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南极腹地的男人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b798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叛逆少年成功记
  在找到南极这片乐土之前的八年时间里,精力充沛的Patrick Woodhead尝试过许多不同的户外探险活动,他曾加入一支帆船队完成跨大西洋南线的航行,不经意间破了世界纪录;曾在亚马逊河流上进行长距离漂流,结果被热带雨林的蚊虫咬得惨不忍睹;也曾前往中亚和喜马拉雅群山进行攀登,在吉尔吉斯斯坦首登数座未登峰。Patrick已经尝试了这么多疯狂的事情,对很多人而言是难以企及的,除了有钱有闲之外,他的原动力来自什么呢?
  估计是经常被人问到这个问题吧,Patrick嘿嘿地笑了几声,缓缓地回答道:“要说最初的触动应该追溯到16岁那年。我去听了一位非常有名的英国极地探险家的讲座,当他拿出那些震撼人心的南北极照片时,我感到十分嫉妒—凭什么他可以过这么精彩的生活,而我将来要去上无聊的班?所以我决定做出改变,人生应该充满更多有趣的事情—这也是后来一直鼓动我不断尝试的内因。于是,我从大学辍学,雄赳赳地踏出校门,但并不是很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接下来的八年里,我一直都在探索,从亚马逊的丛林到喜马拉雅的群山,到大西洋的汪洋大海,最终,我将自己的心落在了南极大陆。”
  事实上,在尝试过那么多种户外探险项目之后,Patrick发现自己不喜欢水、不喜欢湿热,也受不了蚊虫,相反,在寒冷的环境中却相当适应,所以他自称是“cold weather explorer”(高寒气候探险者),难怪南极这个大冰疙瘩成了他的最爱。Patrick相信宇宙的能量是循环的,他热爱南极,南极让他感到自己很特别,更能发挥自己所长。
  Patrick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朋友的支持,有些朋友是那种喝着啤酒跟你说着某个地方多么神奇多么想去、但从未动身的人;还有一种朋友跟你聊着聊着就说我们去吧为什么不呢—Patrick表示很幸运有几个这样的朋友。于是2002年,一行四人来到了南极,以Kiting(风筝滑雪)的方式用58天纵跨了南极大陆(南北向),一不小心成为世界上抵达南极点最年轻最快的团队。但这并没有结束,一年后,其中两个朋友去了北极探险,而Patrick新组了一支队伍回到南极,去做一件更疯狂的事:由东至西横跨南极大陆,最终他们用了75天完成了1850公里的大穿越,Patrick成为全世界成功穿越南极大陆仅有的12人之一。这说明选对队友很重要。
  成功背后的酸爽
  每一次挑战成功是什么感觉?
  “累爆了!”这三个字挤出的酸爽劲儿扑面而来。他苦着脸形容道:“就像战争中不断行进的队伍,让自己随时处在危险的边缘。因为身体会本能地反抗这一切—每天不够用的卡路里,一天比一天虚弱的体能,我们只能努力在自己崩溃前保持平衡。”他回忆第一次南极点之旅中,他们曾经不间断滑雪行进长达42小时,那是抵达南极点的最后一段距离;第二次南极穿越之旅中,也曾不间断滑行达40个小时—由于一名队员的妻子快临产了,他希望能尽早结束这次探险,催促他们咻咻咻地赶路。
  格陵兰岛风筝滑行穿越中,Patrick曾在17个小时内行进了270公里,这期间他们只停下来两次,每次休息10分钟。“我们两条腿累得像灌了铅似的,膝盖磨损得仿佛都能发出咯咯声,浑身上下每一块肌肉每一个关节都疼得吱吱叫。根据我们绑在风筝上的追踪仪,我们的行进速度一度达到52公里/小时。还有我们脚上的冻伤,我们一个队员的脚趾严重冻伤坏死,最后不得不切掉两个趾头。”Patrick说那是他见过的最严重的冻伤。
  白色沙漠里的豪华营地
  2003年,Patrick和另外三个队员被困在一个帐篷里面等待暴风雪消停,他们正在穿越南极大陆1850公里的长征途中。小小的帐篷里挤满了挫败感,帐篷外,暴风雪已经肆虐了四天,他们的补给所剩不多,更严重的是,他们互相已经没话可聊了。“我们当时就想,凭什么只有科学家和老派的极地探险家才能看见真实的南极?”当然他们所指的是南极内陆腹地。
  当时,已经有不少人能够享受乘坐极地破冰邮轮绕着南极大陆边缘巡游的服务,然而,南极冰盖腹地几乎没有人可以触及。Patrick想,既然他们发现并体验了南极腹地令人惊叹和兴奋的离奇,当然其他人应该也可以。
  于是,在那个小帐篷里,四个人突发奇想设计出一种新型营地。这种营地会有比较高的舒适度,有供暖,装饰风格很接近维多利亚时代早期探险家们配备的复古奢华装备—黄铜配件、皮毛座椅、野餐篮子等等。营地里会有一位很会做菜的大厨—目前的情况下,食物的可口程度实在令人堪忧,还应该有货真价实的极地探险者来担当向导。营地就要小小的,不要太大,限制人数,让每一个来这儿的客人都能按自己的节奏体验南极。另外,这个营地应该是完全环保的,以24小时日不落的太阳能和风能来产生电力和热能,“我们清楚这个营地一切的能量来源必须是南极自身——风能和太阳能是唯一的途径,对于我们几个在南极度过七十多个日夜的人来说,这一点再明显不过。”Patrick说道。
  2005年,他一手创办了名为White Desert的极地探险公司,成为了史上第一个提供南极腹地探险的机构。他将带领客人乘坐私人飞机进入南极腹地,并在他们建立的温暖舒适的Whichaway营地安营扎寨。
  说到在南极建立营地,Patrick透露真的非常非常困难。可以想象,要把物资一点一点运到南极腹地,这个过程有多么艰难多么昂贵。对于一般人来说,搭建一个帐篷是普通的事,但在南极,难度提升了上百倍,更别提在南极腹地建立一个豪华型的营地。最初建立帐篷时要考虑帐篷不会被南极冰盖上200公里/小时的劲风刮跑,能否经受住恐怖的暴风雪和超低的气温,市面上普通的固定器满足不了需求,因此搭建帐篷的很多材料都是特殊定制的。“当然一开始我们的营地只是个不怎么舒适的小帐篷,经过11年的打造,帐篷营地逐渐变得更坚固、更完善,也更舒适,这一点让我们引以为豪。”   户外探险:你们也利用风能来发电吗?
  Patrick:我们尝试过,这的确是个风能丰富的地方。问题在于,那样就需要巨大的风车,那并不容易做到,另外,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电能,所以目前我们有太阳能就够了。未来也许在更广泛的科考活动中,南极的风能值得考虑。
  户外探险:两次南极探险中你都有同伴的吧?
  Patrick:当然,我并不是孤身一人上路,还有另外三个同伴,其中一位是非常著名的极地探险家Paul Landry,他曾在一年之内抵达地球的三个极点(南极点、北极点、珠穆朗玛峰),我们两次都同行,配合默契,像一个团队。有一个团队挺好的,可分享彼此的探险经验。
  户外探险:在你之前的各种探险中有受过重伤吗?
  Patrick:我还好,没受过什么严重的伤。只是当我们在快速行进中,寒风如铁,会把我的脸割出一道一道的伤口;我被一些小家伙咬过,比如蝎子、食人鱼。哈哈,其实我很幸运。
  户外探险:你曾经攀登过不少高峰,作为一个cold weather explorer,没有想过登上世界第三极吗?
  Patrick:我是曾经在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西藏攀登过一些高峰,跟海拔高度比起来,我比较偏爱那些未登峰。将来应该也会去攀登8000米级的山峰,但不会选择珠峰,那里人太多了。等等看吧,这不是特别着急的一件事儿。
  户外探险:是啊,你现在经营着公司呢。你是和你妻子一起在经营白色沙漠这个公司吗?
  Patrick:当然,我们两个轮流换班,一个人在南极忙着的时候,另一个就在开普敦带孩子。她负责一些部门的工作,我负责另外一些,我们分工做得不错。这意味着,我们的对话总是关于工作和孩子,而不是对方,不过,我们得学着在这些话题之外多准备一些娱乐消遣才够完美。
  户外探险:你个人将来还会去做一些极限挑战吗?
  Patrick: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是现阶段工作比较忙,还在构思阶段。我非常喜欢风筝滑行(kiting),所以我想将来去沙漠里感受一下,其中一个特别想去的地方就是中国的戈壁沙漠,我想将沙滩车(buggy)和风筝结合完成戈壁大穿越。我喜欢这个主意。我知道戈壁里荒无人烟、条件艰苦,但说实话,还能比南极更荒吗?所以类似这种真正的挑战我还会去做的。此外,我还想多试试飞行,比如开着小飞机在非洲某些地方飞行。刚果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国家,我曾在那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下次就开着小飞机去吧。
其他文献
未婚、无子,孑然一身,年龄不详,这位有着探险家、自然讲师、摄影师等身份的男人只愿意透露他来自加拿大温哥华,就像他的摄影作品一样给人留下悬念和想象空间。20年前的安德鲁·温泽尔(Andrew Wenzel)大概不曾想到,自第一次南极之旅开始,就与极地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1993年,Andrew第一次来到南极,从那之后他一直在做与南北极相关的工作。为什么会去呢?Andrew在脑子里整理了许久,默默
提名  王彬、蒋秋林 首次摩托车无后援穿越四大无人区  提名理由  2013年4月2日,“风之摩旅”飓风团队两名队员王彬、蒋秋林从新疆乌鲁木齐出发,开始了罗布泊、阿尔金山、可可西里、羌塘四大无人区无后援穿越的探险旅程。他们用了近半年的时间精心准备,凭借丰富的摩托骑行经验、户外探险活动履历,本着尊重自然、体验极限的良好心态。历经摔车、补给及燃料不足的困境、迷路及遭遇灰熊种种磨炼后,在经历12天的风雪
2014年4月15日,刚过了嘎隆拉雪山的封山季,我和格瓦拉分别驾驶着两辆越野车从波密扎木镇南行,沿嘎隆拉北曲直上前往141公里外的墨脱县城。  波密海拔两千八百多米,我们驾车沿着曲折但却是平整的柏油路一路攀升,当24K养护工区的指示牌出现在车前时,平整的油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泥泞的土路,而正前方那座被皑皑白雪覆盖着的高耸山体就是进入墨脱的第一个难关—嘎隆拉雪山。  远处的山脚下,公路的尽头,隐约
OUTDOOR:纯羊毛标志(Woolmark)商标对中国消费者而言非常熟悉,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在电视上就经常看到这个标志,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标志的由来和它背后的故事吗?  Lars Ulvesund:纯羊毛标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纺织商标之一,自1964年商标创建,已在超过50亿的产品上使用过该标志。国际羊毛局(The Woolmark Company)是美丽诺羊毛全球权威推广机构,拥有纯羊毛标志并
当我们尝试做出改变时,无论方式怎样都是在跟自己较劲:早起一小时,多跑一公里,少吃一块糖,运动久一点,行走深一点,难度高一点……我们始终跟那个“一”较劲,结局只有两种:成功者呼,失败者颓。  他是清迈的原住民司机,越野车开得特别好,还很会玩弹弓。在泰国北部山区腹地越野自驾中,本刊编辑赵静晗抓住机会从这个“泰国最帅的男人”那儿学会了几招。其实,清迈并不只有文艺青年眼中的小清新,还有它动感与活力的一面,
很遗憾,我得说单反的市场占有率得进一步缩减。智能手机的拍照现在都有一个专有合成名词“phonography”了,已经完完全全是病毒式的普及,而且使用起来很方便。苹果公司现在在iPhone里放了数以亿计各种尺寸的照片……而且它们看起来还挺美的。但是,它们还能更好一些。你也许会问,怎么才能更好呢?试试曼富图(Manfrotto,意大利的专业摄影器材公司)旗下品牌KLYP吧,这是最大的iPhone高端摄
从传统的徒步步道到开创性的山间小径,这些现存的完美线路会让你享受到真正的野外、自然和人迹罕至,这也经常是户外人心之所往。  对于我们如何定义“长距离徒步线路”,这很显然是相当主观的事。在英国那样的弹丸之地,任何比50公里长的距离都叫“长距离”;从国际视野来看,我们把“长距离徒步线路”的距离设置为500公里以上。有了这个数字打底,如果我们把每个大洲所有那些史诗般的长距离徒步线路都包括进来的话,名单的
对话宁夏跑吧  outdoor:宁夏跑吧的核心宗旨是什么?如何实现呢?  芙蓉:宁夏跑吧的宗旨只有一个:让跑步的人少走弯路少受伤。这说来简单,真正实现则需要我和团队不断学习,并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落实到跑步过程中,始终贯彻、营造一个安全和科学跑步的理念与氛围。  outdoor:平时跑团的活动、跑量是怎么样的?    芙蓉:平时的约跑一般都在周末,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给初学者一些指导和帮一些跑友解决在
提名:王勇 首位使用微动力滑翔翼飞越胶州湾的中国人  提名理由  2012年7月7日,被誉为“中国滑翔翼第一人”的王勇,驾驶微动力悬挂式滑翔翼“蚊子”从黄岛金沙滩起飞,穿越胶州湾后一路向东,最终在青岛石老人海水浴场西侧成功降落,全程42公里,用时40分钟。这是王勇自穿越“世界风库”瓜州戈壁之后的又一创举。  从儿时起,我就渴望飞翔。每当在海边遥望海鸥的曼妙身姿在海上热烈而自由地翱翔,那种在天空中自
户外是阳光、美景和身体力行。  可很多风景正被慢慢剥离,诸多生灵无法往生。  山野之间也需要绝好的声音。  回望一个四季轮回,念新草劲力,感花木枯荣。  奔跑者在汇聚,车的轮迹在延伸,山巅之上,总是坚韧者为峰。  山野静寂,没了号角,这是个不缺良言的时代,可惜缺少仰望和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