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麻烦”别人,才是最高级别的情商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可能父母就不断告诫我们:“别去麻烦别人”,“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凡事都要靠自己”。于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们不少人都成了不肯轻易开口求助的人。
  但前两天,朋友阿默讲的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她怀二宝的时候,刚好遇到她们公司改制。阿默在新注册的公司缴纳生育险没到1年,原以为这次生孩子要自己付全款了。这时,她看到公司有一项新政策,但没明确说明生育险能否报销,于是她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认真准备了材料,然后去向公司的负责同事求助。寄送材料时,阿默写了一张小卡片:“感谢您认真审阅我的材料,辛苦了。如有疑问,请随时致电。新年将至,祝您春节快乐。”没想到,这项新政策对她正好适用,她的生育险真的报销了。
  我们总以为麻烦别人会遭人反感,于是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也不敢主动求助。但其实,遇到难题时麻烦别人,本身就是一种积极开放的态度。因为我们不仅要自我提升,还要向外界学习。也许很多机会,就隐藏在每一次的“麻烦”他人背后。
  知乎上有人提问,“不想麻烦别人”和“不愿被别人麻烦”的心理是不是很好?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在求助的过程中,并非单纯地找别人要东西。求助者在此过程中付出了自尊心、信任的风险;施助者也不是单纯地付出,他获得了尊严、人际信任感。不愿麻烦别人,其实是你不愿意付出这些心理代价,或者说,在你的价值体系里,尊严面子更重要。”
  有时候,敢于麻烦别人,非但不会成为對方的负担,反而会提升对方的重要感和价值感,令对方对你好感倍增。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我们可以麻烦别人,但不代表别人有义务来帮助你。麻烦别人的时候,需要有尺度和界限,别把对方的帮助当成理所当然。
  一个朋友气冲冲地对我说:“同事去香港,我让她顺便帮我买瓶化妆水和两盒面膜,这就是随手的事嘛,没想到她直接拒绝了。”听了她的吐槽,我也满头黑线。也许这位同事去香港有急事,也许她自己也有东西要买,为什么一定要给你带货呢。人家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千万别把对方的帮助当做理所当然。
  而且,麻烦别人时,态度一定要好。有次在机场排队安检,有位女士横冲直撞地闯到队伍最前面,边跑边说:“让开让开,我的飞机要起飞了。”很多被撞的人都十分生气,而排在队伍最前面的那个人直接对她说:“我的飞机也要起飞了,麻烦你再等等。”
  接下来的几个人也都以同样的理由不让她插队,这位女士气急败坏地等了五分多钟,才在一个小女孩之前过了安检。其实,乘客们并不是不愿意帮助她,只是她的态度让大家拒绝对她提供帮助。俗话说,怒拳不打笑脸人,麻烦别人时态度好一点,成功率就会大一点。中国有句老话说“礼尚往来”。没有人愿意一直被人麻烦,你帮我一次,我再帮你一次,互帮互助才能建立起最强韧的人际关系。
  曾听过这样一段话:“你肯为别人打伞,别人才愿意为你打伞。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能帮人遮点雨就遮点吧。这也是我下雨时即使不带伞,也不会被淋湿的妙法啊。”
其他文献
多年来,中国人的饭局江湖上一直流行这样一个传说:国人一年喝掉的酒,足以填满一座西湖。这真不是一句酒后的玩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年来,全国酿酒行业酿酒总产量,每年大约7000万千升,其中仅白酒产量就达到约1200万千升。而西湖的蓄水量大约为1400万立方米。换算下来,中国人一年生产的酒,几乎够填满5个西湖。  中国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早在2000多年前,老祖宗就掌握了粮食酿酒的技术。一部中华文化史
期刊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往往是从“能”开始的。  你想从对方那儿得到些什么,这是你试着去接近对方的初衷。这样的“能”,也并非全是贬义,多数情况下,乃人性使然。况且,所谓的“能”,可以是物质上的,更可以是心灵层面的。  当然,不管你想从对方那儿得到的是物质还是心灵的好处,当对方开始将你纳入其世界中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世界,包括对方的世界,都为你敞开了。以前,很多你不能做的事,如今都能做了。  如果是恋爱
期刊
山下,有一条宁静的小河,晨风轻轻走过,宁静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  他自山中来,一身布衣,头戴一顶宽边草帽,一只手里提着两个空鱼篓,在晨风中摇摇晃晃,一只手里拎着渔网。  他来到小河边,放下鱼篓,先是站定目测水面,然后手划水面,随后双手一挥,渔网抛向空中,就如瞬间绽开的巨大花朵,落入水中。  每天早上,他不多也不少,只下一次网,就要两篓鱼。大鱼也好,小鱼也罢,他都要。  他捕鱼不食鱼,也不拿到集市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