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VS高考:哪一个更容易考?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e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年轻的学子在考场内挥汗如雨,然后还要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度日如年。他们的家长,在这一段时间内也必将关注一件事情:孩子能考上什么大学。
  今年是中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无数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有许多人期待着通过高考改写人生。每念及此,我便想起从前的科举考试。
  彼时,也是有无数读书人的命运被科举改变。彼时,参加科考的士子们,需要面对的压力远大于今日考生。他们都熬过来了,你还焦虑什么呢?
  1、对古代的读书人来说,最重要的考试是科举考试;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考试是高考。科考与高考,哪一个更容易一些?
  答:从考试的程序来说,科举考试显然比今日高考更不容易。高考是每一个高三学生都有资格参加,但古人如果想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却需要先通过选拔试。
  唐宋时期的科考相对容易一些,选拔试只有一道关卡,叫“发解试”。士子只要参加州府举行的发解试,成绩合格,取得“解额”,便可以获得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资质。
  明清时期的科举选拔试就非常麻烦了:一个读书人,先要通过知县主持的县试、知府主持的府试与省学政主持的院试,才会成为一名秀才。未获得秀才资格的读书人,叫做“童生”,哪怕六十岁了,还是童生。县试、府试、院试,合称“童生试”,只是科举考试的第一级考试,取得了秀才资格的士子,便可以参加第二级考试——乡试了。乡试在省贡院举行,通过者称为“举人”。取得举人资格的人才可以参加第三级的考试——省试(明清时又称为会试)与殿试。所以说,明清时,每一个能到京师参加会试的士子,差不多都是“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杀过来的。
  2、现在高考的时间安排在每年的6月初,科考呢?
  答:高考是每年一考,科举考试则是三年一考。这一惯例是在宋代形成的,明清相沿。宋代的发解试一般安排在农历八月份,所以又称“秋贡”;省试安排在发解试次年的二月,所以又称“春闱”。
  明清的考试层级太多,县试一般在二月,府试是四月,院试一般安排在年底,乡试安排在秋季,由于放榜时间正值桂花飘香之时,所以人们又将乡榜称为“桂榜”,将中举称为“折桂”,会试则在次年春天,由于会试发榜之日正值四月中旬,杏花盛开,所以又称“杏榜”。
  3、科举考试有作弊的吗?
  答:可以这么说吧,今日高考试场中出现的作弊手段,除了那些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之外,基本上都是古人在科考时玩过的,比如挟带字条、将课本内容抄在衣服上、雇请“枪手”,等等。
  4、古人怎么防范科举考试作弊?
  答:为了防范考官与考生作弊,宋代的科举考试创设了几项制度,延续到明清时期,比如“封弥制”,即将考生答卷卷首的考生姓名、年甲、乡贯等个人信息密封,代之以字号,又叫“糊名考校”。这样,考官在評卷的时候,由于不知道某卷的考生是何人,就算想给熟人卖一个人情,也无从下手。(今日的高考评卷还沿用宋人发明的封弥制)
  又如“誊录制”,即每一份考生交上来的试卷,都要经专门的书吏用红笔抄录成副本,然后将副本送考官进行评卷,这样可以防止考官通过辨认笔迹或暗记,认出答卷是不是出自熟悉的考生之手。
  5、科举考试是不是只考作文,亦即八股文?
  答:八股文的出现比科举考试晚多了,是到了明朝才有的。其实,虽然都是科举考试,但各个朝代的考试题目不尽相同。而且,科举又分为进士科以及九经、五经、三史、明法、明经诸科,各科的考试内容也不完全一样,比如明法科的考试,主要是测试考生掌握的法律知识与司法技艺。
  我重点介绍下进士科的考试题目,因为进士科在科举考试中是最重要的。唐代的进士科考试,主要是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五种。帖经类似于填空题,墨义类似名词解释,诗题就是按命题与指定的韵脚创作一诗一赋。
  宋代的进士科,有四个科目是必考的:诗赋,经义,论,策。试经义是出题者从儒家经书中截取一句话,请考生阐述其蕴含的义理。明清时试经义演变成考八股文。试论,则类似于命题作文,通常是要求考生评论经史记载的某个典故或某一位历史人物。试策跟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差不多,一般都是主考官就时务提出具体问题,让考生发表见解,所以又称“策问”,考生的回答则称“对策”。
  
  明清的科举考试最重视考八股文,但也不仅仅考八股文,明代的乡试要考三场,首场试经义,此即所谓的“八股文”,第二场试“论”及应用文写作,第三场试“策”;清代的乡试也是考三场,首场试经义及韵诗,第二场试经文,第三场试策。
  6、那科举考试题目的难度大不大?
  答:我举一道1904年清政府最后一次科举殿试中的策论题吧,你来试做一下,就知道难度如何了:“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7、2011年以来,高考的录选率基本保持在70%以上,那古代科举考试的录取率如何?
  答:高考选拔的是大学新生,录取率可以很高;而科考选拔的是政府官员,不可能有很高的录取率。根据学者的研究,明朝中后期,秀才的录取率在10%上下浮动,换言之,100名童生参加考试,只有10人可以获得秀才资格;乡试的录取率更低,还是明朝中后期,乡试录取率平均只有3.1%左右;会试的录取率相对更高一些,每100名参加会试的举人,大约有24人会被录取为进士,即录取率约24%。至于殿试,通常都不落黜,只排定名次。我们经常听到的状元、榜眼、探花,便是就殿试而言。
  从录取率的角度来看,也是科举考试远远难于今日高考。
  8、高考状元跟科举状元,哪一个含金量更大?
  答:前面说过,高考是每年一考,所谓的状元又分文理科,而且各个省都有自己的高考状元。而科举是三年一考,成为状元的只有一个。你说哪一个“状元”的含金量更大?
  9、网上流传两份名单,第一份是状元名单:付以渐、王式丹、毕沅、林稃堂、干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是落榜者名单: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许多人对第一份名单上的人名基本不认识,对第二份名单上的人名则耳熟能详。这是不是说明落榜生比状元更有才华与能力?
  答:我看过这两份名单,如果想用这样一种对比来激励高考的落榜者,倒算用心良苦。但我必须指出,这样的罗列对比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历代科举落榜生的总量,数以千万计,这千万人中出现几个出类拔萃者,是不奇怪的。但你想过没有,更多的落榜生都是默默无闻,消失于历史的河流,连一个名字都未能留下来。刻意搜罗几个知名度高一点的科考落榜生,几个知名度低一点的科举状元,放在一起,想证明科举制度下,落榜生比状元更有才能,这样的论证手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我也可以提供另外两份名单,第一份:郭子仪、王维、柳公权、文天祥、陈亮、张孝祥、杨慎、翁同龢、张謇。第二份:黄安道、林自诚、崔唐臣、章望之、陆云龙、熊大木、熊龙峰、余邵鱼、余象斗。哪一个名单上的人名你更熟悉一些?让我告诉你,第一份名单上的都是状元,第二份名单上的都是落榜者。不过我不想用这种简单粗暴的对比来论证状元比落榜者更有才华与能力。总的来说,传统的科举制不失为选拔人才的合理制度。
其他文献
2019年第一天清晨,我坐上北京至长沙的复兴号列车。车厢里空空荡荡,好像一辆开往湖南的专列。耳畔想起了大学时最喜欢的一首歌——崔健的《花房姑娘》:“你问我要去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我就要回到老地方,我就要走在老路上。”  前两句,是我少年离乡时的拿云心事;后两句,则是我如今中年心态的写照。  已经记不清了,我多少回坐列车行进在京广线上,离乡,还乡;再离乡,还乡,离乡……一晃就抛却了三十载时光,
早高峰时段北京地铁10号线的一节车厢内挤得水泄不通  你也许想不到,一个80斤的妹子,和一个200斤的壮汉,这两个人在力量上的差距可以因为一件事而显著地缩小——挤上早高峰的地铁。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里,没有挤过早高峰的地铁不足以论人生。你或许曾在地铁里被挤到双脚离地,但也一定在这里看到了世间百态。  地铁正如一座城市跳动的生命脉络,而不同站点中发生的故事以及各具特色的人文氛围,则如同这脉络中流
我在微凉的深冬停在十字路口等绿灯。几个人蹒跚而来,有的拄着一个拐,有的拄着两个拐。我以为他们是卖拐的,结果他们拍拍车窗摊开手,我望着他们等长的腿,以及勉力伪装仍掩饰不住的两腿之间的矫健,没理会。过一会,车流开始蠕动,他们风驰电掣地隐入了绿化带。我淡淡地想:职业精神是多么重要啊,一个人若是不爱岗敬业,不注重基本的细节,即便讨饭也是要饿死的。  我若在步行街乞讨,一定会把功课做足。先把斑白的头发染成全
随着暑假出游旺季的到来,全国多地都相继曝出网红景点集体翻车,游客纷纷大呼“都是照骗”“感觉智商受到了严重侮辱!” 等等的观后感不绝。  最新一个翻车翻到上电视新闻的网红景点是湖南长沙大山冲森林公园。这个在抖音被热捧为“长沙小九寨”的地方,和其他网红景点崩掉的原因差不多,被游客吐槽“开车一小时,打卡两分钟”,摘掉滤镜后更暴露出诸多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手机信号、找不到路标、找不到厕所等等。天空之
榴莲陆续上市了!刚推出不久,它就一天两次冲上微博热搜,#榴莲贵不是没有原因的##开榴莲开出了盲盒的感觉#,妥妥的画面感。  这又刚好中了榴莲的两种特性:单价贵、出品难保证。花钱的时候有多期待,开榴莲盲盒就有多刺激: 即便这样,还要冒着普遍壳肉比例是7:3的风险;即使这样,还要冒着果核和果肉5:5开的风险。 以后别哭着说买不起车厘子,能连续激情下单榴莲的,才是当下的“水果自由人”。迟来的“网红”? 
获得无数荣誉之后,29岁的中国国家游泳队队长孙杨突然陷入到命运的“泥沼”之中。  禁赛8年,即日起生效。这是2月28日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简称“CAS”)宣判世界反兴奋剂组织(简称“WADA”)诉孙杨和国际泳联一案听证会的裁决结果。  8年,这是CAS在规则内做出的最高惩罚,鉴于孙杨有在2014年为治疗心脏问题误服违禁药品事件,因此处罚在4年的基础上翻倍。  中国泳协也曾第一时间对孙杨被禁赛一事发声
10年,我们从未忘记汶川大地震,从未忘记那场灾难带来的创伤。  2008年,震后一周,南都周刊出版了汶川地震特刊《救》。海量信息中,我们梳理编制了最全面的救援手册,人心恐慌中,我们说出“活着是一种偶然,从5月12日开始,我们的生存都是劫后余生”。  2008年底,震后半年,南都周刊推出封面报道《重返北川》,记录半年如半生,我们看到北川的苦,我们看到北川的希望,我们在记录中接受教诲,爱不能忘,苦难也
阿厉山德罗娃,1913年出生于莫斯科,上大学读的医科专业,毕业之后在部队做了一名女军医,与队伍中的福特·伊万诺夫相恋结婚。1933年,阿厉山德罗娃与丈夫和孩子来到中国,参与新疆的革命战斗。  很不幸,在小女儿拉丽莎刚刚足月时,丈夫在战场中牺牲。随后的生活中,阿厉山德罗娃受到中国军官的关心和照顾,并与中国人军人再次组建家庭。在战争面前,作为个体人的命运并不受自我操控,阿厉山德罗娃再次失去丈夫。  当
“不止你一个人会这样,这也算不上太大的缺陷,因为太长时间的目光接触的确会给双方带来压力。”  @省略号:我以前老喜欢和朋友玩眼神杀,就是互盯眼睛看谁坚持到最后,我一高度近视一群男同胞盯不过我,盯到他们浑身不自在认输为止。  @李停:感受到陌生人的視线我总会反过来盯着他看(我五官不正),一直看到他不好意思为止。今天坐地铁感受到视线后我反击,一直盯着他,感觉过了好久心想这人真有毅力,算了一歪头打算结束
听许多朋友说,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了。为什么会缺乏年味?我们不必感叹世风日下,其实年味是靠每一个人、包括你我他营造出来的。  我们需要营造出什么样的年味呢?喜庆、吉祥、热闹、有传统之美,我觉得这便是我们要的年味。在我的家乡,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洒扫门庭,叫做“扫除”;都要贴门神、春联、年画;都要在除夕这天祭拜天地、社神、祖先,这叫做“团年”。你看,年味不就出来了吗?  这套习俗至迟可以追溯到宋代