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文末这样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此文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五教科书中。我想编者收录这篇随笔短文是要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那么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就应该是践行“咬文嚼字”精神的主阵地。
语文是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是语言、文章、文学的统一体。语文教学在致力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同时,还具有审美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创造教育等多种功能,而后者的教育功能,应该在“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中进行水乳交融的艺术性的“渗透”。因此,语文教学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咬文嚼字”。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心平气和,扎扎实实,在“咬文嚼字”上下工夫,做到“咬”得准,“嚼”出味。
抓住学生错点,“咬文嚼字”辨字词
我们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反复讲解、强化练习的层面上,应当根据孩子年龄特点、知识储备情况引导孩子进行准确的辨析、有效的积累,达到正确运用的效果。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语文配套练习册《第六组综合练习》第一题是看拼音写词语,其中一个是“lián jié”。于是“连接、联结、连结、联接”就出现在了孩子的作业上。在我引导孩子再读课文自行改错后再查,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地书写。于是我从读音和词义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区分识记。
读准音正确写 “联结、连接”两个词虽然读起来差不多,但是有一调之差。连接的“接”为一声,联结的“结”为二声。学生在拼写时出错大多是因为没有拼准确拼音造成的。所以我教给孩子一拼:拼准音;二读:读准词;三写:写对字。这样学生的书写关就容易过了。
理解意恰当用 一是寻根溯源,引导学生从概念上进行区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连接”有两个意思,一是“(事物)相互衔接”,二是“使连接”。“联结”的意思则是“结合(在一起)”。 在使用“连接”和“联结”这两个词时,人们习惯用“连接”代替“联结”。其实,这两个词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从词性上看,都是动词,但“连接”更有使动意义。绳子断了,把它连接起来。就有“使断了的绳子重新连接起来”的意思。从方式上看,“连接”重在“衔接”,就是互相接连在一起,而且连接的方式具体明确。“联结”重在“结合”,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使二者之间有了密切的联系是比较抽象的。例如,“锦州是联结东北和结北的战略要点”。从涉及的对象上来看,“连接”的两个事物,一般都是具体可感的;而“联结”所涉及的事物,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笼统的。
二是资源整合,引导学生从语境中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四上六单元21课《搭石》。住宅里的所有电脑全部设在“暗处”,在室内见不到。它们各有各的职能,分工负责,同时又互相连接,以便对环境作出综合判断,为主人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四上八单元30课《电脑住宅》因为有了第一环节的基础,再与文本一对接,理解的问题迎刃而解。
三是练习巩固,引导学生从应用中强化。如,发达的公路网和频繁的物资交流,把这座城市的城区跟农村地区(联结)在一起;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两条铁路在这个车站(连接)起来。这个环节我选取了孩子们喜欢的选词填空,这样既降低了运用的难度,又增强提高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把握学生读点,“咬文嚼字”悟表达
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和认知比较低级的阶段,应该充分尊重小学生现状,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学生理解的难点、兴趣点进行“咬文嚼字”。在此过程中,老師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受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激发孩子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
解词意,助表达 理解语言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对于教材中出现的重点的、难理解的词我都会带学生借助词典知本义——结合语境知文义——联系生活学运用。比如在学习《自然之道》一课时,对于“愚不可及”的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第一步,借助词典知本义。这个词语出来之后,我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及”,通过字典中“及”的解释即比得上,初步理解了“愚不可及”的字面意思是:愚蠢的别人比不上。这里渗透的是抓住词语当中的关键词进行理解的方法。第二步,结合语境知文义。随着课文内容理解的推进,我让学生用课文中的事例进一步解读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愚不可及”的,让学生对词语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第三步,联系生活学运用。最后,我又让学生回想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愚不可及”的事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样孩子们能够借助以往的生活经验把文字进行还原。
学修辞,悟表达 对修辞手法,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注意引导学生辨别和认识其结构,往往忽视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而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恰恰有利于提高阅读欣赏和习作表达的水平。所以对修辞手法的教学应将注意力转到体会表达效果上来。
总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立足文本,实实在在地进行语言训练。在此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咬文嚼字,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河安小学)
语文是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是语言、文章、文学的统一体。语文教学在致力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同时,还具有审美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创造教育等多种功能,而后者的教育功能,应该在“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中进行水乳交融的艺术性的“渗透”。因此,语文教学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咬文嚼字”。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心平气和,扎扎实实,在“咬文嚼字”上下工夫,做到“咬”得准,“嚼”出味。
抓住学生错点,“咬文嚼字”辨字词
我们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反复讲解、强化练习的层面上,应当根据孩子年龄特点、知识储备情况引导孩子进行准确的辨析、有效的积累,达到正确运用的效果。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语文配套练习册《第六组综合练习》第一题是看拼音写词语,其中一个是“lián jié”。于是“连接、联结、连结、联接”就出现在了孩子的作业上。在我引导孩子再读课文自行改错后再查,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地书写。于是我从读音和词义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区分识记。
读准音正确写 “联结、连接”两个词虽然读起来差不多,但是有一调之差。连接的“接”为一声,联结的“结”为二声。学生在拼写时出错大多是因为没有拼准确拼音造成的。所以我教给孩子一拼:拼准音;二读:读准词;三写:写对字。这样学生的书写关就容易过了。
理解意恰当用 一是寻根溯源,引导学生从概念上进行区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连接”有两个意思,一是“(事物)相互衔接”,二是“使连接”。“联结”的意思则是“结合(在一起)”。 在使用“连接”和“联结”这两个词时,人们习惯用“连接”代替“联结”。其实,这两个词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从词性上看,都是动词,但“连接”更有使动意义。绳子断了,把它连接起来。就有“使断了的绳子重新连接起来”的意思。从方式上看,“连接”重在“衔接”,就是互相接连在一起,而且连接的方式具体明确。“联结”重在“结合”,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使二者之间有了密切的联系是比较抽象的。例如,“锦州是联结东北和结北的战略要点”。从涉及的对象上来看,“连接”的两个事物,一般都是具体可感的;而“联结”所涉及的事物,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笼统的。
二是资源整合,引导学生从语境中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四上六单元21课《搭石》。住宅里的所有电脑全部设在“暗处”,在室内见不到。它们各有各的职能,分工负责,同时又互相连接,以便对环境作出综合判断,为主人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四上八单元30课《电脑住宅》因为有了第一环节的基础,再与文本一对接,理解的问题迎刃而解。
三是练习巩固,引导学生从应用中强化。如,发达的公路网和频繁的物资交流,把这座城市的城区跟农村地区(联结)在一起;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两条铁路在这个车站(连接)起来。这个环节我选取了孩子们喜欢的选词填空,这样既降低了运用的难度,又增强提高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把握学生读点,“咬文嚼字”悟表达
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和认知比较低级的阶段,应该充分尊重小学生现状,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学生理解的难点、兴趣点进行“咬文嚼字”。在此过程中,老師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受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激发孩子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
解词意,助表达 理解语言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对于教材中出现的重点的、难理解的词我都会带学生借助词典知本义——结合语境知文义——联系生活学运用。比如在学习《自然之道》一课时,对于“愚不可及”的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第一步,借助词典知本义。这个词语出来之后,我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及”,通过字典中“及”的解释即比得上,初步理解了“愚不可及”的字面意思是:愚蠢的别人比不上。这里渗透的是抓住词语当中的关键词进行理解的方法。第二步,结合语境知文义。随着课文内容理解的推进,我让学生用课文中的事例进一步解读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愚不可及”的,让学生对词语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第三步,联系生活学运用。最后,我又让学生回想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愚不可及”的事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样孩子们能够借助以往的生活经验把文字进行还原。
学修辞,悟表达 对修辞手法,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注意引导学生辨别和认识其结构,往往忽视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而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恰恰有利于提高阅读欣赏和习作表达的水平。所以对修辞手法的教学应将注意力转到体会表达效果上来。
总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立足文本,实实在在地进行语言训练。在此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咬文嚼字,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河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