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江苏省太仓市产业结构情况,对中专学校专业链设置与地区的产业链在衔接上进行了深入调研,摸清了学校、政府、企业及学生本身存在的普遍问题。作者站在学校的层面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中专 专业设置 产业 就业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本地区产业调整如何实现有效对接,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前景,更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和企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当前,国务院批准我国首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明确,到2020年,蘇南人均GDP要达到1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超过7万元(以现行价格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身处苏南经济较为活跃地区之一的太仓市,笔者对中专专业设置有效对接产业结构这一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太仓市产业结构现状
1.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太仓地区已有30个工业行业统计大类,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七大产业产出均超过20亿元。
2.高新技术产业后劲增强
太仓市电气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均超过15亿元。
3.装备制造产业势头强劲
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六个行业大类的机械制造产业,不断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到2013年3月,太仓地区已集聚了机械制造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规模以上工业年总产值200亿元以上。
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速
太仓市从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促进商务服务业集聚、强化科技服务业、提升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公共性服务业等方面入手,做大做强符合经济发展方向的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外包、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行业。
5.区域特色产业优势明显
形成精密机械产业基地、自行车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镇、石化工业园、德企之乡等优势明显的地方特色产业。
二、中专学校专业链与地区产业链衔接中存在四大问题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中专学校专业链与地区产业链在衔接上存在四大问题。
1.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结构缺乏科学规划。学校的学科专业发展不太均衡,整体学科专业体系的质量、内涵和层次不对称,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及时反映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
(2)专业设置与产业调整不协调。一方面地方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较快,一方面学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因前期调研论证、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都需要一定时间,导致专业与产业调整的步调不尽一致,造成学生专业素养优势不明显,学生缺乏竞争力与可持续
发展的能力。
(3)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不适应。如太仓大力发展港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而职业教育大部分专业与上述产业的需要相比力量比较薄弱,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
2.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1)专业与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不完善。政府对校企合作组织模式的引导不到位,促进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和服务机构不健全,因而不能从根本上促进产业发展导向与中专学校人才培养导向之间的互动。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差异。在开展校企合作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把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的价值链中,大部分学校更关注自身需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
(3)存在重发展、轻人才的情况。政府部门在谋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时,没有把职业教育对接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规划与统筹,而学校在积极呼应、主动融入、有效对接新兴产业方面的超前意识不够。
3.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100家大、中、小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存在以下三个共性问题。
(1)企业不愿招。有66.7%的企业对此持肯定态度,他们不愿招聘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中专生,以免增加企业的开支,花费时间和精力。
(2)企业不愿教。有41.7%的企业认为中专生的创新创优能力偏弱,有37.6%的企业对中专生的学习能力表示怀疑。
(3)企业不愿用。有41.7%的企业对此持否定态度;有25.0%的企业表示会用;另外还有33.3%的企业表示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4.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真本领,二是不愿做具体事,三是工作不安心。有46%的毕业生这山看着那山高,时刻想着跳槽。
三、实现专业与产业有效对接的思考与建议
1.增强主动意识,谋划办学方针
一是认清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学校应认清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大方向,结合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结合地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科学进行专业设置。
二是增强服务经济转型发展研究。学校可依托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与发改委、经信委等地方产业发展综合部门的互动,把握区域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发展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
三是树立根据产业设置专业的理念。专业设置应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链打造职业教育链。
2.建立健全机制,创新办学形式
一是建立产业合作组织。学校可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成立有关行业、产业部门领导参与的产业合作组织,指导专业与产业对接工作,建立经常性的工作制度,在宏观上解决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的信息不对称的错位。
二是建立用人单位对接评价机制。学校要改革完善学生评价制度,主管部门要改革完善学校评估制度,把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作为学校对学生的重要评价,把企业对学校的评价作为上级管理部门对学校的重要评价。
三是建立新型校企互动机制。实行厂长对接校长、师傅对接师资、员工对接学生、工种对接培训,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在学校建立“职业技术培训站”“鉴定站”,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企业职工培训,这样一来,学生提高了就业率,企业提高了产品合格率,达到“双赢”。
3.科学设置专业,提高办学质量
一是设置与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针对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第三产业持续上升、港口物流等主导性产业不断发展的实际,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确定培养目标、制订课程计划。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到企业单位顶岗工作和实习锻炼制度,积极聘任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壮大师资队伍。
三是在教学中弘扬企业文化。把学校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建设进行融合,注意吸收先进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积淀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的
素养。
关键词:中专 专业设置 产业 就业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本地区产业调整如何实现有效对接,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前景,更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和企业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在当前,国务院批准我国首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明确,到2020年,蘇南人均GDP要达到1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超过7万元(以现行价格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身处苏南经济较为活跃地区之一的太仓市,笔者对中专专业设置有效对接产业结构这一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太仓市产业结构现状
1.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太仓地区已有30个工业行业统计大类,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七大产业产出均超过20亿元。
2.高新技术产业后劲增强
太仓市电气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均超过15亿元。
3.装备制造产业势头强劲
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六个行业大类的机械制造产业,不断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到2013年3月,太仓地区已集聚了机械制造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规模以上工业年总产值200亿元以上。
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速
太仓市从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促进商务服务业集聚、强化科技服务业、提升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公共性服务业等方面入手,做大做强符合经济发展方向的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外包、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行业。
5.区域特色产业优势明显
形成精密机械产业基地、自行车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镇、石化工业园、德企之乡等优势明显的地方特色产业。
二、中专学校专业链与地区产业链衔接中存在四大问题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中专学校专业链与地区产业链在衔接上存在四大问题。
1.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结构缺乏科学规划。学校的学科专业发展不太均衡,整体学科专业体系的质量、内涵和层次不对称,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及时反映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
(2)专业设置与产业调整不协调。一方面地方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较快,一方面学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因前期调研论证、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都需要一定时间,导致专业与产业调整的步调不尽一致,造成学生专业素养优势不明显,学生缺乏竞争力与可持续
发展的能力。
(3)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不适应。如太仓大力发展港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而职业教育大部分专业与上述产业的需要相比力量比较薄弱,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
2.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1)专业与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不完善。政府对校企合作组织模式的引导不到位,促进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和服务机构不健全,因而不能从根本上促进产业发展导向与中专学校人才培养导向之间的互动。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差异。在开展校企合作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把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的价值链中,大部分学校更关注自身需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
(3)存在重发展、轻人才的情况。政府部门在谋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时,没有把职业教育对接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规划与统筹,而学校在积极呼应、主动融入、有效对接新兴产业方面的超前意识不够。
3.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100家大、中、小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存在以下三个共性问题。
(1)企业不愿招。有66.7%的企业对此持肯定态度,他们不愿招聘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中专生,以免增加企业的开支,花费时间和精力。
(2)企业不愿教。有41.7%的企业认为中专生的创新创优能力偏弱,有37.6%的企业对中专生的学习能力表示怀疑。
(3)企业不愿用。有41.7%的企业对此持否定态度;有25.0%的企业表示会用;另外还有33.3%的企业表示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4.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真本领,二是不愿做具体事,三是工作不安心。有46%的毕业生这山看着那山高,时刻想着跳槽。
三、实现专业与产业有效对接的思考与建议
1.增强主动意识,谋划办学方针
一是认清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学校应认清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大方向,结合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结合地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科学进行专业设置。
二是增强服务经济转型发展研究。学校可依托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与发改委、经信委等地方产业发展综合部门的互动,把握区域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发展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
三是树立根据产业设置专业的理念。专业设置应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链打造职业教育链。
2.建立健全机制,创新办学形式
一是建立产业合作组织。学校可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成立有关行业、产业部门领导参与的产业合作组织,指导专业与产业对接工作,建立经常性的工作制度,在宏观上解决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的信息不对称的错位。
二是建立用人单位对接评价机制。学校要改革完善学生评价制度,主管部门要改革完善学校评估制度,把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作为学校对学生的重要评价,把企业对学校的评价作为上级管理部门对学校的重要评价。
三是建立新型校企互动机制。实行厂长对接校长、师傅对接师资、员工对接学生、工种对接培训,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在学校建立“职业技术培训站”“鉴定站”,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企业职工培训,这样一来,学生提高了就业率,企业提高了产品合格率,达到“双赢”。
3.科学设置专业,提高办学质量
一是设置与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针对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第三产业持续上升、港口物流等主导性产业不断发展的实际,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确定培养目标、制订课程计划。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到企业单位顶岗工作和实习锻炼制度,积极聘任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壮大师资队伍。
三是在教学中弘扬企业文化。把学校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建设进行融合,注意吸收先进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积淀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的
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