踏歌而行,茉莉芬芳。
聆听细语
十九年前,我带着少女的憧憬与梦想,踏入无锡师范附小这所向往已久的殿堂。
工作没多久,我承担了上研究课的任务,心中既紧张又欣喜。一方面我潜心钻研教材,另一方面虚心请教师傅。上课那天,我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却是垂头丧气地走下讲台,我想不明白:好端端的教案,怎就上砸了?在我百般疑惑后,师傅用同样的教案自告奋勇为我上了示范课,听着师傅亲切的话语,看着她投入的神情,望着孩子们摇头晃脑的活泼劲儿,我第一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其中的距离!由此在心底萌生了这样的念头:向师傅好好地学!
从此,我走上了请教、思考、实践的求学之路。
请教是获取经验的法宝。我常常找师傅聊天,谈教学、说感受。兴奋于一个灵性的点子,懊悔于一次小小的失误,点点滴滴的喜怒哀乐都急于向师傅汇报;我常常向师傅发问,教学方法、书中习题、词句解释都成了发问的内容,而“为什么”、“怎么做”、“如何说”成了“桌边文化”的主题词;我常常听师傅的课,无需预约,不要请示,搬张凳子,想听就听,如此自由,随心所欲。
师傅丰富的教学经验,真诚的肺腑之言,听也听不够,说也说不完。如何为我所用?必须思考!回想过去,我思索着失败的原因:没有及时调控学生情绪,使得氛围不自然轻松;死搬教案,不会机智处理学生的发言;教材钻得不透,以致教学模棱两可……语文教学就是要抓住文章主旨,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是取得成功的保证。有了想法就要付之行动。我认真备课,刻苦钻研,想方设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上课,讲故事、唱儿歌、编童话、演小品,语文学习兴趣盎然。
一天天的努力换来学校上课、说课一等奖的好成绩。这时的我,就像一朵风中的茉莉,尽情地吮吸知识的甘露,酣畅地接受细雨的滋润,淡然而又平凡,无声而又青春。
花蕊初开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乐学教育在附小校园如火如荼地展开。面对新的挑战,我该怎么做?
我阅读了有关乐学教育的理论文集,了解主旨,明确目标,理解内涵,并不断地思考:乐学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应是怎样的呢?它应体现“爱”、“美”、“创造”的主体精神,唤醒兴趣,激发情感,使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于是在心中,对语文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乐学理念引领下,我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收获最大、受益最多的还是经过教学研究的历练之后,也真正使我明白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最大的快乐就是走上教学研究之路。”
随着乐学教育研究的全面铺开,来我校观摩、研讨的活动很多,每学期都要开展大型的公开教学,而我总要承担开课任务。有幸能成为特级教师丁谷怡校长的徒弟,学习她精湛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时常在一起解读文本,交流想法;时常为一个细节,一段设计而反复斟酌;时常为难题的解决而喜形于色……彼此感受到的是年轻、活跃、童心与热爱。在我默默努力的背后,老师们的帮助历历在目:讲台边,师傅反复示范,一字一句手把手地教;灯光下,老师们与我切磋教艺,耐心指导,出谋划策;电脑旁,老师们发挥才智,课件栩栩如生,美若图画……快乐的音符之后是这么多默默无闻的深情奉献,这真可谓是“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
辛勤播种,幸福收获,我的课在全国、省、市均获得好成绩,荣誉和桂冠也随之而来。我很清醒,这朵茉莉正在生根、发芽、开花,当美丽的茉莉花蕊初开时,这份淡雅和纯洁应朴素依旧,本色依旧。
茉莉芬芳
锻炼多了,道路也宽了,然而我在不断前行中,却总觉得原点如影随形,仿佛车轮只在原地滚动,风筝飘在空中一样,难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高原现象”?我感到彷徨、烦恼和苦闷。彷徨是因为犹豫,烦恼是因为无为,苦闷是因为找不到该走的路。
有机会让我外出听特级教师的课,受益匪浅。小小三尺讲台,在他们看来,是张扬个性,演绎精彩的大舞台。每位特级教师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真是万紫千红、精彩纷呈。窦桂梅老师的课大气、豪放而又不失细腻和感人;薛法根老师的课简简单单、平平淡淡而又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功底浑厚、构思精巧、如诗如画……我想:有特色就是有亮点,有亮点就创造出了像他们那样的教学艺术。
那么我的教学特色又是什么呢?我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我怎能和特级教师相比?然而心中没有目标,目标没有高点,又怎能走出“高原”,攀上更高的山峰?
于是,我沉浸于理论的品读之中。网络学习快捷方便,我流连在“特级教师之家”,欣赏大师的教学艺术,陶醉于大师的经典论文,置身在大师的课堂实录中,学习长处,兼收并蓄。每期的教学核心刊物是我必读的材料,从“阅读新时空”、“创新设计展”、“解读优质课”、“语文自由谈”等栏目中感受到权威、新锐、实用的小学语文教研信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校长还经常开出书目,布置任务,让我读懂儿童的精神哲学,了解当代教育家的思想,探究儿童文化的视界,走进教育生本的理念,从古到今,中西兼容,我一段段地啃,一节节地读,在圈圈点点、读读划划的过程中渐渐丰富了理论知识,提升了理论修养。
但光学理论不行,必须和活生生的人对话与交流。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是理论实践的专家,他谈到如何练就准确把握教材的本领的问题,是源于他解读的100篇文章。可见每一种精彩的背后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这种刻苦的精神要学!我和薛老师或电话请教方法,或赴苏州听课求学,或参加他们学校的教研活动,钻研教材、把握课堂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我和本校的三四位骨干教师成立一个小沙龙组织,定期进行研讨,展开头脑风暴,从学习体会谈到教学设计,从框架预设谈到细节处理,大大提高了独立思考和教学实践能力。
在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面前,我清醒地告诫自己:一定要走属于自己的路!我边学边思,边思边教,融合乐学教育爱、美、创造的主体精神,根据自身特点,逐步聚焦“审美的语文课堂”的研究,从预设向生成渗透,从华丽向简单转移,从拘泥向大气过渡,运用审美法则,教出自己的特色。
审美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课堂呢?我认为它是流淌诗意的课堂,酝酿温度的课堂,没有围场的课堂。
流淌诗意是指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也是诗意,它体现在教师充满诗意的语言中、诗情画意的情境中、学生动情投入的吟诵中。
酝酿温度是指课堂是“熔炉”,语文教学应像熔炉那样由冷变温,由温变热。闪现亮点,接近地心。教师的激情是火种,诗意的情境是温床,学生的灵动是火花,让课堂情意融融,温暖如春。
没有围场是指课堂不能“画地为牢”,应是广阔的草原。生活皆是语文。教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习的空间,延伸审美的过程,让学生有钻进去的力量,又有飞出来的底气。
审美教学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提升。与此同时,我还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级的课题研究,认真进行乐学教育、自主创新、阅读工程等教学实践,以理论指导教学,以教学验证理论。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篇论文,所执教的《春联》、《碧螺春》、《槐乡五月》、《黄山奇松》等公开课也基本形成“质朴清新,激情灵动,整体感悟”的审美风格。感悟语感,领悟真的规律、善的价值、美的境界。
承担学校教科室工作后,我又着手进行“十一五”课题的制定和规划,将从儿童文化的视角进行课程开发研究,进一步深化乐学教育,提升学校教科研的品位。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会不懈努力。
一路走来,茉莉情结。我爱茉莉,是因为她平凡而不平庸,质朴而不张扬,把美丽献给阳光,把芬芳献给自然,我所走的教学之路不正像一朵茉莉花吗?我愿一如茉莉,在成长的大道上一路花香一路歌!
(作者单位:无锡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昱
踏歌而行,茉莉芬芳。
聆听细语
十九年前,我带着少女的憧憬与梦想,踏入无锡师范附小这所向往已久的殿堂。
工作没多久,我承担了上研究课的任务,心中既紧张又欣喜。一方面我潜心钻研教材,另一方面虚心请教师傅。上课那天,我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却是垂头丧气地走下讲台,我想不明白:好端端的教案,怎就上砸了?在我百般疑惑后,师傅用同样的教案自告奋勇为我上了示范课,听着师傅亲切的话语,看着她投入的神情,望着孩子们摇头晃脑的活泼劲儿,我第一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其中的距离!由此在心底萌生了这样的念头:向师傅好好地学!
从此,我走上了请教、思考、实践的求学之路。
请教是获取经验的法宝。我常常找师傅聊天,谈教学、说感受。兴奋于一个灵性的点子,懊悔于一次小小的失误,点点滴滴的喜怒哀乐都急于向师傅汇报;我常常向师傅发问,教学方法、书中习题、词句解释都成了发问的内容,而“为什么”、“怎么做”、“如何说”成了“桌边文化”的主题词;我常常听师傅的课,无需预约,不要请示,搬张凳子,想听就听,如此自由,随心所欲。
师傅丰富的教学经验,真诚的肺腑之言,听也听不够,说也说不完。如何为我所用?必须思考!回想过去,我思索着失败的原因:没有及时调控学生情绪,使得氛围不自然轻松;死搬教案,不会机智处理学生的发言;教材钻得不透,以致教学模棱两可……语文教学就是要抓住文章主旨,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是取得成功的保证。有了想法就要付之行动。我认真备课,刻苦钻研,想方设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上课,讲故事、唱儿歌、编童话、演小品,语文学习兴趣盎然。
一天天的努力换来学校上课、说课一等奖的好成绩。这时的我,就像一朵风中的茉莉,尽情地吮吸知识的甘露,酣畅地接受细雨的滋润,淡然而又平凡,无声而又青春。
花蕊初开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乐学教育在附小校园如火如荼地展开。面对新的挑战,我该怎么做?
我阅读了有关乐学教育的理论文集,了解主旨,明确目标,理解内涵,并不断地思考:乐学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应是怎样的呢?它应体现“爱”、“美”、“创造”的主体精神,唤醒兴趣,激发情感,使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于是在心中,对语文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乐学理念引领下,我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收获最大、受益最多的还是经过教学研究的历练之后,也真正使我明白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最大的快乐就是走上教学研究之路。”
随着乐学教育研究的全面铺开,来我校观摩、研讨的活动很多,每学期都要开展大型的公开教学,而我总要承担开课任务。有幸能成为特级教师丁谷怡校长的徒弟,学习她精湛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时常在一起解读文本,交流想法;时常为一个细节,一段设计而反复斟酌;时常为难题的解决而喜形于色……彼此感受到的是年轻、活跃、童心与热爱。在我默默努力的背后,老师们的帮助历历在目:讲台边,师傅反复示范,一字一句手把手地教;灯光下,老师们与我切磋教艺,耐心指导,出谋划策;电脑旁,老师们发挥才智,课件栩栩如生,美若图画……快乐的音符之后是这么多默默无闻的深情奉献,这真可谓是“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
辛勤播种,幸福收获,我的课在全国、省、市均获得好成绩,荣誉和桂冠也随之而来。我很清醒,这朵茉莉正在生根、发芽、开花,当美丽的茉莉花蕊初开时,这份淡雅和纯洁应朴素依旧,本色依旧。
茉莉芬芳
锻炼多了,道路也宽了,然而我在不断前行中,却总觉得原点如影随形,仿佛车轮只在原地滚动,风筝飘在空中一样,难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高原现象”?我感到彷徨、烦恼和苦闷。彷徨是因为犹豫,烦恼是因为无为,苦闷是因为找不到该走的路。
有机会让我外出听特级教师的课,受益匪浅。小小三尺讲台,在他们看来,是张扬个性,演绎精彩的大舞台。每位特级教师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真是万紫千红、精彩纷呈。窦桂梅老师的课大气、豪放而又不失细腻和感人;薛法根老师的课简简单单、平平淡淡而又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功底浑厚、构思精巧、如诗如画……我想:有特色就是有亮点,有亮点就创造出了像他们那样的教学艺术。
那么我的教学特色又是什么呢?我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我怎能和特级教师相比?然而心中没有目标,目标没有高点,又怎能走出“高原”,攀上更高的山峰?
于是,我沉浸于理论的品读之中。网络学习快捷方便,我流连在“特级教师之家”,欣赏大师的教学艺术,陶醉于大师的经典论文,置身在大师的课堂实录中,学习长处,兼收并蓄。每期的教学核心刊物是我必读的材料,从“阅读新时空”、“创新设计展”、“解读优质课”、“语文自由谈”等栏目中感受到权威、新锐、实用的小学语文教研信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校长还经常开出书目,布置任务,让我读懂儿童的精神哲学,了解当代教育家的思想,探究儿童文化的视界,走进教育生本的理念,从古到今,中西兼容,我一段段地啃,一节节地读,在圈圈点点、读读划划的过程中渐渐丰富了理论知识,提升了理论修养。
但光学理论不行,必须和活生生的人对话与交流。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是理论实践的专家,他谈到如何练就准确把握教材的本领的问题,是源于他解读的100篇文章。可见每一种精彩的背后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这种刻苦的精神要学!我和薛老师或电话请教方法,或赴苏州听课求学,或参加他们学校的教研活动,钻研教材、把握课堂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我和本校的三四位骨干教师成立一个小沙龙组织,定期进行研讨,展开头脑风暴,从学习体会谈到教学设计,从框架预设谈到细节处理,大大提高了独立思考和教学实践能力。
在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面前,我清醒地告诫自己:一定要走属于自己的路!我边学边思,边思边教,融合乐学教育爱、美、创造的主体精神,根据自身特点,逐步聚焦“审美的语文课堂”的研究,从预设向生成渗透,从华丽向简单转移,从拘泥向大气过渡,运用审美法则,教出自己的特色。
审美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课堂呢?我认为它是流淌诗意的课堂,酝酿温度的课堂,没有围场的课堂。
流淌诗意是指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也是诗意,它体现在教师充满诗意的语言中、诗情画意的情境中、学生动情投入的吟诵中。
酝酿温度是指课堂是“熔炉”,语文教学应像熔炉那样由冷变温,由温变热。闪现亮点,接近地心。教师的激情是火种,诗意的情境是温床,学生的灵动是火花,让课堂情意融融,温暖如春。
没有围场是指课堂不能“画地为牢”,应是广阔的草原。生活皆是语文。教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习的空间,延伸审美的过程,让学生有钻进去的力量,又有飞出来的底气。
审美教学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提升。与此同时,我还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级的课题研究,认真进行乐学教育、自主创新、阅读工程等教学实践,以理论指导教学,以教学验证理论。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篇论文,所执教的《春联》、《碧螺春》、《槐乡五月》、《黄山奇松》等公开课也基本形成“质朴清新,激情灵动,整体感悟”的审美风格。感悟语感,领悟真的规律、善的价值、美的境界。
承担学校教科室工作后,我又着手进行“十一五”课题的制定和规划,将从儿童文化的视角进行课程开发研究,进一步深化乐学教育,提升学校教科研的品位。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会不懈努力。
一路走来,茉莉情结。我爱茉莉,是因为她平凡而不平庸,质朴而不张扬,把美丽献给阳光,把芬芳献给自然,我所走的教学之路不正像一朵茉莉花吗?我愿一如茉莉,在成长的大道上一路花香一路歌!
(作者单位:无锡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