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原著:建构有根的语言经典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ezheng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著类课文,即节选于古典名著或由古典名著改编的课文。它是学生通往语言经典的重要桥梁。由于种种原因,编者不得不将一些古典名著类的语言进行改编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不可避免的违背了古典语言的原汁原味,若就课文教课文,将大大折损中国古典名著类课文的价值。
  2011年版新课标总目标中就强调了,要“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要在名著类课文的教学中采用寻根、累积,最后达到运用,我们姑且称其为名著类课文的“语用”策略。
  一、拓展策略:必要的原文拓展,寻找经典语言之根
  崔峦曾就教材所设“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单元目的有过这样的表述:设置这个专题,不仅仅是为了读这几篇课文,而是要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学、历史名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此喜爱古典名著,走上阅读名著的旅程,让学生找到经典语言的根。
  1.由一篇课文到一本著作的拓展
  教师根据课文,找到一些特定的知识点、文化点进行拓展延伸、重组创造,适切地将原著的经典语言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经典语言中得到浸润和熏陶。
  如某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时,就补充了关于白骨精“美貌”的一段描写,通过美貌村姑外貌描写的拓展,教师既从人物形象上让学生理解到白骨精用美人计来勾引唐僧,又从语言形式上让学生领略到原文对仗的语言特点,使学生领略了名著语言的经典。
  2.由一个人物到一群人物的拓展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也是文学最基本的表述对象。如果教师能通过一个人物找到适切的思考点、拓展点,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由一个人物自然拓展到一群人的阅读。
  如苏教版第九册《林冲棒打洪教头》,学完了课文,知道了林冲的特点——忍,可以拓展“误入白虎堂”“雪夜上梁山”等章节的精彩描写,以加深理解林冲的“忍”与“勇”。然后引导学生质疑:“林冲为什么要一忍再忍?”“这样忍让性格的人物,最终为何没有忍,而上了梁山呢?”由此激发学生去读有关林冲的故事,让这个人物在学生头脑中鲜活、立体起来。继续延伸:《水浒传》中有108条好汉,他们又有怎样的故事呢?他们上梁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由此再拓展到整本书中一群人物的阅读。
  3.由一个人物到一本著作的拓展
  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基本的表现对象,人物形象的认识是小学阶段阅读名著类课文的基本点和重点。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就应通过一个“例子”,认识文中人物鲜明的特点,进而对这一人物及表现人物的手法产生兴趣,从而拓展到一本名著的阅读。
  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名著《红楼梦》的一小部分,是人物形象描写的经典之作。从人物语言体会其爽朗热情,又张狂放肆;从人物外貌,体会其尊贵美丽,又刁钻狡黠。王熙凤可爱又可恶的人物形象,以及经典的描写,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王熙凤这一人物的兴趣,从而自然拓展到对名著《红楼梦》的阅读。
  二、诵读策略:多样的朗读背诵,累积经典语言为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诵读,绝不仅仅是口头发出声音,而应该是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正是通过反复的朗读实践,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1.关注“渐进”,累积语言经典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渐进诵读”,即诵读的要求循序渐进,对学生每一次的诵读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每次诵读都有新的收获。
  如特级教师赵志祥执教人教版课文《景阳冈》打虎一段。他要求诵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第一遍,读课文段落;第二遍读原文;第三遍读竖排版原文;第四遍读没有标点的原文;第五遍读没有标点的繁体字原文。赵老师紧紧抓住重点段落,没有问“为什么”,没有说感受,只是通过“渐进”式朗读让学生感受原文的“原汁原味”,在反反复复的诵读过程中,将重点段落自然而然地理解、积累下来,最后累积了经典语言。
  2.运用“演读”,感受语言内涵
  “演读”,表演性朗读,也可说分角色朗读,适用于有较强表演色彩的名著类课文。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就是《史记》改编后的独幕剧,非常适合表演性朗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表演中,感受到语言的内涵。
  3.指导“变速”,体悟语言韵味
  通常说到积累,第一反应就是背诵。于是乎,还没将段落读出韵味,学生就开始捂住耳朵,闭上眼睛“死记硬背”起来。何不将“背诵”变成“改变速度”的“诵读”,让学生在一遍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韵味呢?
  如苏教版十二册《螳螂捕蝉》一课,教师拓展了刘向《说宛》中《螳螂捕蝉》的一段文言文。可让学生先慢慢地诵读,读出停顿,读懂意思。然后变“慢读”为“速读”,由教师做示范,快速地诵读,没有停顿,一口气诵读。学生既觉得有趣,又没有背诵的压力,也避免了“捂耳闭眼”的情况,在一遍遍的“变速”诵读中体会经典语言的韵味。
  三、写话策略:有效的课堂写话,运用经典语言为宗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既是语文课程的独当重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读懂“写了什么”,更要向“怎么写的”去过渡,掌握写的方法。
  1.模仿入手,渗透语用方法
  古典名著类课文,其语言就有形象性、传神性、凝练性、准确性等特点,其篇章布局上也有详略得当、张弛有度等布局的方法,这些都可作为教师的教学点,让学生学习和模仿。
  如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中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特点。白骨精——“拄、哭、闪”等动作,写出了白骨精的阴险狡诈;孙悟空——“笑、藏、吩咐”等动作,写出了孙悟空的聪明机智、思虑周详;唐僧——“惊、摔、念”等动作,写出了唐僧的心地善良。学习了用动作来对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后,请学生续编“唐僧赶悟空,悟空求留下”的故事场面,要求用人物的动作来凸显人物各自的特点。这样写话目的明确、有法可依。
  2.凝练语言,勾勒人物写话
  凝练对内容的理解、信息的筛选、语意的表达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是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名著类课文教学中,就可运用凝练的语言去勾勒学生熟悉的人物,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前,可选择《西游记》四个主要人物之一来制作一张人物卡片,字数控制在百字以内。也可在教学之后,提供拓展资料,透过阅读资料,提取信息,用凝练的语言来概括“人物故事”,用凝练的语言进行“人物评价”。通过这样的写话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3.搭建平台,表达思辨观点
  所谓思辨,就是有思考,有分辨,能全面地看待问题,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要将自己的思考与分辨表达清楚,要求学生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其次要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在古典名著中许多人物是可以引领学生去思一思、辨一辨、写一写的。
  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这一人物,就可以搭建一个思辨的写话平台,让学生去辨一辨。这样思辨的写话,既让学生走近名著,同时又是一次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名著类课文的教学中,认清这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明确这类课文的语言特点,从学生学情出发,灵活采用各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其他文献
1  二十二岁那年,我的命运被马海改变了。  马海殒命于二十二岁。  他的一抔骨灰是我和肖本林送到他家的。  骨灰送到马海家后,肖本林说他还有事,便提前走了。临出门肖本林以一个老大哥的口气,压低嗓门,以能让马海他爸听得见的声音对我說,小崔,崔劲松同学,你与马海是老同学是好朋友,你多陪陪马叔他们。  肖本林说这话时脸色凝重。  我留了下来。  是马海他爸给我们开的门。没见马海他妈。她应该在里屋的,我
一、在线牵,深教研  为了做好在线课程计划的全盘考虑,包括疫情期间教学、复学衔接和疫后教学,我校将网络教研形成常态,寒假期间联合行政、科组长、备课组长、信息技术教师组建网络教研团队,提前征求各学科意见、收集各项资源。深圳市、罗湖区文件下达后,学校马上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制订方案。召开教研小组和行政研讨会,以全校教师大会的形式学习和解读方案,召开科组长、备课组长会议部署下一步的科组内工作安排,
【摘要】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一线教师常常在“复述课文”的教学中很难真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以苏教版第八册《祁黄羊》为例,教师尝试明确精细复述教学的目标,找准复述材料的语言训练生长点,精读巧练,从而把握住复述教学的脉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的效率。  【关键词】复述 语用 目标 生长点  一、背景分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
【摘要】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老师,笔者不断地探索,希望摸索出让学生畅写、乐写的更有效的习作教学之路。经过多年的实践、反思、总结,笔者认为创新习作教学,既要传承传统习作教学的精华,更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际,更新作文教学的理念,敢于创新和突破,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作文教学既回归了本真,又焕发了青春;既教会了学生,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
【摘要】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少先队员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增加才干的有效载体。学校少先队应立足校内,依托校外,以地方特色的劳动实践活动资源为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少先队劳动教育,培养少先队员劳动能力,引导少先队员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  【关键词】劳动教育 少先队 活动  劳动教育是少先队员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注重概念性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的培养熟视无睹。学生将大量时间花在词语理解、课文背诵上,碎片化知识的堆积,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更无法丰厚其文学素养。这样一种阅读过程是浅度阅读。深度阅读是具有指向探索客观事物规律、提高认识事物能力、提高素养和完善人格的阅读方式。它是相对于浅层阅读而言的一种阅读。教师要注重对语言规律的探索、内化和运用,从而引导学生在新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不少经济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室已经配备了包括电子白板在内的多媒体设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许多学校硬件设备已经跟上的前提下,一些老师的课堂却仅仅是把传统的PowerPoint课件直接导入到白板程序中使用,没有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独特的优势,从而使设备的更新换代显得意义不大。  电子白板和PowerPoint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无
摘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互联网 教育科研,它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源动力,互联网 课堂教学,是学校改革的生命力,互联网 家校联系,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科研课堂教学  出生于70年代的我们,小时候怎样接受教育: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老师站在讲台前,学生秧田坐式法,这就是所谓的传统教育。传统教育,无所谓好与坏,但当未来在阔步向我们走来时,当一些新的教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但社会流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流动儿童大都由农村进入城市,由于户籍的限制,他们的教育成了一个问题。流动儿童的身份很特殊,由于父母长时间在外务工,无法在家辅导他们做功课,因此他们在阅读学习上只能自己去摸索,效率很低。课外阅读可以丰富流动儿童的生活,增长他们的见识,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一、流动儿童缺少课外阅读的原因分析(一)生活环境简陋
【教材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69。  【缘起】  《多边形的内角和》是本版教材新增课例。该课教材先是给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引发思考,尝试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猜想并通过剪拼、推导计算等方法验证猜想,进而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的结论。本课应是小学阶段少有的几何推理课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应是其核心价值追求。  笔者的想法是紧扣“内角和”,以问题引导,引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